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國際經濟法概論名詞解釋之一

字號:

1)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指的是貫穿于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類法律規(guī)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導思想,指的是這些法律規(guī)范的基礎和核心。包括經濟主權原則、公平互利原則、全球合作原則和有約必守原則。
    2)非互惠的普遍優(yōu)惠待遇:是指發(fā)達國家從發(fā)展中國家進口工業(yè)制成品和半成品時,單方面給予的一種關稅優(yōu)惠待遇。
    3)有約必守原則:就國家間而言,“有約必守”指的是當事國一旦參加簽訂雙邊經濟條約或多邊條約,就在享受該項條約賦予的國際經濟權利的同時,也受到該條約和國際法的約束,必須信守條約的規(guī)定,實踐自己作為締約國的諾言,履行自己的國際經濟義務。
    4)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qū))之間,即跨越一國邊界的有形貨物買賣的合同,其雙方當事人的營業(yè)地一定在不同國家,至于當事人的國籍是否不同,在所不計。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具有國際因素,在特定的國家看來,就是具有涉外因素,而合同的標的則為出口或進口的貨物。
    5)發(fā)價:是一方當事人以進行國際貨物買賣為目的,向另一方當事人發(fā)出的愿按一定條件和他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外貿實踐中,發(fā)價亦稱“報價”、“發(fā)盤”、“開盤”。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是發(fā)價人,對方是被發(fā)價人。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訂立合同的建議,如果十分確定并且表明發(fā)價人在得到接受時承受約束的意旨,即構成發(fā)價。
    6)“貨物相符”: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guī)定,有關貨物的數量、質量、規(guī)格、包裝,必已在合同中寫明,構成合同的重要部分。賣方交付的貨物,必須與合同的這些規(guī)定相符,這便是所謂“貨物相符”問題。貨物相符,是賣方交貨義務的重要內容。
    7)賣方的權利擔保義務:就是指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賣方保證對其所交付的貨物享有合法的權利,他可以出賣這些貨物。他出賣這些貨物,沒有侵害任何第三人的權利,因而第三人不能就該項貨物提出任何權利或要求?!豆s》簡稱之為“第三方要求”。
    8)“預期違反合同”: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guī)定,即如果訂立合同后,另一方當事人由于下列原因顯然將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義務,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義務:a.他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或b.他在準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顯示他將不履行其主要義務。
    9)“根本違反合同”: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致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guī)定有權預期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賣方不交付貨物、買方不支付價款、賣方所交付的貨物,違背了權利擔保義務,使買方不能將貨物在某一國轉售或做其他使用,因而經濟上遭到重大損失等,都應構成根本違反合同。但是,如果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fā)生這種結果,那就不能認為是根本違反合同。是根本違反合同,受損害的一方有權宣告合同無效,有權要求損害賠償。如賣方根本違反合同,倘買方要求交付替代貨物,也只有在根本違反合同時才可以。
    10)風險移轉:所謂風險,指的是足以致使貨物毀損、滅失的意外事由,例如盜竊、火災、船舶的沉沒、飛機的失事等。風險移轉,是指風險承擔的移轉,也就是對風險造成的損失的承擔的移轉。在國際貨物買賣,依據合同,貨物要由賣方交付給買方,貨物的所有權要由賣方移轉給買方。貨物的風險,原是賣方承擔著的,也應于某個時候,改歸買方承擔,這就是國際貨物買賣中的風險移轉。
    11)國際貨物買賣慣例:通稱國際貿易慣例,是在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們的長期國際貿易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其初只是一些習慣做法,但一旦有了習慣,人們便會有意、無意地照著習慣去做,并且逐漸覺得其中有些習慣好,在進行貿易的時候應該那樣做,甚至彼此愿意相約遵守這些習慣,這時習慣便上升為慣例,即在法律意義上取得了法律效力的習慣。對于慣例的法律效力,有很多國家的法律,還有些國際條約,都加以認可。
