補充血容量在休克治療中的應用

字號:

各種休克均有有效循環(huán)血量不足——或者是由于容量絕對減少(如失血、脫水、血漿喪失)或者是因為血容量相對不足(如血管擴張),故最終都導致組織灌流量的減少。因此,補充血容量是提高心輸出量、改善組織灌流的根本措施。
    關于補液的量,以往遵循的是“失多少,補多少”的原則?,F(xiàn)在看來,根據(jù)這個原則決定的補液量,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有些休克患者,如感染性和過敏休克患者,可以并無明顯的失液,但由于血管容量擴大、微循環(huán)淤血、血漿外滲等,有效循環(huán)血量也是顯著減少的;在失血性、失液性休克患者,除了向體外失液外,到休克Ⅱ期時也有微循環(huán)淤血、血漿外滲等變化。因此,補液的量應當大于失液的量,應當遵循,“量需而入”的原則,以達到迅速改善微循環(huán)的目的,當然。補液過多也是危險的,因為可能促進休克肺的發(fā)生。
    為了掌握適當?shù)难a液量,應嚴密觀察患者的頸靜脈充盈程度、尿量、血壓、脈搏等臨床指標,作為監(jiān)護輸液的尺度。有條件時,應當動態(tài)地監(jiān)測患者的中心靜脈壓,還能測定肺動脈楔壓。中心靜脈壓和肺動脈楔壓低于正常,說明血容量不足,應當繼續(xù)輸液,以使二者保持在正常范圍內。如果超過正常,說明補液過多,應當立即停止補液,嚴密觀察病情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中心靜脈壓的測定雖然較為簡便,但它只能較好地反映右心的功能。在反映左心功能方面,肺動脈楔壓是一個較好的指標。因此,對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應盡可能采用肺動脈楔壓作為監(jiān)護輸液的指標。
    此外,在補充容量的同時,應考慮糾正血液流變學的改變,例如由于血漿外滲而導致的血液濃縮,白細胞的粘附和阻塞等。故除失血性休克時宜輸全血外,對其它休克患者應補充適量的膠體溶液(如血漿及其代用品、右旋糖酐等)及晶體溶液(如生理鹽水、任氏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