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政府調控經濟的方法——經濟政策
1、經濟政策的類型:(1)計劃的或是通過行政命令手段的政策;(2)市場調控政策。
2、政府的經濟政策包括在長期內和短期內發(fā)揮作用的政策,長期內的政策目標是經濟增長,相應的政策措施是增長政策;短期的目標是價格穩(wěn)定、充分就業(yè)、國際收支平衡,相應的政策措施是穩(wěn)定政策。
3、財政政策:為促進就業(yè)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xiàn)穩(wěn)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政策。
4、國家財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構成。
5、政府支出: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政府購買、政府轉移支付等支出項目構成。
6、政府購買: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
7、政府轉移支付: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它不是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
8、政府收入:指政府依靠國家強制力取得的收入及依靠國家信用取得的收入的總和。包括稅收和公債。
9、稅收的分類:(1)財產稅;(2)所得稅;(3)流轉稅。
10、中央政府的債務稱為國債。政府公債的發(fā)行,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于財政政策。能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作用。
11、財政政策工具:政府購買支出、政府轉移支付、稅收、公債。
12、調整支出和收入的財政政策工具是如何影響國民收入變動的?
(1)政府購買支出:在總支出不足、經濟衰退時,政府可提高支出水平,以增加社會整體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水平;當總支出過高、引起通貨膨脹時,政府可減少購買支出,降低社會總需求,來抑制通貨膨脹。
(2)政府轉移支付:當總支出不足時,失業(yè)會增加,政府應增加社會福利費,提供轉移支付水平,從而增加可支付收入和消費支出水平,社會有效需求增加;在總支出過高時,通貨膨脹率上升,政府應減少社會總需求。
(3)稅收:降低稅率、減少稅收引起社會總需求增加和國民產出的增長。在需求不足時可減稅來抑制經濟衰退,在需求過旺時可增稅來抑制通貨膨脹。
(4)公債:可籌集財政資金、彌補財政赤字,也可同發(fā)行公債及流通來影響貨幣供求,從而調節(jié)總需求,對經濟產生擴張或抑制作用。
13、財政制度的自動穩(wěn)定機制:指經濟系統(tǒng)本身存在一種自動減少各種干擾沖擊的機制,能在經濟繁榮時自動抑制膨脹,在經濟衰退時自動減輕蕭條,不需政府采取行動。
14、財政制度具有自動穩(wěn)定經濟的功能,通過三項制度發(fā)揮:
①政府稅收的自動變化;②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③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
15、補償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的交替使用)
擴張性(膨脹性)財政政策:當經濟衰退時,政府應通過消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或雙管齊下以刺激總需求;
緊縮性財政政策:當出現(xiàn)通貨膨脹時,政府應增加稅收或消減開支來抑制總需求。
16、財政政策斟酌使用是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
17、如何安排年度預算:根據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政府應從反經濟周期的需要利用預算赤字和預算盈余來安排年度預算。當通貨緊縮時,政府應擴張財政政策,在財政預算中有意安排預算赤字。反之,有意安排財政盈余,以消除通貨膨脹。這是對原有的財政平衡預算思想的否定,稱為功能性財政,它主張預算目標不應是追求收支平衡,而應是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yè)。
18、功能性財政:通過預算赤字刺激總需求擴張和預算盈余控制通貨膨脹。
19、運用財政政策的效果:
正面:在經濟蕭條時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可刺激消費,擴大社會總需求,增加生產和就業(yè)。政府還可用給予私人企業(yè)投資以補貼的措施,直接刺激私人投資。
負面:在經濟蕭條時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對貨幣的需求,利率上升,私人投資受到影響,削弱總需求。(擠出效應)
20、影響財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①擠出效應;②時滯;③不確定性;④執(zhí)行決策部門及其變機;⑤外在的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的干擾。
21、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對私人支出和凈出口的影響。
22、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時各種財政政策工具的影響:
政策種類 對利率的影響 對消費的影響 對投資的影響 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減稅(擴張性財政政策) 上升 增加 減少/增加 增加
增加政府支出(擴張性財政政策) 上升 增加 減少 增加
投資補貼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23、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會擠入私人支出,即產生計入效應;若政府增加稅收或消減政府購買,減少了可貸資金的需求,利率將下降,有利于私人投資和消費的增加。
24、政府面臨的兩方面不確定性:
(1)乘數大小難以準確確定;
(2)政策必須預測總需求水平通過財政政策作用達到預定目標究竟需要多少時間。
25、貨幣政策:是政府貨幣*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影響利率、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yè)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jié)。
26、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傳導機制的幾個階段:
(1)貨幣量的變動對利率的影響。(利率下降)
(2)利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資的成本,刺激投資支出的增加。(投資上升)
(3)投資水平的上升促使整個意愿的總支出增加。(總需求上升)
(4)總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國民收入上升)
27、貨幣供給變化直接影響總需求。貨幣的擴張和收縮在短期內能對實際國民收入造成影響,單在長期只會使價格水平變動。
1、經濟政策的類型:(1)計劃的或是通過行政命令手段的政策;(2)市場調控政策。
2、政府的經濟政策包括在長期內和短期內發(fā)揮作用的政策,長期內的政策目標是經濟增長,相應的政策措施是增長政策;短期的目標是價格穩(wěn)定、充分就業(yè)、國際收支平衡,相應的政策措施是穩(wěn)定政策。
3、財政政策:為促進就業(yè)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xiàn)穩(wěn)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政策。
4、國家財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構成。
5、政府支出: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政府購買、政府轉移支付等支出項目構成。
6、政府購買: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
7、政府轉移支付: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它不是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
8、政府收入:指政府依靠國家強制力取得的收入及依靠國家信用取得的收入的總和。包括稅收和公債。
9、稅收的分類:(1)財產稅;(2)所得稅;(3)流轉稅。
10、中央政府的債務稱為國債。政府公債的發(fā)行,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于財政政策。能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作用。
11、財政政策工具:政府購買支出、政府轉移支付、稅收、公債。
12、調整支出和收入的財政政策工具是如何影響國民收入變動的?
