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法律文書
民事起訴狀
原告:李某,女,××歲,漢族,甲縣某鄉(xiāng)某村村民,住該村。
被告,于某,男,××歲,漢族,乙縣某鄉(xiāng)某村村民,住該村。
訴訟請求
1.撤銷我與被告達成的人民調解協(xié)議。
2.判決被告追加賠償我各項損失8243.24 元。
3.本案的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事實與理由
2002 年6 月20 日上午,我在沿一公路由東向西騎自行車時,被同向行駛的于某所駕大貨車撞倒,致使我左腳受傷。此事故經(jīng)縣交警部門處理,認定于某負全部責任,我不負任何責任。事故發(fā)生后,由于我和丈夫不懂醫(yī)學知識,對傷勢不了解,誤認為是表皮傷,故于6月22 日,經(jīng)某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我與被告達成了人民調解協(xié)議,由被告一次性賠償我1167.13 元。當日,于某按協(xié)議將賠償款1167.13 元交付給了我本人。但事隔數(shù)日,我發(fā)生外傷感染,傷勢加重,經(jīng)醫(yī)院診斷為左足軟組織挫傷伴感染。我作為一個近50 歲的農(nóng)村婦女,缺乏起碼的醫(yī)學知識,在醫(yī)生未作準確診斷的情況下,無法分清表皮傷還是軟組織挫傷,因而對自己的傷勢性質產(chǎn)生了重大誤解。正是在誤解的基礎上,才作出了接受人民調解協(xié)議的決定。根據(jù)《民法通則》及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xié)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第6 條的有關規(guī)定,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人民調解協(xié)議。
由于于某的侵權行為,致使我先后兩次住院,共22 天;整個交通事故給我造成的醫(yī)療、護理、誤工、伙食補助、交通、參加事故處理人員誤工、事故現(xiàn)場損失費等共計9410.37元,扣除于某已經(jīng)給付的賠償金1137.13 元,其尚需支付我8243.24 元的賠償金。請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追加,保護我的合法權益。
此致
××××人民法院
起訴人:李某
××××年××月××日
附:
1.本起訴狀副本1 份。
2.證據(jù)若干。
第四部分:論述題
第一題
參考答案:普法教育要加強;精神損害賠償要慎重
1.《警惕訴訟爆炸!》:誠信原則;權力(權利)不得濫用
2.《法官要慎用權力》:《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币饔闷湟?。
3.《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積極主張權利;同時要注意方式,不要濫用。
第二題(刑法)
【參考例文】主張定詐騙罪的主要理由是:朱某裝著認識車的樣子,還說了可能使盜車人誤認為其是車主或盜竊行為被發(fā)現(xiàn)的話。這種誘導性的暗示也是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盜車人棄車而逃,也是對財物的一種交付。對此我們有不同意見。詐騙罪是侵犯財產(chǎn)的犯罪:行為人主觀上應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chǎn)的故意;行為表現(xiàn)是在占有他人財物故意的支配下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行為結果是被害人由于認識上的錯誤而自動地交出財物。而本案中,朱某事前或事中有無非法占有目的實際上是無法認定的,如果認定也僅是依據(jù)口供;如果因沒有其他證據(jù)認定不了,那其冒充車主或者裝出發(fā)現(xiàn)盜車人的所謂“詐騙行為”就等于是在沒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況下所為。認定朱某是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似乎言過其實,他并沒說自己是車主,也沒說認識該車,其行為和言語本是平常之舉,誰都可以做,誰都可以說。試想,路見形跡可疑之人,不論是誰、出于何種動機,如此舉動并無特別不同尋常,這怎么能說是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就結果而言,對方并不是主動交出財物,而是以為罪行敗露而畏罪逃跑,完全是被迫放棄財物。被迫交出與主動交出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如何成為被詐騙的結果?再說,詐騙罪中被害人應是財物的合法所有者,本案真正的被害人是盜竊罪的失主。如果本案定詐騙罪,盜車人豈不成了被害人,財物豈不還要退還給他?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詐騙罪是構不成的。
