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經濟學的理性框架
第一章 稀缺性與選擇
1、經濟領域的兩個基本事實:
(1)社會居民和組織的物質需要是無限的或永不滿足的;
(2)經濟資源即生產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要素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2、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在面對稀缺的資源與無限的需要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問題時,如何進行選擇、決策,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了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社會科學。
3、馬斯洛把需要劃分為五層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會需要;(4)尊金需要;(5)自我實現需要。
4、人的需要在前一種層次滿足后,如基本生理需要滿足后,又會產生其他層次的需要,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幾種需要同時產生。
5、經濟活動的終極目標:努力滿足各種各樣的需要。
6、資源分類:自由取用資源、經濟資源。
7、生產要素:是用來生產產品的必要元素,它們的作用就是投入生產過程中生產各種用于滿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勞務。
經濟資源(生產要素)的分類:(1)土地;(2)資本;(3)勞動力(勞動);(4)企業(yè)家才能。
土地獲得地租;資本獲得利息;勞動獲得工資;企業(yè)家才能獲得利潤。
資本:指所有生產商品和服務并將這些產品送達消費者所需的制造品。這里的資本不是貨幣資本,是指實物資本。資本要素的作用是提供生產工具。
勞動力:指用以生產商品與服務的除企業(yè)家才能之外的所有體力和腦力勞動,是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產者。
企業(yè)家才能(經營才能):承擔的風險包括時間、精力、商業(yè)信譽、他自己合作伙伴、股東的投資基金。
8、企業(yè)家才能的四項功能:
(1)組織生產要素;(2)制定商業(yè)決策;(3)創(chuàng)新新產品、新技術、新組織形式;(4)承擔風險。
9、稀缺規(guī)律:相對于人類無窮欲望而言,產品和服務及生產這些產品和服務的資源總是不足的。
稀缺規(guī)律的兩重意義:
(1)稀缺是相對的,即它不是指產品和服務的絕對數量,而是相對于需要的無限性來說是稀缺的;
(2)稀缺是絕對的,即它存在于任何時代和社會。
10、計劃經濟體制通過一個官僚體系來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
市場經濟體制依靠生產者和消費者間的自由交換來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
11、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決定生產什么的是價格體系的作用;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命令決定生產什么由。
12、機會成本:使用一種資源或將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棄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獲得的利益。(由于使用某一投入要素而必須放棄的該要素其他用途的代價)
13、由于物品或資源稀缺,某種資源一旦用于某種商品的生產就不能同時用于另一種商品的生產,選擇了一種機會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種機會。個人、企業(yè)、國家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個人、企業(yè)、國家所做出的選擇都存在機會成本。
14、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一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生產各種產品或服務的數量組合的曲線,以概括地說明生產的選擇和選擇的效率。
15、生產可能性曲線邊界上的每一點,社會都在進行著的生產。
16、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一個問題:如果社會多生產私人產品,就必須以減少社會服務生產為代價,這就是增加私人商品的機會成本。而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說明從一種產品的生產轉化為另一種產品的生產所產生的機會成本是遞增的,即邊際收益率是遞減的。
17、勞動密集型企業(yè)與資本密集型企業(yè)的區(qū)別:
(1)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勞動力占企業(yè)成本的比重相對較高的企業(yè);資本密集型企業(yè):資本占企業(yè)成本比重相對較高的企業(yè)。
(2)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人們趨向于組織勞動密集型企業(yè),這樣在國際競爭中才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競爭優(yōu)勢;在勞動力成本較高而資本相對充足的國家,人們傾向于組織資本密集型企業(yè)。
18、計劃經濟中,產品分配的主體是政府計劃;市場經濟中,社會產品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進行分配。
19、價格體系決定產品按消費者的意愿和能力分配。是如何決定的?
(1)購買商品或服務的支付能力;(2)購買意愿。
第一章 稀缺性與選擇
1、經濟領域的兩個基本事實:
(1)社會居民和組織的物質需要是無限的或永不滿足的;
(2)經濟資源即生產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要素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2、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在面對稀缺的資源與無限的需要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問題時,如何進行選擇、決策,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了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社會科學。
3、馬斯洛把需要劃分為五層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會需要;(4)尊金需要;(5)自我實現需要。
4、人的需要在前一種層次滿足后,如基本生理需要滿足后,又會產生其他層次的需要,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幾種需要同時產生。
5、經濟活動的終極目標:努力滿足各種各樣的需要。
6、資源分類:自由取用資源、經濟資源。
7、生產要素:是用來生產產品的必要元素,它們的作用就是投入生產過程中生產各種用于滿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勞務。
經濟資源(生產要素)的分類:(1)土地;(2)資本;(3)勞動力(勞動);(4)企業(yè)家才能。
土地獲得地租;資本獲得利息;勞動獲得工資;企業(yè)家才能獲得利潤。
資本:指所有生產商品和服務并將這些產品送達消費者所需的制造品。這里的資本不是貨幣資本,是指實物資本。資本要素的作用是提供生產工具。
勞動力:指用以生產商品與服務的除企業(yè)家才能之外的所有體力和腦力勞動,是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產者。
企業(yè)家才能(經營才能):承擔的風險包括時間、精力、商業(yè)信譽、他自己合作伙伴、股東的投資基金。
8、企業(yè)家才能的四項功能:
(1)組織生產要素;(2)制定商業(yè)決策;(3)創(chuàng)新新產品、新技術、新組織形式;(4)承擔風險。
9、稀缺規(guī)律:相對于人類無窮欲望而言,產品和服務及生產這些產品和服務的資源總是不足的。
稀缺規(guī)律的兩重意義:
(1)稀缺是相對的,即它不是指產品和服務的絕對數量,而是相對于需要的無限性來說是稀缺的;
(2)稀缺是絕對的,即它存在于任何時代和社會。
10、計劃經濟體制通過一個官僚體系來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
市場經濟體制依靠生產者和消費者間的自由交換來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
11、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決定生產什么的是價格體系的作用;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命令決定生產什么由。
12、機會成本:使用一種資源或將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棄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獲得的利益。(由于使用某一投入要素而必須放棄的該要素其他用途的代價)
13、由于物品或資源稀缺,某種資源一旦用于某種商品的生產就不能同時用于另一種商品的生產,選擇了一種機會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種機會。個人、企業(yè)、國家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個人、企業(yè)、國家所做出的選擇都存在機會成本。
14、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一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生產各種產品或服務的數量組合的曲線,以概括地說明生產的選擇和選擇的效率。
15、生產可能性曲線邊界上的每一點,社會都在進行著的生產。
16、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一個問題:如果社會多生產私人產品,就必須以減少社會服務生產為代價,這就是增加私人商品的機會成本。而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說明從一種產品的生產轉化為另一種產品的生產所產生的機會成本是遞增的,即邊際收益率是遞減的。
17、勞動密集型企業(yè)與資本密集型企業(yè)的區(qū)別:
(1)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勞動力占企業(yè)成本的比重相對較高的企業(yè);資本密集型企業(yè):資本占企業(yè)成本比重相對較高的企業(yè)。
(2)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人們趨向于組織勞動密集型企業(yè),這樣在國際競爭中才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競爭優(yōu)勢;在勞動力成本較高而資本相對充足的國家,人們傾向于組織資本密集型企業(yè)。
18、計劃經濟中,產品分配的主體是政府計劃;市場經濟中,社會產品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進行分配。
19、價格體系決定產品按消費者的意愿和能力分配。是如何決定的?
(1)購買商品或服務的支付能力;(2)購買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