    12)《華沙——牛津規(guī)則》:1928年國際法協會華沙會議編纂了CIF方面的慣例,稱為《華沙》規(guī)則;后經該協會1932年牛津會議修訂,改稱《華沙——牛津規(guī)則》,全文21條。
    13)FOB:即船上交貨,是國際貿易術語的一種,是Freeonboard的縮寫或簡稱。在具體使用時,在它的后面要加注裝運港。FOB就是指賣方在指定的裝運港將貨物裝船越過船舷為止,履行其交貨義務。自彼時起,買方須承擔一切費用以及貨物滅失或損壞的一切風險。FOB要求賣方辦理貨物出口結關手續(xù)。
    14)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是國際貿易術語的一種,是Cost,insuranceandfreight的縮寫或簡稱。在具體使用時,在它后面要加注目的港。在CIF,賣方必須支付成本費和將貨物運至指定的目的港所需的運費,還必須辦理貨物在運輸途中應由買方承擔的貨物滅失或損壞風險的海運保險。賣方訂立保險合同并支付保險費。但只能要求賣方取得最低的保險險別。此外,賣方須辦理貨物出口結關手續(xù)。
    15)FCA:即貨交承運人,是國際貿易術語的一種,是Freecarrier的縮寫或簡稱。在具體使用時,在它的后面要加注“指定地點”。賣方辦理貨物出口結關將貨物交至指定地點的由賣方指定的承運人照管。如果買方未指定準確的地點,則賣方可在規(guī)定的地點或地段內選擇承運人照管貨物的地點。根據商業(yè)慣例,在賣方被要求協助與承運人訂立合同時,則由買方承擔風險和費用,賣方可以辦理。
    16)支票:票據的一種,是一種支付工具,是銀行存款戶對銀行簽發(fā)的委托該行在見票時對特定的人或其指定的人或持票人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的書面支付憑證。
    17)匯票:是票據的一種,是一種支付工具,是由出票人向受票人開出的,要求受票人在見票時立即或在指定的或可以確定的將來時間向特定人或其指定人或持票人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的支付憑證。
    18)匯付:是國際貨物買賣的一種常用支付方式。是由買方將貨款通過銀行匯交賣方的一種支付方式。在匯付這種支付方式下,銀行的匯款通知或銀行匯票的去向與貨幣的流向是一致的,習慣上稱為“順匯”。實踐中,匯付有電匯、信匯及票匯之分。
    19)托收:是國際貨物買賣的一種常用支付方式。是由賣方根據發(fā)票金額以買方為受票人開出匯票,委托銀行代向買方收取貨款的一種支付方式。在這種支付方式下,匯票的去向同貨幣的流向是相向的,習慣上稱為“逆匯”。通常做法是跟單托收。
    20)付款交單:依交單條件不同,跟單托收分為付款交單和承兌交單。付款交單代號為D/P,即買方只有在實際交付了匯票上載明的貨款之后,托收行或代收行才將各種單證交給他,從而他才可憑單提貨。付款交單托收方式,依付款時間的不同,又有即期和遠期之分。
    21)承兌交單:依交單條件不同,跟單托收分為付款交單和承兌交單。承兌交單代號為D/A,這是賣方以買方承兌匯票為交單條件,即買方在匯票上履行承兌手續(xù)后,就可以從銀行取得貨運單據,憑以提取貨物,而于匯票到期時付款。此種方式,當然只適用于遠期匯票托收;即期匯票是沒有承兌問題的。
    22)信用證:代號為L/C,是銀行應國際貨物買賣中買方的請求,開給賣方的一種在一定條件下保證付款的憑證。信用證這種支付方式,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被廣泛采用。信用證的得名,是因為開證行以其自身的信譽向受益人、議付行或匯票的持票人保證,它在收到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單據后,即對根據信用證開出的匯票承擔付款的責任。
    23)反傾銷:所謂“傾銷”,指的是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方式進口,并由此對國內已建立的相關產業(yè)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的威脅,或者對國內建立相關產業(yè)造成實質阻礙的那么一種情況。當傾銷情況發(fā)生時,國家可以采取必要的反傾銷措施,以消除或者減輕這種損害或者損害的威脅或者阻礙。反傾銷措施,各國的普遍做法是對傾銷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
    24)反補貼:進口的產品直接或者間接地接受出口國給予的任何形式的補貼,并由此對國內已建立的相關產業(yè)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的威脅,或者對國內建立相關產業(yè)造成實質阻礙時,國家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或者減輕這種損害或者損害的威脅或者阻礙。反傾銷措施,各國的普遍做法是對接受補貼的產品征收反補貼關稅。
    25)國際技術轉讓:即跨國界的技術轉讓,是指轉讓方將自己所有的技術跨越國界地轉移給受讓方的法律行為。即這種技術轉讓涉及到外國因素,或者說這種技術轉讓具有國際性。
    26)國際技術轉讓法:是調整跨越國界有償技術轉讓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它是國際貿易法的組成部分。