再說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主張定這兩種犯罪的主要理由是:行為人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脅迫手段,這種暗示的不作為的方式,同樣構成對對方的威脅,使對方產(chǎn)生恐懼心理而棄車逃跑。盜車人的確存在恐懼心理,但朱某能否構成本罪關鍵要看其是否實施了搶劫和敲詐勒索的行為。這兩種犯罪都可能使用脅迫的手段,都是使對方受到精神強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交出財物。這種“脅迫”行為的性質應當是一般人認同的,是使對方明確感到如不答應其要求行為人就會實施暴力。而朱某的行為不過是看看車,說了句“你到哪里去?”這樣的行為和言語在一般情況下是無足輕重的,你可以理睬也可以不理睬,并不能必然使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盜車人棄車逃跑與其說是恐懼不如說是做賊心虛,正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個結果恐怕連朱某也始料不及。對這種本不能必然產(chǎn)生威脅效果卻偶然發(fā)生了這種效果的行為,不宜解釋為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的“脅迫”行為。
說朱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更是牽強。盜竊罪的行為是秘密竊取且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朱某并不是秘密竊取摩托車,而是公然地在與對方的接觸中因對方主動放棄而取得的。如果說朱某確有占有的故意,也是在其取得財物后才產(chǎn)生的,不能以此推定前行為就是為了占有。對一種行為的定性,盡管主要應當根據(jù)直接實施的行為,但這種行為的性質最終不能離開其主觀要件來判斷,否則就是客觀歸罪。所以本案不能定盜竊罪。
定侵占罪也有問題。刑法規(guī)定的侵占罪有兩種形式,一是保管人利用保管他人財物之機侵吞保管物;二是侵占他人的遺忘物或埋藏物。本案摩托車肯定不屬于遺忘物、埋藏物,那是不是保管物呢?保管總要有個前因,或因職務、業(yè)務上的責任,或因他人的委托等。本案顯然不存在這兩種情形。根據(jù)刑法對侵占罪的規(guī)定,只有當行為人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有,且具有拒不退還的情節(jié)時,才構成犯罪。而朱某的占有只是一種狀態(tài)——盜車人跑了,車暫時在朱某的控制之下。這種控制并非刑法對侵占罪規(guī)定的“保管”,而且朱某由于被抓也談不上具有拒不退還的行為。所以朱某的行為不構成侵占罪。
主張定轉移贓物罪的理由是:行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贓物而予以轉移,不論其目的動機如何,也不論其為本人還是為他人利益都不影響本罪的成立。朱某對盜車人盜車的行為已經(jīng)認識到了,但為了占有該車而予以轉移,應構成本罪。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要澄清一點:能否必然得出朱某就是明知對方的車是贓物的結論?設想一下,如果盜車人誤認為朱某可能是搶劫犯或其他什么壞人而逃跑舍棄了自己的車,朱某轉移并占有之又當如何定性?也就是說認定朱某明知該車是贓物,只是一種推定,而這種推定得出的結論并不是惟一的。即使明知是贓物,對這種贓物的轉移,也不應等同于為了包庇其他犯罪分子而幫助轉移贓物的行為。后者是為了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是一種妨礙司法的行為;而對犯罪分子放棄的贓物的轉移,與其危害性顯然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僅僅根據(jù)“轉移”行為就定罪,還應看具體情節(jié)。
那么,應如何處理本案?應該說,朱某的行為有一定危害性。但有危害性并不一定構成犯罪,還要看其是否具有刑事違法性。我們認為朱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第一,對于朱某的行為,現(xiàn)行刑法并沒有規(guī)定為犯罪。法律上有無明文規(guī)定,既要看有無顯形的(明確的、直接的)規(guī)定,也要看有無隱形的(邏輯的、暗含的)規(guī)定。但無論是顯形的規(guī)定還是隱形的規(guī)定,都應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種規(guī)定本身屬于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基本內涵。某一行為只有符合某一犯罪構成要件的基本內涵時,才可以說法有明文規(guī)定。對此應該嚴格按照刑法條文的規(guī)定來解釋,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要忠實于立法原意和精神,忠實于法律的內在邏輯,這是法律解釋的根本原則。違反了這一原則,就可能導致各有各的解釋,各有各的標準,這豈不亂了套?罪刑法定原則并不絕對排斥擴張解釋,但必須符合內容的合理性、形式的合法性等要求。而以上幾種主張定罪的觀點,其擴張解釋的合理性都不無可質疑之處,存在明顯的缺陷。本案如何定性之所以產(chǎn)生這么大的爭論,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哪種解釋都難以周全,令人信服。
