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guī)定設初等小學堂,招收7歲兒童入學,修業(yè)年限為5年,并規(guī)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2.B.見學習精要中中華民國的教育。
3.A.我國的小學產生于殷周時代,西周時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學,這是我國最早的小學。
4.B.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是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5.A.1957年,在生產資料改造完成后,毛澤東在國務會議上頒布了新中國的第一 個教育方針。
6.D.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 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普及教育,見學習精要中的定義。
7.B.一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普遍實施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的義務形式稱為普及義 務教育。
8.B.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9.B.我國《義務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條:首先是發(fā)展基礎教育,其次是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最后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0.D.《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我國實施義務教育的法律保證。
11.C.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體現在普及性、基礎性和強制性三方面,見學 習精要。
二、填空題
1.義務教育
2.有文化科學精神
3.基礎教育
4.勞動技術
5.多種類型辦學形式
6.地方負責、分級管理
7.普及性基礎性強制性
8.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9: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
10.九年一貫制
11.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三、簡答題
1.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國的小學教育從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發(fā)展,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著重開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學教育。從1986年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為了盡快普及小學教育,我國采取了兩個基本方針:一是堅持“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即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yè)、
社隊辦學相結合;二是實行多種類型的辦學形式。
(2)學制改革試驗。建國以后,對小學原來的六年(4—2)制學制進行壓縮,開始五年一貫制的試行與推廣,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與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學改革試驗。建國以來,小學語文、算術等學科都進行了教學改革的試驗。
2.義務教育是指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 學校、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有不少國家或地區(qū)又稱這種教育為 “強迫教育”。 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 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普及教育;但當以法律的形 式規(guī)定普及教育的義務形式時,便稱為普及義務教育。也有的國家把義務教育稱為公民教育。
3.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普及性。小學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依照義務教育法的規(guī)定,凡適齡兒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義務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對所有的入學兒童負責,愛護、關心、教育每一個學生,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國家實施義務教育,不僅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而且是現代社會對每個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而非專業(yè)教育,其內容應包括國家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相應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tài)度。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其在完成這一教育任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強制性。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必須依靠國家法律的強制力量,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強制性,義務教育的實施,使小學教育具有了強制性的特征。
4.小學教育目的是小學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貫穿于小學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小學教育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1)小學教育目的具有導向作用。小學教育目的一經確立就成為人們行動的方向。它不僅為受教育者指明了發(fā)展方向,預定了發(fā)展結果,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
(2)小學教育目的具有激勵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人們共同活動的基礎。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們認識和接受,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yōu)閷崿F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3)小學教育目的具有評價作用。小學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小學教育活動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5.(1)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 接班人”。因此,我們要堅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tǒng)一。
(2)我們要培養(yǎng)的人是在德、智、體、美、老等方面都全面發(fā)展的個體,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 的和諧發(fā)展。
(3)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強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精神
1.A.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guī)定設初等小學堂,招收7歲兒童入學,修業(yè)年限為5年,并規(guī)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2.B.見學習精要中中華民國的教育。
3.A.我國的小學產生于殷周時代,西周時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學,這是我國最早的小學。
4.B.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是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5.A.1957年,在生產資料改造完成后,毛澤東在國務會議上頒布了新中國的第一 個教育方針。
6.D.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 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普及教育,見學習精要中的定義。
7.B.一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普遍實施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的義務形式稱為普及義 務教育。
8.B.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9.B.我國《義務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條:首先是發(fā)展基礎教育,其次是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最后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0.D.《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我國實施義務教育的法律保證。
11.C.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體現在普及性、基礎性和強制性三方面,見學 習精要。
二、填空題
1.義務教育
2.有文化科學精神
3.基礎教育
4.勞動技術
5.多種類型辦學形式
6.地方負責、分級管理
7.普及性基礎性強制性
8.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9: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
10.九年一貫制
11.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三、簡答題
1.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國的小學教育從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發(fā)展,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著重開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學教育。從1986年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為了盡快普及小學教育,我國采取了兩個基本方針:一是堅持“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即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yè)、
社隊辦學相結合;二是實行多種類型的辦學形式。
(2)學制改革試驗。建國以后,對小學原來的六年(4—2)制學制進行壓縮,開始五年一貫制的試行與推廣,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與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學改革試驗。建國以來,小學語文、算術等學科都進行了教學改革的試驗。
2.義務教育是指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 學校、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有不少國家或地區(qū)又稱這種教育為 “強迫教育”。 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 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普及教育;但當以法律的形 式規(guī)定普及教育的義務形式時,便稱為普及義務教育。也有的國家把義務教育稱為公民教育。
3.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普及性。小學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依照義務教育法的規(guī)定,凡適齡兒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義務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對所有的入學兒童負責,愛護、關心、教育每一個學生,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國家實施義務教育,不僅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而且是現代社會對每個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而非專業(yè)教育,其內容應包括國家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相應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tài)度。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其在完成這一教育任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強制性。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必須依靠國家法律的強制力量,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強制性,義務教育的實施,使小學教育具有了強制性的特征。
4.小學教育目的是小學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貫穿于小學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小學教育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1)小學教育目的具有導向作用。小學教育目的一經確立就成為人們行動的方向。它不僅為受教育者指明了發(fā)展方向,預定了發(fā)展結果,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
(2)小學教育目的具有激勵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人們共同活動的基礎。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們認識和接受,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yōu)閷崿F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3)小學教育目的具有評價作用。小學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小學教育活動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5.(1)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 接班人”。因此,我們要堅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tǒng)一。
(2)我們要培養(yǎng)的人是在德、智、體、美、老等方面都全面發(fā)展的個體,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 的和諧發(fā)展。
(3)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強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