    27)國際技術轉讓合同:是一方當事人跨越國界地將自己所有的技術或技術使用權轉讓給另一方當事人,并收取價款或使用費,另一方當事人取得技術或技術使用權,并支付價款或使用費,或者一方當事人跨越國界地以技術或技術勞務為另一方當事人完成一定工作任務,并收取報酬;另一方當事人接受技術勞動成果并支付報酬的書面協議。簡言之,就是營業(yè)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以轉讓技術為標的的協議。
    28)專利技術: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取得專利權的技術。專利技術有三種:發(fā)明專利技術、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和外觀設計專利技術。
    29)專利權:是指國家主管機關依法授予發(fā)明人或設計人對其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享有的專有權。根據各國專利法的規(guī)定,專利權人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有權禁止他人未經其許可擅自以營利為目的而制造、使用或銷售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目前各國專利法都以發(fā)明作為專利權的主要保護對象,但同時對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也提供專利權保護。
    30)商標:是指商品生產者、經營者或者服務項目提供者用以標明自己生產、加工或經營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項目,并使之與他人生產、加工或經營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項目相區(qū)別的一種專用標志。
    31)專有技術:是指一種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和積累起來的,為從事生產活動所必需的,從未公開過并可轉讓又未取得專利權保護的專門技術知識、工藝程序、經驗、設計和技能。包括產業(yè)性技術知識,也包括商務性技術知識。
    32)國際許可合同:即國際使用許可合同,一般稱為國際許可證協議。它是指營業(yè)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一方準許另一方使用自己所擁有的工業(yè)產權無形財產或專有技術的使用權,并收取使用費,而另一方獲得該項使用權并支付使用費的書面協議。
    33)獨占許可合同:是國際許可合同的一種,即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內,受方對受讓的技術享有獨占的使用權,供方和任何第三方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都不得在該地域使用該種技術制造和銷售產品。為此,受方需向供方支付相當高的使用費和提成費。
    34)排他許可合同:是國際許可合同的一種,即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內,受方對受讓的技術享有排他的使用權,供方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不得在該地域再將該項技術轉讓給任何第三方使用,但供方自己仍然保留在該地域內使用該項技術制造和銷售產品的權利。
    35)普通許可合同:是國際許可合同的一種,即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內,受方對受讓的技術享有使用權,同時,供方在該地域內不僅自己有權繼續(xù)使用該項技術,制造和銷售合同中規(guī)定的產品,而且還有權將該項技術的使用權轉讓給任何第三方。這種許可合同也叫做非獨占許可合同,受方采用這種許可合同所支付的使用費和提成費要比獨占許可合同便宜得多。
    36)可轉讓許可合同:是國際許可合同的一種,即受方從供方獲得的技術,除自己使用外,還有權在約定的地域和期限內將全部技術或部分技術的使用權轉讓給任何第三方使用。這種合同也稱“從屬許可合同”、“分售許可合同”或“再轉讓許可合同”。這種許可合同是在普通許可合同的基礎上簽訂的。
    37)不可轉讓許可合同:是國際許可合同的一種,即在合同中規(guī)定不許受方再行轉讓其所獲得的技術的使用權。
    38)交換許可合同:是國際許可合同的一種,即供方和受方以價值相當的技術,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互惠地交換技術的使用權和產品的銷售權。這種許可合同只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采用的,在國際技術轉讓中不具有普遍意義。
    39)國際技術咨詢服務合同:是指一方當事人用自己的技術和勞務,跨越國界地為另一方當事人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或者跨越國界地派遣專家或以書面方式向另一方當事人提供咨詢意見,并收取報酬;另一方當事人接受工作成果或者取得咨詢意見并付給報酬的書面協議。提供技術、勞務或派遣專家,完成工作任務或者提供咨詢意見的一方當事人成為供方;接受工作成果、取得咨詢意見的一方當事人稱為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