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家公務員申論預測試卷(四)

字號: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論要求”依次作答。
    二、資料
    1.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日前在中央部門財務負責人審計研討會上談部門預算執(zhí)行審計。他說,這些年,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中央部門的預算執(zhí)行審計上,實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就是想在全國帶個好頭促進提高政府預算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公開透明度是審計的終目的。國家的財政資金主要是納稅人通過稅收的形式向國家提供的。政府用這些錢,怎么花?為什么這么花?必須向納稅人有一個交待,的辦法就是公開透明。
    另外,審計結果公告制度要繼續(xù)健全。今年的預算執(zhí)行審計方案就明確了一條,明年向人大常委會的報告,凡是哪個部門、哪個單位有屢查屢犯問題的,一定要點名。對于審計結果公告,開始一些同志不太容易接受。但是公告制度既是法律的規(guī)定,也是一個通行的國際慣例。我們的指導思想是,不管問題多少,制度必須堅持,同時要把握好節(jié)奏、尺度,現在有些公告相對集中,有些公告相對分散,目的就是盡量不要引起所謂的“刮風暴”。
    審計就是要揭露問題,但揭露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準備今年在預算執(zhí)行審計之前給大家一個多月的時間自查,凡是自查自糾的問題一律不上審計報告。從審計的主觀愿望來講,希望問題越少越好,沒有問題好。審計的成本也是很大的,如果真的管理都規(guī)范了,各項制度執(zhí)行都很好了,審計工作就好做了。
    2.據新華社電根據審計署2007年3月26日公布的對34個干線公路項目的審計結果,項目建設中違規(guī)招投標、擠占挪用、損失浪費等行為涉及的資金超過160億元,已有81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或受到黨紀政紀處分。
    此次審計的34個高等級公路項目大部分是在“十五”時期開工建設,建設總里程5324公里,概算總投資1662億元,分別占“十五”時期我國高等級公路建設里程和概算投資的17%和16%。
    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05年底,竣工通車一年以上的20個項目中,有14個項目實際車流量只達到可行性報告預測值的60%,在規(guī)定的償債期內很難還清貸款。其中哈爾濱一高速公路項目實際率流量不到預測值的14%。
    “導致公路項目建設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設管理體制尚未理順,責任追究機制未落實到位。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爭取立項也有意夸大預期效益?!睂徲嬍鹩嘘P負責人表示。
    這位負責人指出,一些主管部門在項目建設中既是決策者,又是管理者和建設者,極易產生權錢交易等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及項目建設單位對歷次檢查發(fā)現的問題不依法追究責任,助長擠占挪用建設資金、非法轉分包等違法違規(guī)行為發(fā)生且屢禁不止。
    根據公告,對審計查出的問題,審計署依法向司法機關、紀檢監(jiān)察部門移送違法違紀案件34起,移交交通主管部門查處16起。同時,已建議交通部和有關地方政府及項目建設單位進行整改。
    公告稱,交通部門和有關地方政府對審計查出的問題“高度重視”,認真督促整改,使多數問題得到糾正。其中,已收回中標單位違規(guī)獲利資金1163萬元;收回套取的建設資金3274萬元;收回被挪用的建設資金7.4億元;收回截留挪用拖欠農民征地補償費3.96億元。
    3.審計問題屢查屢犯,公共財產一再流失,已經成為“審丑疲勞”??v然,誠如李金華審計長所言,這些審計出來的問題,有著經濟雙軌制、執(zhí)法不嚴等等多種成因。但不論問題歸于何因,既然審計出來的問題本質是屬于違法違規(guī)的,那么,公眾就有理由要求這些問題被糾正整改,相關責任主體也應該受到懲罰和問責。
    問題是,這些屢查屢犯的審計問題,很多都是“老問題”,或者是“老問題”的“新變種”。事實上,近年來掀起的一年一度所謂的審計風暴,很多不過只是上一年的“翻版”而已,特別是近年來在醫(yī)療衛(wèi)生與教育系統(tǒng)內審計出來的問題,是“老問題未改,新問題又生”,這實際上只能意味著,盡管我們肯定審計的監(jiān)督作用與發(fā)現功能,但現實也說明,審計機構本身在“監(jiān)督發(fā)現”與“糾錯懲罰”的實踐中,還未能真正的強硬起來。
    4.我國的高國家審計機關——審計署設在國務院之下,其實質上是政府的內部審計;本級審計機關受上級審計機關和同級政府的雙重領導。誠然,這種體制設置在國家審計成立之初可以爭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對初期國家審計的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但隨著改革的深入,這種體制設置的缺陷已日益明顯,即其很難對各級政府的一把手進行監(jiān)督,對權力下放(即政治體制改革實行的放權)引起的地方保護重地、宏觀調控弱化起不到應有的監(jiān)督作用,已嚴重影響國家審計職能的發(fā)揮,制約了經濟監(jiān)督體制的健康運行。