(1)政府購買支出:在總支出不足、經濟衰退時,政府可提高支出水平,以增加社會整體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水平;當總支出過高、引起通貨膨脹時,政府可減少購買支出,降低社會總需求,來抑制通貨膨脹。
(2)政府轉移支付:當總支出不足時,失業(yè)會增加,政府應增加社會福利費,提供轉移支付水平,從而增加可支付收入和消費支出水平,社會有效需求增加;在總支出過高時,通貨膨脹率上升,政府應減少社會總需求。
(3)稅收:降低稅率、減少稅收引起社會總需求增加和國民產出的增長。在需求不足時可減稅來抑制經濟衰退,在需求過旺時可增稅來抑制通貨膨脹。
(4)公債:可籌集財政資金、彌補財政赤字,也可同發(fā)行公債及流通來影響貨幣供求,從而調節(jié)總需求,對經濟產生擴張或抑制作用。
13、財政制度的自動穩(wěn)定機制:指經濟系統(tǒng)本身存在一種自動減少各種干擾沖擊的機制,能在經濟繁榮時自動抑制膨脹,在經濟衰退時自動減輕蕭條,不需政府采取行動。
14、財政制度具有自動穩(wěn)定經濟的功能,通過三項制度發(fā)揮:
①政府稅收的自動變化;②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③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
15、補償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的交替使用)
擴張性(膨脹性)財政政策:當經濟衰退時,政府應通過消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或雙管齊下以刺激總需求;
緊縮性財政政策:當出現(xiàn)通貨膨脹時,政府應增加稅收或消減開支來抑制總需求。
16、財政政策斟酌使用是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
17、如何安排年度預算:根據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政府應從反經濟周期的需要利用預算赤字和預算盈余來安排年度預算。當通貨緊縮時,政府應擴張財政政策,在財政預算中有意安排預算赤字。反之,有意安排財政盈余,以消除通貨膨脹。這是對原有的財政平衡預算思想的否定,稱為功能性財政,它主張預算目標不應是追求收支平衡,而應是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yè)。
18、功能性財政:通過預算赤字刺激總需求擴張和預算盈余控制通貨膨脹。
19、運用財政政策的效果:
正面:在經濟蕭條時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可刺激消費,擴大社會總需求,增加生產和就業(yè)。政府還可用給予私人企業(yè)投資以補貼的措施,直接刺激私人投資。
負面:在經濟蕭條時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對貨幣的需求,利率上升,私人投資受到影響,削弱總需求。(擠出效應)
20、影響財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①擠出效應;②時滯;③不確定性;④執(zhí)行決策部門及其變機;⑤外在的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的干擾。
21、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對私人支出和凈出口的影響。
22、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時各種財政政策工具的影響:
政策種類 對利率的影響 對消費的影響 對投資的影響 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減稅(擴張性財政政策) 上升 增加 減少/增加 增加
增加政府支出(擴張性財政政策) 上升 增加 減少 增加
投資補貼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23、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會擠入私人支出,即產生計入效應;若政府增加稅收或消減政府購買,減少了可貸資金的需求,利率將下降,有利于私人投資和消費的增加。
24、政府面臨的兩方面不確定性:
(1)乘數大小難以準確確定;
(2)政策必須預測總需求水平通過財政政策作用達到預定目標究竟需要多少時間。
25、貨幣政策:是政府貨幣*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影響利率、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yè)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jié)。
26、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傳導機制的幾個階段:
(1)貨幣量的變動對利率的影響。(利率下降)
(2)利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資的成本,刺激投資支出的增加。(投資上升)
(3)投資水平的上升促使整個意愿的總支出增加。(總需求上升)
(4)總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國民收入上升)
27、貨幣供給變化直接影響總需求。貨幣的擴張和收縮在短期內能對實際國民收入造成影響,單在長期只會使價格水平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