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導致信訪事項發(fā)生,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超越或者濫用職權,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
(二)行政機關應當作為而不作為,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
(三)適用法律、法規(guī)錯誤或者違反法定程序,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
(四)拒不執(zhí)行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作出的支持信訪請求意見的。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對收到的信訪事項應當登記、轉送、交辦而未按規(guī)定登記、轉送、交辦,或者應當履行督辦職責而未履行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二條 負有受理信訪事項職責的行政機關在受理信訪事項過程中違反本條例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對收到的信訪事項不按規(guī)定登記的;
(二)對屬于其法定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不予受理的;
(三)行政機關未在規(guī)定期限內書面告知信訪人是否受理信訪事項的。
第四十三條 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在辦理信訪事項過程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推諉、敷衍、拖延信訪事項辦理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內辦結信訪事項的;
(二)對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或者其他有關規(guī)定的投訴請求未予支持的。
第四十四條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將信訪人的檢舉、揭發(fā)材料或者有關情況透露、轉給被檢舉、揭發(fā)的人員或者單位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處理信訪事項過程中,作風粗暴,激化矛盾并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五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對可能造成社會影響的重大、緊急信訪事項和信訪信息,隱瞞、謊報、緩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謊報、緩報,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六條 打擊報復信訪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二十條規(guī)定的,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應當對信訪人進行勸阻、批評或者教育。
經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違反集會**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必要的現場處置措施、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 信訪人捏造歪曲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二部分:范文或者評論員文章
1.變上訪為下訪好
黑龍江省五常市越級上訪數量一度居全省之首,干群關系比較緊張。今年6月以來,五常市抽調2000多名干部下基層,查出兩百多件上訪問題,逐一責任到人,狠抓落實,80%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越級和集體上訪的現象大為減少。干部下去多了,群眾上訪少了,這個一多一少的事實說明工作作風的轉變有特殊的重要性。
群眾上訪,必有原因,對這些問題一味回避,采取“一拖二躲三搪塞”的辦法,只能使問題越拖越難,越拖越大。干部勤往基層跑,帶著感情做工作,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上訪的就自然少了,主要領導也就可以集中精力想大事、抓大事,不用像消防隊員那樣到處“滅火”。變上訪為下訪,確實是解決矛盾和問題,做好群眾工作的一個有效途徑。
2.中央要求解決上訪者合理訴求使其罷訴息訪
各級信訪部門和廣大信訪工作者要牢牢把握關鍵環(huán)節(jié),努力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提高信訪工作水平。
一是要在源頭工作上下功夫,出臺政策注意兼顧各方面利益,執(zhí)行政策切實做到不折不扣,防止因政策措施制定不當和執(zhí)行政策走樣而引發(fā)群眾上訪。
二是要在解決問題上下功夫,通過解決上訪群眾的合理訴求,使上訪群眾罷訴息訪。
三是要在完善機制上下功夫,處理好暢通信訪渠道與規(guī)范信訪秩序的關系,依法保障群眾的信訪權利,引導上訪群眾遵紀守法;處理好挖掘信訪部門自身潛力與發(fā)揮其他部門作用的關系,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大信訪工作格局。
廣大干部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切實強化大局意識,始終牢記為民宗旨,不斷提高業(yè)務本領,牢固樹立創(chuàng)新精神,大力發(fā)揚務實作風,更加出色地完成信訪工作的各項任務。