    5.審計報告曝光出來的問題,有關部門已著手查處,但是,報告中暴露出來的制度上的漏洞,如何才能得到彌補,這是擺在中央高層和審汁署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我國《憲法》已明確規(guī)定:“審計機關在國務院總理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審計監(jiān)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边@是國家授予審計部門的“尚方寶劍”,現在必須依據《憲法》,進一步完善有關審計的法律法規(guī),擴大審計的權力和范圍并實施審計結果公布制增加審計的透明度,接受全國人民和社會的監(jiān)督,以建立一個高效、廉潔、透明的法治政府。
    6.“中央9個部門吃空額;18個部門挪用專項資金為私用;7個部門隱瞞收入、虛列支出,將資金私存私放……”6月27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做中央預算執(zhí)行審計情況的報告時如是說。每年6月底,“鐵面審計長”的這個報告,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例行會議的重頭戲。2002年以來,由于“審計風暴”深人人心,李金華的報告已經成為民眾的心理期盼。
    但是,在李金華讀完今年的報告之后,民眾的心理卻有落空的感覺。因為牽扯到上述違規(guī)行為的中央部門并沒有被點名,眾所期盼的新一輪“審計風暴”難見蹤影。兩天以后,時事評論員時寒冰在《上海證券報》發(fā)表時評,稱“審計報告不點名不利于審計監(jiān)督”。
    同時,今年的審計報告還向其他例行報告靠攏,先說成績后說不足,改變往年只說“不”
    的局面,導致今年報告比往年更長。這些表面上的變化,盡管令民眾難以理解,但在業(yè)內人士看來,卻有著“轉型”的意義?!按饲?,對違規(guī)問題的查處是審計工作的重點,現在,這一重點正在向績效審計過渡,是一種進步”,中國審計學會理事、武漢大學商學院教授廖洪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雖然有轟動效應,但違規(guī)畢竟是少數,績效審計才是日常審計的重點,這一轉型也符合國際潮流。”
    7.在“審計風暴”進入第5個年頭的時候,違規(guī)行為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得到遏制,用李金華在今年報告中的話來說:“總的看,財政部在具體組織2005年度中央預算執(zhí)行過程中較好地履行了職責,中央預算編制的質量、執(zhí)行的效果和預算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BR>    8.《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審計風暴”所暴露的是我國審計體制模式的不健全、對政府機構和官員監(jiān)督機制的缺失以及國家預算管理體制薄弱等問題。而我國學者在此次風暴之后探討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我國審計體制模式的改革問題,這一體制模式的改革對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筆者認為現階段隸屬于人大的“立法型”審計體制模式還不適合我國。我們應該堅持我國現行的“行政型”審計體制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政府通過審計機構來加強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也有利于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和重點資金的審計監(jiān)督,促進政府工作的目標的貫徹落實。現在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完善“政府型”審計體制模式,加強審計的獨立性,使審計機構的審計工作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客觀進行。
    9.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是,中央有一年一度審計風暴沖擊,地方為何風平浪靜?對于出現審計風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金華講,這不是他個人的原因,是審計部門嚴格按照法律執(zhí)行的結果。全國只有一部審計法,國家審計署按照審計法審計能夠刮起“審計風暴”,為何地方風平浪靜。是地方沒有問題嗎?這顯然不可能,看來問題的關鍵是地方審計缺少像李金華這樣敢于嚴執(zhí)法、敢做敢為的審計署長。公眾是否也包含了另一期望,他們不滿足僅僅中央刮“審計風暴”,在地方也應該刮起“審計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