第二,行為人取得的財物可以看成是不當?shù)美2划數(shù)美?,是指沒有合法根據(jù),使他人受損失而取得利益的事實。我國民法通則第92 條規(guī)定:“沒有合法根據(jù),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敝炷橙〉玫哪ν熊囷@然是沒有任何合法的原因和根據(jù),且侵害了他人的財產(chǎn)所有權,符合不當?shù)美姆筛拍睢;蛟S有人認為,用違法的方式取得的利益不能叫不當?shù)美?。但問題在于朱某的取得方式只是圍著車看了看,說了句“你要到哪里去?”僅僅根據(jù)這些還不能簡單得出其行為就是違法的結論。當然,對于朱某的行為認定是不當?shù)美?,并不等于必然排除構成犯罪的可能性,那就要看其行為是否符合刑法的?guī)定。如果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不構成犯罪,可以按照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解決,責令其返還原物。
第三,朱某的行為情節(jié)顯著輕微,尚未達到應受刑事處罰的程度。摩托車的數(shù)額雖達到了某種財產(chǎn)犯罪的標準,但綜觀全案情節(jié)顯著輕微。從行為性質看,與盜竊、詐騙、搶劫、敲詐勒索、侵占等財產(chǎn)犯罪的行為性質畢竟不同;從占有的對象看,占有對象畢竟不是直接源于合法所有人,而是犯罪所得的贓物;從犯罪結果看,數(shù)額畢竟不是很大且馬上被失主抓獲歸案,沒有造成任何損失。綜合考慮全案情節(jié),不是非得定罪不可。
第四,對某種模糊不清、一時看不準的行為,應本著就低不就高的原則處理。充分考慮刑法上有無規(guī)定,是否應當定罪處刑,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護意見是否有道理,實事求是地處理。不能自覺不自覺地采取“有罪推定”的思維模式:在罪與非罪的問題上,總是擇其罪者而從之,在罪重罪輕問題上,總是擇其重者而處之,總覺得只要行為人到案了,就得定罪,不定罪就會放縱犯罪分子,于是就千方百計地找個罪名出來。這一思維模式是極其有害的。如果說對這類行為一定要治罪,首先應通過立法來解決。也就是解決對于這種占有贓物的行為,法律上應當如何評價的問題。在立法沒有解決之前,我們主張還是本著謙抑原則處理這類案件為宜。
民事起訴狀
原告:李某,女,××歲,漢族,甲縣某鄉(xiāng)某村村民,住該村。
被告,于某,男,××歲,漢族,乙縣某鄉(xiāng)某村村民,住該村。
訴訟請求
1.撤銷我與被告達成的人民調解協(xié)議。
2.判決被告追加賠償我各項損失8243.24 元。
3.本案的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事實與理由
2002 年6 月20 日上午,我在沿一公路由東向西騎自行車時,被同向行駛的于某所駕大貨車撞倒,致使我左腳受傷。此事故經(jīng)縣交警部門處理,認定于某負全部責任,我不負任何責任。事故發(fā)生后,由于我和丈夫不懂醫(yī)學知識,對傷勢不了解,誤認為是表皮傷,故于6月22 日,經(jīng)某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我與被告達成了人民調解協(xié)議,由被告一次性賠償我1167.13 元。當日,于某按協(xié)議將賠償款1167.13 元交付給了我本人。但事隔數(shù)日,我發(fā)生外傷感染,傷勢加重,經(jīng)醫(yī)院診斷為左足軟組織挫傷伴感染。我作為一個近50 歲的農(nóng)村婦女,缺乏起碼的醫(yī)學知識,在醫(yī)生未作準確診斷的情況下,無法分清表皮傷還是軟組織挫傷,因而對自己的傷勢性質產(chǎn)生了重大誤解。正是在誤解的基礎上,才作出了接受人民調解協(xié)議的決定。根據(jù)《民法通則》及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xié)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第6 條的有關規(guī)定,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人民調解協(xié)議。
由于于某的侵權行為,致使我先后兩次住院,共22 天;整個交通事故給我造成的醫(yī)療、護理、誤工、伙食補助、交通、參加事故處理人員誤工、事故現(xiàn)場損失費等共計9410.37元,扣除于某已經(jīng)給付的賠償金1137.13 元,其尚需支付我8243.24 元的賠償金。請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追加,保護我的合法權益。
此致
××××人民法院
起訴人:李某
××××年××月××日
附:
1.本起訴狀副本1 份。
2.證據(jù)若干。
第四部分:論述題
第一題
參考答案:普法教育要加強;精神損害賠償要慎重
1.《警惕訴訟爆炸!》:誠信原則;權力(權利)不得濫用
