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其特點有哪些?
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基本特點:(1)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為。(2)是一種活動方式,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其執(zhí)行方式構成的,屬于動作經驗,不同于認知經驗的知識。(3)技能中的各動作要素及其執(zhí)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
2)什么是操作技能?其特點是什么?
操作技能又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特點:(1)就動作的對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動的對象是物質性客體或肌肉,具有客觀性。(2)就動作的進行而言,操作動作的執(zhí)行是通過肌體運動實現的,具有外顯性。(3)就動作的結構而言,操作活動的每個動作必須切實執(zhí)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結構上具有展開性。
3)如何把操作技能從不同角度分類?
根據動作的精細程度與肌肉運動強度的不同可分為細微型操作技能(打字、彈鋼琴)與粗放型操作技能(舉重、標槍)。
根據動作的連貫與否可以分為連續(xù)型操作技能(開汽車、騎自行車、跑步)和斷續(xù)型操作技能(彈琴、打字)。
根據動作對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閉合型操作技能(自由體操、游泳、跳水)和開放型操作技能(駕駛汽車及球類運動中的控制球的技能等)。
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徒手型操作技能(自由體操、跑步等)和器械型操作技能(打字、單杠、雙杠等)。
4)什么是心智技能?其特點是什么?
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其特點是:對象具有觀念性、執(zhí)行具有內潛性、結構具有簡縮性。
5)技能的作用是什么?
(1)技能能夠對活動進行調節(jié)與控制。可以控制動作的執(zhí)行順序和執(zhí)行方式,從而可以使個體的活動表現出穩(wěn)定性、靈活性,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的情境(2)技能還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變革現實的前提條件。
6)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階段和特點是什么?
操作技能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練四個階段。
(一)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像的過程。定向映像包括兩方面:(1)有關操作動作本身的各種信息(2)與操作技能學習有關或無關的各種內外刺激的認識與區(qū)分。
(二)操作模仿:即實際再現出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模仿的實質是將頭腦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顯的實際動作表現出來。動作特點:(1)動作品質: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較差(2)動作結構:各動作要素之間協(xié)調性較差,互相干擾,常有多余動作產生。(3)動作控制:主要靠視覺控制,動覺控制水平低,不能主動發(fā)現錯誤與糾正錯誤。(4)動作效能:完成一個動作往往比標準速度要慢,個體經常感到疲勞、緊張。
(三)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動作特點:(1)動作品質:表現出一定的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但當外界條件變化時,都有所降低。(2)動作結構:動作的各個成分趨于分化、精確,整體動作趨于協(xié)調、邊貫,各動作成分互相干擾減少,多余動作也有所減少。(3)動作控制:視覺控制不起主要作用,逐漸讓位于動覺控制。肌肉運動感覺變得較清晰、準確,并成為動作執(zhí)行的主要調節(jié)器。(4)動作效能:疲勞感、緊張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減少,但沒有完全消除。
(四)操作熟練: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zhí)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特點:(1)動作品質: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在各種變化條件下都能順利完成動作。(2)動作結構:各動作之間的干擾消失,銜接連貫、流暢,高度協(xié)調,多余動作消失。(3)動作控制:動覺控制增強,不需要視覺的專門控制和有意識的活動。視覺注意范圍擴大,能準確的覺察到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并調整動作方式。(4)動作效能:心理消耗和體力消耗降至低,表現在疲勞感、緊張感減少,動作具有輕快感。
7)我國關于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階段和特點是什么?作為教師應注意什么?
心智技能的形成分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三階段。
(一)原型定向: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也就是使學生掌握操作性知識(即程序性知識)的階段。相當于加里培林的“活動的定向階段”。
在原型定向階段,主體的學習任務可以歸結為兩點:首先要確定所學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操作活動程序),其次要使這種實踐模式的動作結構在頭腦中得到清晰的反映。為完成這些任務,教師應做到:(1)要使學生了解活動的結構,使學生對活動有一個完整的映像,才能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2)要使學生了解各種規(guī)定的必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3)采取有效措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4)教師的示范要正確,講解要確切,動作指令要明確。
(二)原型操作:就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加里培林的物質或物質化活動階段)
教師要做到:(1)要使心智活動的所有動作以展開的方式呈現。(2)要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使心智活動在直覺水平上得以概括,從而形成關于活動的表象。(3)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并適時向下一階段轉化。(4)為使活動順利內化,動作的執(zhí)行應注意與言語相結合,一邊進行實際操作,一邊用言語來標志和組織動作的執(zhí)行。
(三)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三個小階段: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和內部言語階段。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內化為心智技能,教師必須要注意(1)應遵循這三個順序,不能顛倒。(2)在開始階段,操作活動應在言語水平上完全展開,即用出聲或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完整的描述原型的操作過程(此時已沒有實際操作),然后,再逐漸縮減。(3)要注意變換動作對象,使活動方式得以進一步概括,以便廣泛適用于同類課題。(4)在進行由出聲到不出聲、由展開到壓縮的轉化過程中,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適時轉化。
8)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是什么?