華建敏在講話中要求,各級信訪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做好信訪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負責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深入貫徹實施《信訪條例》,大力推進信訪工作法制化進程;切實加強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努力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要注意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積極探索信訪工作規(guī)律,不斷提高信訪工作水平,為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第三部分:典型觀點和事例
上訪怪圈之一:也是最常見、批評的,就是一次次、一層層上訪,一次次、一層層批轉,等因奉此,例行公事,八股文章,衙門作風,終點又回到原點,不了了之,或者周而復始,無限循環(huán)。上訪人員也好,“有關部門”也罷,在這個過程中,耗費了無窮無盡的精力和資源,問題始終不得解決,甚至還因為打擊報復等原因造成事態(tài)的進一步激化。重復上訪、越級上訪和集體上訪等等亦由此而生。
上訪怪圈之二:上訪,再上訪,不斷上訪,終于幸運地得到某位高層領導的關注,哪怕是只言片語,雷厲風行下來,甚至欽差大臣出動,一切問題似乎迎刃而解。一些領導人好象也逐漸陶醉于這種貌似立竿見影的施政風格。誠然,上訪的最初起因往往是問題依照正常程序已經不能就地解決,但出現上述事例的機會更屬渺茫,現實中卻經過媒體的刻意渲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心理暗示,進一步強化了上訪思維之定勢,助長了上訪風氣之流行,人們日益傾向于非程序化的解決之道,甚至訴諸于極端行為,以至于,越重視上訪,上訪越嚴重。而高層領導的直接干預,縱使在個案上有助于實現公正,這一方式本身卻是非法治甚至反法治的,流風所及,將會導致更多不公正的隱患。凡此種種,未嘗不構成一個新的怪圈。
上訪怪圈之三:也不排除有少數上訪訴求是過分的、無理取鬧的,或者是政府職責以外的。極個別上訪人員甚至由于自身原因或者長期壓力,具有偏執(zhí)傾向,不可理喻(雖然這很令人同情)。但不知何時,中國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哪個地方頻頻發(fā)生上訪、特別是進京上訪,這個地方就被認定為“社會不穩(wěn)定”,有關官員將會面臨嚴峻的“一票否決”。于是地方*有時可能無原則地屈從于上訪壓力,一味遷就上訪訴求,暫時圖個息事寧人。有人發(fā)現了個中秘密,加以利用,制造事端,糾纏不休,又構成一個上訪怪圈。
2.公正評價上訪現象讓人感到溫暖
敢于或愿意說真話的領導越來越多了。據4月1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烏魯木齊市委書記栗智近日坦言,在近年烏市重復、集體上訪等重大上訪事件中,有80%以上的上訪者是有道理的。
讀了這句真心話,筆者感到一陣溫暖。其實,還有許多資料都可印證栗智這個判斷的正確性。中國社科院日前發(fā)表的一份調查報告稱,2005年以來,因涉法糾紛再次來京上訪的人中,37.78%的人因為法院不立案,28.48%的人因為判決敗訴,而13.35%的人則是因為勝訴卻未能執(zhí)行。一位從某高級法院退休的官員對筆者說過這樣一句話:“99%的上訪者都是有冤屈的,你想想,如果平安無事,誰愿意花錢、賠工夫、冒著餓肚子甚至病死的風險長年累月在外風餐露宿?”
中國人并不愛告狀和上訪。中國自古缺乏法制傳統(tǒng),普通百姓打官司勝訴的幾率很小,“屈死不告狀”是普遍心理。如果某個底層百姓能像楊乃武、“小白菜”那樣偶然勝訴,必定成為轟動幾百年、令民間藝人代代傳唱的經典案例?,F在,普通公眾通過法院獲得公道的幾率大大增加,于是百姓告狀者才逐年增多。但是,和發(fā)達國家公眾動輒走上法庭或上街*的情況相比,我國百姓仍然處于“能忍則忍,不得已才告狀、上訪”的狀態(tài)。在美國,平均30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律師,這個比例比我國不知高了多少倍。按照“需求產生供應”這個原理,其中的道理不說自明。
除了極少數人外,上訪者的一個共同心態(tài)就是對這個社會、對上層官員充滿信任和希望,這正是他們采用溫和而不是暴力方式討取公平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上訪現象的作用往往比媒體監(jiān)督更重要,反映了許多媒體不能報道的社會問題,起到了幫助上層官員發(fā)現問題、舉報瀆職和腐敗、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同情、尊敬、善待和感謝他們才對。筆者覺得栗智很明白這個道理。他的這句話再次給了我們一個信號:官員們越來越能夠用公正、理解的眼光來看待上訪現象了,這是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
3.“上訪村”的“審計風暴”
如何對“村官”進行審計監(jiān)督?審計部門如何既監(jiān)督、又幫促? 肇東市審計局在鄉(xiāng)鎮(zhèn)設四個審計特派室查清了新發(fā)村多年上訪的病根,平了村民的怨氣,鼓了村民的干勁。
“村官”審計的做法在肇東市全面推開。監(jiān)督涉農資金運行,提升村級財務管理,相關辦法出臺,審計從被動邁向主動,從隨機變?yōu)槿粘!?BR> 專家點題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很多涉農資金的所有權歸國家而不是集體,資金有中央財政也有省、市、縣財政的,最后落實在村里。由于我國政府層級較多,對支農資金循環(huán)末端的實際使用情況,容易形成監(jiān)督空白,更多需要縣一級審計機關采取措施、增加力量來加強監(jiān)督。肇東的“村官”經濟責任審計的意義正在于此。
村級經濟規(guī)模在擴大,“村官”在任期間經管的資金越來越多,審計“村官”對發(fā)達地區(qū),對集體經濟發(fā)達、經濟總量大、資金往來頻繁的村子,意義非常顯著。當然,對經濟困難、財務管理問題比較多的村子,審計在監(jiān)督的同時還可以發(fā)揮幫促的作用。從長遠來講,如果“村官”也像政府官員那樣,有離到任審計、有前后任交接審計,將對農村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和基層政權建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四十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導致信訪事項發(fā)生,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超越或者濫用職權,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