2.《法官要慎用權力》:《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币饔闷湟?。
3.《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積極主張權利;同時要注意方式,不要濫用。
第二題(刑法)
【參考例文】主張定詐騙罪的主要理由是:朱某裝著認識車的樣子,還說了可能使盜車人誤認為其是車主或盜竊行為被發(fā)現(xiàn)的話。這種誘導性的暗示也是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盜車人棄車而逃,也是對財物的一種交付。對此我們有不同意見。詐騙罪是侵犯財產(chǎn)的犯罪:行為人主觀上應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chǎn)的故意;行為表現(xiàn)是在占有他人財物故意的支配下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行為結果是被害人由于認識上的錯誤而自動地交出財物。而本案中,朱某事前或事中有無非法占有目的實際上是無法認定的,如果認定也僅是依據(jù)口供;如果因沒有其他證據(jù)認定不了,那其冒充車主或者裝出發(fā)現(xiàn)盜車人的所謂“詐騙行為”就等于是在沒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況下所為。認定朱某是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似乎言過其實,他并沒說自己是車主,也沒說認識該車,其行為和言語本是平常之舉,誰都可以做,誰都可以說。試想,路見形跡可疑之人,不論是誰、出于何種動機,如此舉動并無特別不同尋常,這怎么能說是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就結果而言,對方并不是主動交出財物,而是以為罪行敗露而畏罪逃跑,完全是被迫放棄財物。被迫交出與主動交出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如何成為被詐騙的結果?再說,詐騙罪中被害人應是財物的合法所有者,本案真正的被害人是盜竊罪的失主。如果本案定詐騙罪,盜車人豈不成了被害人,財物豈不還要退還給他?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詐騙罪是構不成的。
再說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主張定這兩種犯罪的主要理由是:行為人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脅迫手段,這種暗示的不作為的方式,同樣構成對對方的威脅,使對方產(chǎn)生恐懼心理而棄車逃跑。盜車人的確存在恐懼心理,但朱某能否構成本罪關鍵要看其是否實施了搶劫和敲詐勒索的行為。這兩種犯罪都可能使用脅迫的手段,都是使對方受到精神強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交出財物。這種“脅迫”行為的性質應當是一般人認同的,是使對方明確感到如不答應其要求行為人就會實施暴力。而朱某的行為不過是看看車,說了句“你到哪里去?”這樣的行為和言語在一般情況下是無足輕重的,你可以理睬也可以不理睬,并不能必然使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盜車人棄車逃跑與其說是恐懼不如說是做賊心虛,正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個結果恐怕連朱某也始料不及。對這種本不能必然產(chǎn)生威脅效果卻偶然發(fā)生了這種效果的行為,不宜解釋為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的“脅迫”行為。
說朱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更是牽強。盜竊罪的行為是秘密竊取且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朱某并不是秘密竊取摩托車,而是公然地在與對方的接觸中因對方主動放棄而取得的。如果說朱某確有占有的故意,也是在其取得財物后才產(chǎn)生的,不能以此推定前行為就是為了占有。對一種行為的定性,盡管主要應當根據(jù)直接實施的行為,但這種行為的性質最終不能離開其主觀要件來判斷,否則就是客觀歸罪。所以本案不能定盜竊罪。
定侵占罪也有問題。刑法規(guī)定的侵占罪有兩種形式,一是保管人利用保管他人財物之機侵吞保管物;二是侵占他人的遺忘物或埋藏物。本案摩托車肯定不屬于遺忘物、埋藏物,那是不是保管物呢?保管總要有個前因,或因職務、業(yè)務上的責任,或因他人的委托等。本案顯然不存在這兩種情形。根據(jù)刑法對侵占罪的規(guī)定,只有當行為人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有,且具有拒不退還的情節(jié)時,才構成犯罪。而朱某的占有只是一種狀態(tài)——盜車人跑了,車暫時在朱某的控制之下。這種控制并非刑法對侵占罪規(guī)定的“保管”,而且朱某由于被抓也談不上具有拒不退還的行為。所以朱某的行為不構成侵占罪。
