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知識(四)輔導:市政交通勘察發(fā)展歷程4

字號:

1973~1978年是上海第二次建港高潮時期。1973年7月,三航院勘察公司承擔了石化總廠的陳山原油碼頭工程勘察任務。包括兩個2.5萬噸級泊位、一個碼頭和長900米的引橋。碼頭全部采用鋼樁墩式結構,1975年初工程勘察全部結束。在此期間還承擔了吳淞口、張華浜10余座深水泊位改擴建及集裝箱專用泊位新建的勘察任務。1978年1月,承擔了寶鋼的港口碼頭群的工程勘察任務,工程包括原料碼頭、成品碼頭和內河碼頭等。該項工程勘察任務因項目多,工作量大,分期、分批進行,一直延至80年代后期才基本結束。由于這一時期港口建設迅速發(fā)展,三航院勘察公司經國家特允,從全國各地抽調一批工程勘察專業(yè)技術人員,擴增到近200人,技術隊伍素質有較大提高。1975年,委托上海滬東造船廠制造了適合海上作業(yè)的雙體鉆探船,80年代初,又改裝了一艘退役登陸艇作為上海港第三條專用鉆探船,提高了水域勘探能力??辈旆秶蓞卿量趦赛S浦江上游,擴展至吳淞口外羅涇——寶山和外高橋及金山一帶。大噸位樁基設計要求勘察深度普遍由40米擴展到60米,為了提高港口水域勘察的效率和精度,進口了日本制造的淺地層剖面儀,交通部組織了水上勘探技術攻關組,重點解決水上靜力觸探技術和淺地層剖面儀在港口勘察中的應用,積累了資料,提高了水平。為了總結港口勘察經驗,統(tǒng)一技術標準,70年代后期,交通部組織了所屬各航務局的勘察、設計、科研以及河海大學等有關單位的科技人員,制定國內第一本《港口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1979年出版單行本。1982年起,三航院勘察公司將長期慣用的港口工程探驗報告,全部改為港口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加強了工程地質條件分析與評價,提高了港口工程地質勘察質量與水平。1981年完成的張華浜集裝箱專用泊位工程地質勘察,獲1987年交通部優(yōu)秀工程勘察一等獎。
    1986年起,上海港建設進入第三次建港高潮時期,上海港又新建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的寶山、關港和朱家門3個裝卸作業(yè)區(qū);改擴建了一大批碼頭泊位,吳淞口北側長江沿岸,從與江蘇交界的瀏河口,至吳淞口炮臺灣一線,碼頭泊位已基本連成一片。外高橋新港區(qū)和外高橋電廠等碼頭群已建成,新的碼頭建設仍在進行。杭州灣北側以石化總廠碼頭群為中心,電廠、油庫等各種碼頭正在快速崛起。這一時期上海港工程勘察的特點是:地域新、條件差、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上海港口工程勘察隊伍經受了考驗,除三航院勘察公司發(fā)揮主力作用外,中船勘察院、國家海洋局海洋地質大隊等單位也參與了上海港口有關的工程勘察的任務。三航院勘察公司對水上勘探技術作了進一步改進,完善了水上水沖清孔鉆進工藝,充實了泥漿循環(huán)成孔工藝、麻花鉆進工藝、巖心管鉆進工藝和水上薄壁取土器工藝等。為適應軟土勘察需要,研制成功薄壁取土器系列,1990年經交通部組織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積長期水上勘探經驗,已有了迎潮擱灘、簡易回填、簡便臺架、潮間測試等一整套水域各類原位測試操作經驗,提高水域原位測試能力與精度。同時引進英國劍橋自鉆式旁壓儀,為研究地基土水平受力特征提供有效的原位測試手段。工程地質報告編寫和資料整理,采用計算機處理技術,加強了地基與基礎方面的論證分析,向“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