(二)行政機關應當作為而不作為,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
(三)適用法律、法規(guī)錯誤或者違反法定程序,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
(四)拒不執(zhí)行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作出的支持信訪請求意見的。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對收到的信訪事項應當登記、轉送、交辦而未按規(guī)定登記、轉送、交辦,或者應當履行督辦職責而未履行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二條 負有受理信訪事項職責的行政機關在受理信訪事項過程中違反本條例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對收到的信訪事項不按規(guī)定登記的;
(二)對屬于其法定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不予受理的;
(三)行政機關未在規(guī)定期限內書面告知信訪人是否受理信訪事項的。
第四十三條 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在辦理信訪事項過程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推諉、敷衍、拖延信訪事項辦理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內辦結信訪事項的;
(二)對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或者其他有關規(guī)定的投訴請求未予支持的。
第四十四條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將信訪人的檢舉、揭發(fā)材料或者有關情況透露、轉給被檢舉、揭發(fā)的人員或者單位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處理信訪事項過程中,作風粗暴,激化矛盾并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五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對可能造成社會影響的重大、緊急信訪事項和信訪信息,隱瞞、謊報、緩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謊報、緩報,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六條 打擊報復信訪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二十條規(guī)定的,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應當對信訪人進行勸阻、批評或者教育。
經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違反集會**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必要的現場處置措施、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 信訪人捏造歪曲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二部分:范文或者評論員文章
1.變上訪為下訪好
黑龍江省五常市越級上訪數量一度居全省之首,干群關系比較緊張。今年6月以來,五常市抽調2000多名干部下基層,查出兩百多件上訪問題,逐一責任到人,狠抓落實,80%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越級和集體上訪的現象大為減少。干部下去多了,群眾上訪少了,這個一多一少的事實說明工作作風的轉變有特殊的重要性。
群眾上訪,必有原因,對這些問題一味回避,采取“一拖二躲三搪塞”的辦法,只能使問題越拖越難,越拖越大。干部勤往基層跑,帶著感情做工作,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上訪的就自然少了,主要領導也就可以集中精力想大事、抓大事,不用像消防隊員那樣到處“滅火”。變上訪為下訪,確實是解決矛盾和問題,做好群眾工作的一個有效途徑。
2.中央要求解決上訪者合理訴求使其罷訴息訪
各級信訪部門和廣大信訪工作者要牢牢把握關鍵環(huán)節(jié),努力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提高信訪工作水平。
一是要在源頭工作上下功夫,出臺政策注意兼顧各方面利益,執(zhí)行政策切實做到不折不扣,防止因政策措施制定不當和執(zhí)行政策走樣而引發(fā)群眾上訪。
二是要在解決問題上下功夫,通過解決上訪群眾的合理訴求,使上訪群眾罷訴息訪。
三是要在完善機制上下功夫,處理好暢通信訪渠道與規(guī)范信訪秩序的關系,依法保障群眾的信訪權利,引導上訪群眾遵紀守法;處理好挖掘信訪部門自身潛力與發(fā)揮其他部門作用的關系,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大信訪工作格局。
廣大干部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切實強化大局意識,始終牢記為民宗旨,不斷提高業(yè)務本領,牢固樹立創(chuàng)新精神,大力發(fā)揚務實作風,更加出色地完成信訪工作的各項任務。