主張定轉移贓物罪的理由是:行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贓物而予以轉移,不論其目的動機如何,也不論其為本人還是為他人利益都不影響本罪的成立。朱某對盜車人盜車的行為已經(jīng)認識到了,但為了占有該車而予以轉移,應構成本罪。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要澄清一點:能否必然得出朱某就是明知對方的車是贓物的結論?設想一下,如果盜車人誤認為朱某可能是搶劫犯或其他什么壞人而逃跑舍棄了自己的車,朱某轉移并占有之又當如何定性?也就是說認定朱某明知該車是贓物,只是一種推定,而這種推定得出的結論并不是惟一的。即使明知是贓物,對這種贓物的轉移,也不應等同于為了包庇其他犯罪分子而幫助轉移贓物的行為。后者是為了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是一種妨礙司法的行為;而對犯罪分子放棄的贓物的轉移,與其危害性顯然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僅僅根據(jù)“轉移”行為就定罪,還應看具體情節(jié)。
那么,應如何處理本案?應該說,朱某的行為有一定危害性。但有危害性并不一定構成犯罪,還要看其是否具有刑事違法性。我們認為朱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第一,對于朱某的行為,現(xiàn)行刑法并沒有規(guī)定為犯罪。法律上有無明文規(guī)定,既要看有無顯形的(明確的、直接的)規(guī)定,也要看有無隱形的(邏輯的、暗含的)規(guī)定。但無論是顯形的規(guī)定還是隱形的規(guī)定,都應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種規(guī)定本身屬于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基本內涵。某一行為只有符合某一犯罪構成要件的基本內涵時,才可以說法有明文規(guī)定。對此應該嚴格按照刑法條文的規(guī)定來解釋,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要忠實于立法原意和精神,忠實于法律的內在邏輯,這是法律解釋的根本原則。違反了這一原則,就可能導致各有各的解釋,各有各的標準,這豈不亂了套?罪刑法定原則并不絕對排斥擴張解釋,但必須符合內容的合理性、形式的合法性等要求。而以上幾種主張定罪的觀點,其擴張解釋的合理性都不無可質疑之處,存在明顯的缺陷。本案如何定性之所以產(chǎn)生這么大的爭論,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哪種解釋都難以周全,令人信服。
第二,行為人取得的財物可以看成是不當?shù)美2划數(shù)美?,是指沒有合法根據(jù),使他人受損失而取得利益的事實。我國民法通則第92 條規(guī)定:“沒有合法根據(jù),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敝炷橙〉玫哪ν熊囷@然是沒有任何合法的原因和根據(jù),且侵害了他人的財產(chǎn)所有權,符合不當?shù)美姆筛拍睢;蛟S有人認為,用違法的方式取得的利益不能叫不當?shù)美?。但問題在于朱某的取得方式只是圍著車看了看,說了句“你要到哪里去?”僅僅根據(jù)這些還不能簡單得出其行為就是違法的結論。當然,對于朱某的行為認定是不當?shù)美?,并不等于必然排除構成犯罪的可能性,那就要看其行為是否符合刑法的?guī)定。如果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不構成犯罪,可以按照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解決,責令其返還原物。
第三,朱某的行為情節(jié)顯著輕微,尚未達到應受刑事處罰的程度。摩托車的數(shù)額雖達到了某種財產(chǎn)犯罪的標準,但綜觀全案情節(jié)顯著輕微。從行為性質看,與盜竊、詐騙、搶劫、敲詐勒索、侵占等財產(chǎn)犯罪的行為性質畢竟不同;從占有的對象看,占有對象畢竟不是直接源于合法所有人,而是犯罪所得的贓物;從犯罪結果看,數(shù)額畢竟不是很大且馬上被失主抓獲歸案,沒有造成任何損失。綜合考慮全案情節(jié),不是非得定罪不可。
第四,對某種模糊不清、一時看不準的行為,應本著就低不就高的原則處理。充分考慮刑法上有無規(guī)定,是否應當定罪處刑,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護意見是否有道理,實事求是地處理。不能自覺不自覺地采取“有罪推定”的思維模式:在罪與非罪的問題上,總是擇其罪者而從之,在罪重罪輕問題上,總是擇其重者而處之,總覺得只要行為人到案了,就得定罪,不定罪就會放縱犯罪分子,于是就千方百計地找個罪名出來。這一思維模式是極其有害的。如果說對這類行為一定要治罪,首先應通過立法來解決。也就是解決對于這種占有贓物的行為,法律上應當如何評價的問題。在立法沒有解決之前,我們主張還是本著謙抑原則處理這類案件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