(一)準確地示范與講解(二)必要而適當的練習(過度學習是必要的,但注意有時引起學生疲勞也不好)(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饋(內部反饋和外部反饋)(四)建立穩(wěn)定清晰的動覺。
9)不同的學習者的練習曲線有何共同點?
(1)開始進步快(2)中間有一個明顯的、暫時的停頓期,即高原期(3)后期進步較慢(4)總趨勢是進步的,但有時出現暫時的退步。
10)試述加里培林(蘇聯(lián))關于心智技能形成的階段?
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為五個階段:1、活動的定向階段。這是活動的準備階段。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預先熟悉活動任務,了解活動對象,知道將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構建關于認知活動本身和活動結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對它們的定向?;顒佣ㄏ虻男再|、水平對心智活動的形成和發(fā)展起決定性的作用。
2、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階段。物質活動指借助實物進行活動。物質化活動指借助實物的模型、圖片、樣本等代替物進行活動。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從事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掌握活動的真實內容。(如低年級學生借助蘋果進行加減運算—屬于物質活動;或借助蘋果的圖片進行加減運算—屬于物質化活動)。
3、出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心智活動不直接依賴物質或物質化的客體,而是借助出聲言語的形式來完成的。例如,學生“念念叨叨”的表述出自己正在進行的心智活動的情況。在這一階段,開始了真正的心智活動。
4、無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這一階段開始從出聲的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內部言語不是指向于同別人交際的,它是一種對自己發(fā)出的言語,是自己思考問題時的言語活動。它是借助詞的聲音表象、動覺表象而進行心智活動的階段。無聲的外部言語活動與出聲的外部言語活動相比,其區(qū)別并非僅僅是言語減去聲音,而是增加了更多的思維成分。
5、內部言語階段。這是后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心智活動完全借助內部言語完成,高度簡要、自動化,是很少發(fā)生錯誤的熟練階段。在這一階段,心智活動以抽象思維為主要成分。
11)簡述培養(yǎng)心智技能有效措施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三)適應培養(yǎng)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當然除上述三點基本要求外,教師在集體教學中還應注意學生個別差異,充分考慮學生所面臨的主客觀條件,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采取有效的輔助措施,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心智技能。
1)什么是技能?其特點有哪些?
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基本特點:(1)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為。(2)是一種活動方式,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其執(zhí)行方式構成的,屬于動作經驗,不同于認知經驗的知識。(3)技能中的各動作要素及其執(zhí)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
2)什么是操作技能?其特點是什么?
操作技能又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特點:(1)就動作的對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動的對象是物質性客體或肌肉,具有客觀性。(2)就動作的進行而言,操作動作的執(zhí)行是通過肌體運動實現的,具有外顯性。(3)就動作的結構而言,操作活動的每個動作必須切實執(zhí)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結構上具有展開性。
3)如何把操作技能從不同角度分類?
根據動作的精細程度與肌肉運動強度的不同可分為細微型操作技能(打字、彈鋼琴)與粗放型操作技能(舉重、標槍)。
根據動作的連貫與否可以分為連續(xù)型操作技能(開汽車、騎自行車、跑步)和斷續(xù)型操作技能(彈琴、打字)。
根據動作對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閉合型操作技能(自由體操、游泳、跳水)和開放型操作技能(駕駛汽車及球類運動中的控制球的技能等)。
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徒手型操作技能(自由體操、跑步等)和器械型操作技能(打字、單杠、雙杠等)。
4)什么是心智技能?其特點是什么?
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其特點是:對象具有觀念性、執(zhí)行具有內潛性、結構具有簡縮性。
5)技能的作用是什么?
(1)技能能夠對活動進行調節(jié)與控制。可以控制動作的執(zhí)行順序和執(zhí)行方式,從而可以使個體的活動表現出穩(wěn)定性、靈活性,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的情境(2)技能還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變革現實的前提條件。
6)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階段和特點是什么?