華建敏在講話中要求,各級信訪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做好信訪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負責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深入貫徹實施《信訪條例》,大力推進信訪工作法制化進程;切實加強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努力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要注意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積極探索信訪工作規(guī)律,不斷提高信訪工作水平,為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第三部分:典型觀點和事例
上訪怪圈之一:也是最常見、批評的,就是一次次、一層層上訪,一次次、一層層批轉,等因奉此,例行公事,八股文章,衙門作風,終點又回到原點,不了了之,或者周而復始,無限循環(huán)。上訪人員也好,“有關部門”也罷,在這個過程中,耗費了無窮無盡的精力和資源,問題始終不得解決,甚至還因為打擊報復等原因造成事態(tài)的進一步激化。重復上訪、越級上訪和集體上訪等等亦由此而生。
上訪怪圈之二:上訪,再上訪,不斷上訪,終于幸運地得到某位高層領導的關注,哪怕是只言片語,雷厲風行下來,甚至欽差大臣出動,一切問題似乎迎刃而解。一些領導人好象也逐漸陶醉于這種貌似立竿見影的施政風格。誠然,上訪的最初起因往往是問題依照正常程序已經不能就地解決,但出現上述事例的機會更屬渺茫,現實中卻經過媒體的刻意渲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心理暗示,進一步強化了上訪思維之定勢,助長了上訪風氣之流行,人們日益傾向于非程序化的解決之道,甚至訴諸于極端行為,以至于,越重視上訪,上訪越嚴重。而高層領導的直接干預,縱使在個案上有助于實現公正,這一方式本身卻是非法治甚至反法治的,流風所及,將會導致更多不公正的隱患。凡此種種,未嘗不構成一個新的怪圈。
上訪怪圈之三:也不排除有少數上訪訴求是過分的、無理取鬧的,或者是政府職責以外的。極個別上訪人員甚至由于自身原因或者長期壓力,具有偏執(zhí)傾向,不可理喻(雖然這很令人同情)。但不知何時,中國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哪個地方頻頻發(fā)生上訪、特別是進京上訪,這個地方就被認定為“社會不穩(wěn)定”,有關官員將會面臨嚴峻的“一票否決”。于是地方*有時可能無原則地屈從于上訪壓力,一味遷就上訪訴求,暫時圖個息事寧人。有人發(fā)現了個中秘密,加以利用,制造事端,糾纏不休,又構成一個上訪怪圈。
2.公正評價上訪現象讓人感到溫暖
敢于或愿意說真話的領導越來越多了。據4月1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烏魯木齊市委書記栗智近日坦言,在近年烏市重復、集體上訪等重大上訪事件中,有80%以上的上訪者是有道理的。
讀了這句真心話,筆者感到一陣溫暖。其實,還有許多資料都可印證栗智這個判斷的正確性。中國社科院日前發(fā)表的一份調查報告稱,2005年以來,因涉法糾紛再次來京上訪的人中,37.78%的人因為法院不立案,28.48%的人因為判決敗訴,而13.35%的人則是因為勝訴卻未能執(zhí)行。一位從某高級法院退休的官員對筆者說過這樣一句話:“99%的上訪者都是有冤屈的,你想想,如果平安無事,誰愿意花錢、賠工夫、冒著餓肚子甚至病死的風險長年累月在外風餐露宿?”
中國人并不愛告狀和上訪。中國自古缺乏法制傳統(tǒng),普通百姓打官司勝訴的幾率很小,“屈死不告狀”是普遍心理。如果某個底層百姓能像楊乃武、“小白菜”那樣偶然勝訴,必定成為轟動幾百年、令民間藝人代代傳唱的經典案例?,F在,普通公眾通過法院獲得公道的幾率大大增加,于是百姓告狀者才逐年增多。但是,和發(fā)達國家公眾動輒走上法庭或上街*的情況相比,我國百姓仍然處于“能忍則忍,不得已才告狀、上訪”的狀態(tài)。在美國,平均30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律師,這個比例比我國不知高了多少倍。按照“需求產生供應”這個原理,其中的道理不說自明。
除了極少數人外,上訪者的一個共同心態(tài)就是對這個社會、對上層官員充滿信任和希望,這正是他們采用溫和而不是暴力方式討取公平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上訪現象的作用往往比媒體監(jiān)督更重要,反映了許多媒體不能報道的社會問題,起到了幫助上層官員發(fā)現問題、舉報瀆職和腐敗、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同情、尊敬、善待和感謝他們才對。筆者覺得栗智很明白這個道理。他的這句話再次給了我們一個信號:官員們越來越能夠用公正、理解的眼光來看待上訪現象了,這是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
3.“上訪村”的“審計風暴”
如何對“村官”進行審計監(jiān)督?審計部門如何既監(jiān)督、又幫促? 肇東市審計局在鄉(xiāng)鎮(zhèn)設四個審計特派室查清了新發(fā)村多年上訪的病根,平了村民的怨氣,鼓了村民的干勁。
“村官”審計的做法在肇東市全面推開。監(jiān)督涉農資金運行,提升村級財務管理,相關辦法出臺,審計從被動邁向主動,從隨機變?yōu)槿粘!?BR> 專家點題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很多涉農資金的所有權歸國家而不是集體,資金有中央財政也有省、市、縣財政的,最后落實在村里。由于我國政府層級較多,對支農資金循環(huán)末端的實際使用情況,容易形成監(jiān)督空白,更多需要縣一級審計機關采取措施、增加力量來加強監(jiān)督。肇東的“村官”經濟責任審計的意義正在于此。
村級經濟規(guī)模在擴大,“村官”在任期間經管的資金越來越多,審計“村官”對發(fā)達地區(qū),對集體經濟發(fā)達、經濟總量大、資金往來頻繁的村子,意義非常顯著。當然,對經濟困難、財務管理問題比較多的村子,審計在監(jiān)督的同時還可以發(fā)揮幫促的作用。從長遠來講,如果“村官”也像政府官員那樣,有離到任審計、有前后任交接審計,將對農村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和基層政權建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