操作技能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練四個階段。
(一)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像的過程。定向映像包括兩方面:(1)有關操作動作本身的各種信息(2)與操作技能學習有關或無關的各種內外刺激的認識與區(qū)分。
(二)操作模仿:即實際再現出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模仿的實質是將頭腦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顯的實際動作表現出來。動作特點:(1)動作品質: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較差(2)動作結構:各動作要素之間協(xié)調性較差,互相干擾,常有多余動作產生。(3)動作控制:主要靠視覺控制,動覺控制水平低,不能主動發(fā)現錯誤與糾正錯誤。(4)動作效能:完成一個動作往往比標準速度要慢,個體經常感到疲勞、緊張。
(三)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動作特點:(1)動作品質:表現出一定的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但當外界條件變化時,都有所降低。(2)動作結構:動作的各個成分趨于分化、精確,整體動作趨于協(xié)調、邊貫,各動作成分互相干擾減少,多余動作也有所減少。(3)動作控制:視覺控制不起主要作用,逐漸讓位于動覺控制。肌肉運動感覺變得較清晰、準確,并成為動作執(zhí)行的主要調節(jié)器。(4)動作效能:疲勞感、緊張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減少,但沒有完全消除。
(四)操作熟練: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zhí)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特點:(1)動作品質: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性、準確性、靈活性,在各種變化條件下都能順利完成動作。(2)動作結構:各動作之間的干擾消失,銜接連貫、流暢,高度協(xié)調,多余動作消失。(3)動作控制:動覺控制增強,不需要視覺的專門控制和有意識的活動。視覺注意范圍擴大,能準確的覺察到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并調整動作方式。(4)動作效能:心理消耗和體力消耗降至低,表現在疲勞感、緊張感減少,動作具有輕快感。
7)我國關于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階段和特點是什么?作為教師應注意什么?
心智技能的形成分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三階段。
(一)原型定向: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也就是使學生掌握操作性知識(即程序性知識)的階段。相當于加里培林的“活動的定向階段”。
在原型定向階段,主體的學習任務可以歸結為兩點:首先要確定所學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操作活動程序),其次要使這種實踐模式的動作結構在頭腦中得到清晰的反映。為完成這些任務,教師應做到:(1)要使學生了解活動的結構,使學生對活動有一個完整的映像,才能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2)要使學生了解各種規(guī)定的必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3)采取有效措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4)教師的示范要正確,講解要確切,動作指令要明確。
(二)原型操作:就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加里培林的物質或物質化活動階段)
教師要做到:(1)要使心智活動的所有動作以展開的方式呈現。(2)要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使心智活動在直覺水平上得以概括,從而形成關于活動的表象。(3)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并適時向下一階段轉化。(4)為使活動順利內化,動作的執(zhí)行應注意與言語相結合,一邊進行實際操作,一邊用言語來標志和組織動作的執(zhí)行。
(三)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三個小階段: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和內部言語階段。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內化為心智技能,教師必須要注意(1)應遵循這三個順序,不能顛倒。(2)在開始階段,操作活動應在言語水平上完全展開,即用出聲或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完整的描述原型的操作過程(此時已沒有實際操作),然后,再逐漸縮減。(3)要注意變換動作對象,使活動方式得以進一步概括,以便廣泛適用于同類課題。(4)在進行由出聲到不出聲、由展開到壓縮的轉化過程中,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適時轉化。
8)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是什么?
(一)準確地示范與講解(二)必要而適當的練習(過度學習是必要的,但注意有時引起學生疲勞也不好)(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饋(內部反饋和外部反饋)(四)建立穩(wěn)定清晰的動覺。
9)不同的學習者的練習曲線有何共同點?
(1)開始進步快(2)中間有一個明顯的、暫時的停頓期,即高原期(3)后期進步較慢(4)總趨勢是進步的,但有時出現暫時的退步。
10)試述加里培林(蘇聯(lián))關于心智技能形成的階段?
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為五個階段:1、活動的定向階段。這是活動的準備階段。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預先熟悉活動任務,了解活動對象,知道將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構建關于認知活動本身和活動結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對它們的定向?;顒佣ㄏ虻男再|、水平對心智活動的形成和發(fā)展起決定性的作用。
2、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階段。物質活動指借助實物進行活動。物質化活動指借助實物的模型、圖片、樣本等代替物進行活動。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從事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掌握活動的真實內容。(如低年級學生借助蘋果進行加減運算—屬于物質活動;或借助蘋果的圖片進行加減運算—屬于物質化活動)。
3、出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心智活動不直接依賴物質或物質化的客體,而是借助出聲言語的形式來完成的。例如,學生“念念叨叨”的表述出自己正在進行的心智活動的情況。在這一階段,開始了真正的心智活動。
4、無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這一階段開始從出聲的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內部言語不是指向于同別人交際的,它是一種對自己發(fā)出的言語,是自己思考問題時的言語活動。它是借助詞的聲音表象、動覺表象而進行心智活動的階段。無聲的外部言語活動與出聲的外部言語活動相比,其區(qū)別并非僅僅是言語減去聲音,而是增加了更多的思維成分。
5、內部言語階段。這是后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心智活動完全借助內部言語完成,高度簡要、自動化,是很少發(fā)生錯誤的熟練階段。在這一階段,心智活動以抽象思維為主要成分。
11)簡述培養(yǎng)心智技能有效措施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三)適應培養(yǎng)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當然除上述三點基本要求外,教師在集體教學中還應注意學生個別差異,充分考慮學生所面臨的主客觀條件,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采取有效的輔助措施,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心智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