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師的時候,我曾教過一名“差生”,他念了五年書,但一直坐在二年級的板凳上。這名“差生”很自卑,人卻很勤快,每天都爭著做好事,比如掃廁所,幾乎一個人全包了。可同學們對此卻熟視無睹,連老師也提不起表揚他的興趣。
為了改善課堂上的沉悶氣氛,我常常提出點課本之外的知識考學生——“一根竹子和一根稻草,一重一輕放在水里,哪根先沉下?”這是一道腦筋急轉彎題,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有些難度。學生們頓時像樹上的小麻雀嘰嘰喳喳起來,有的說竹子先沉下,有的說稻草先沉下,更多的則瞪大了眼睛期待地望著我。
坐在后排的“差生”突然站起來:“老師,我知道答案!”話音剛落,全班同學轟然大笑,“差生”臉紅了。在我再三鼓勵下,他才怯怯地答道:“稻草和竹子都不會沉?!碑斘掖舐曅肌按鸢竿耆_”的那一刻,整個教室寂靜無聲,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差生”坐回了自己的座位,竟然趴在桌子上哭了。人的記憶就是這么奇怪,而今我已經(jīng)離開教學崗位多年,過去這段歲月中留給我的深印象,卻是這個“差生”的嚶嚶哭聲。
134、唐鏡的異化
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歡鏡子,他的一句名言便是“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由于他常常把銅鏡當作賜品賜予臣下,這就刺激了制鏡業(yè)的發(fā)展,以至于鏡子的華貴富麗逐漸登峰造極,稍微有點身份的人,都要有“玉匣金鏡”,裝鏡的匣子要用上等玉石制成,匣中的鏡子要鑲金鍍銀甚至鑲嵌珠寶翡翠。后來,唐鏡演變成了一種特有的模式,叫做“金銀平脫”,就是把黃金和白銀打成薄片,然后在上面雕花刻物,造出圖案,再用漆粘貼在銅鏡背面。這種鏡子一拿出來,金光閃閃,煞是好看。據(jù)史書記載,唐中宗還令人為他選了一丈見方的巨鏡,鑄上金花銀葉,可謂富麗堂皇之至。
鏡子是用來照人的,而一旦強化了鏡子的價值功能,鏡子便會發(fā)生異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顯示和炫耀財富與身份的代表。正如同今天許多東西的原本功能也在不斷弱化,而附加在它身上的價值功能日益強化那樣。一本小小的掛歷,也都時髦“24K純金泊打造”;一只手表,若鑲以名貴鉆石,便會身價萬倍;一支萬寶龍大包頭金筆,要價5000元以上,有人兜里插上它,并不是用它寫字,只是要顯示一下貴人的身份。于是,異化的功能,便成了一種有價值的包裝。
135、走不回來的人
曾讀過一個貪心人的故事。說是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想要塊地。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
136、看不懂的故事
教授每天都要給臨睡前的孫子講個故事,但《幼兒畫報》上的一篇叫做《三個獵人》的故事,卻讓教授講不下去了。故事說:
從前有三個獵人,兩個沒帶槍,一個不會打槍,他們碰到三只兔子,兩只兔子中彈逃走了,一只兔子沒中彈,倒下了。他們提起一只逃走的兔子來到一幢沒門沒窗沒屋頂也沒有墻壁的屋子前,叫出屋主人問:“我們要煮一只逃走的兔子,能否借個鍋?”“我有三個鍋,兩個打碎了,另一個掉了底?!蔽葜魅苏f。三個獵人聽了十分高興:
太好了,我們就借掉了底的?!彼麄冇玫袅说椎腻?,煮熟了逃走的兔子,美美地吃了個飽。教授琢磨了好幾天,也沒有琢磨出這個故事是啥意思,于是給《家教周刊》寫了封信,指出這篇故事讓人瞠目結舌的邏輯性錯誤:
中了彈的兔子怎么能逃走,沒中彈的兔子又如何會倒下?獵人如何將逃走的兔子提起煮著吃?沒底的鍋怎么能煮熟逃走的兔子……教授的信刊出后,多家報刊作了轉載,教授也收到了大量的讀者來信。來信當然都是支持教授的觀點,教授深受鼓舞,對幼兒讀物成人看不懂的現(xiàn)象,又一連發(fā)表了多篇批評文章。
一年以后,教授家里來了位客人??腿伺c教授一見如故,相談甚洽。談到某重點大學畢業(yè)生因為害怕失去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考上研究生(論壇) 之后卻放棄讀研究生的機會,到縣城儲蓄所去做了儲蓄員;劣跡斑斑、臭名昭著的貪污犯卻做了反貪局局長等現(xiàn)象……談著談著,兩人唏噓不已。不知不覺大半天過去,這時客人突然問教授:“你還記得《三個獵人》的故事嗎?你現(xiàn)在能讀懂《三個獵人》了嗎?”教授愣了愣,默然無語。良久,教授的眼睛突然一亮,“哎喲”一聲,他拍了拍腦袋說:“簡單的真理往往難發(fā)現(xiàn),《三個獵人》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有很多可能的事會成為不可能,不可能的事卻會成為可能……”
137、分寸
清末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先后攻克太平軍幾個重要城市,后攻陷金陵,曾國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墒且簿驮谶@時,曾國藩發(fā)現(xiàn)他的湘軍總數(shù)已經(jīng)達到30萬眾,是一支誰也調不動,只聽命于曾國藩的私人武裝。曾國藩感覺到了顧命大臣功高震主的問題,他開始自削兵權,從而解除了清廷的顧慮,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歷,有不可盡數(shù)的立下絕世功勛的人都沒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
138、拆字
“拆字”分復雜的和簡單的兩種,復雜的有一套一套的理論,不去說它,簡單的只憑直觀,是一種游戲。上小學時,語文老師講解“臭”字:“自大一點就是臭”,以此教育學生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上大學時,教文藝理論課的老師剖析“偽”字:“人為便是偽”,以此區(qū)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實際上玩的就是“拆字”的游戲。明人陳繼儒的《太平清話》中有一則“拆字”的札記:“李之顏云:嘗玩‘錢’字旁,上著一‘戈’字,下著一‘戈’字,真殺人之物,而人不悟也。然則兩戈爭貝,豈非‘賤’乎?”類似的玩意兒在古人的隨筆小品中幾乎隨處可見。
139、三份試卷
在考試中,老師將三組題目發(fā)給學生。一組為20題,一組為30題,一組為40題。全班同學都作了選擇。
題目收上來了。老師將選擇20題的學生都判為C等,盡管有的同學做的全對;老師把選擇30題的同學都判為B等,盡管有的同學做對了一半;而老師把選擇40題的同學都判了高的A等,盡管有的同學對的很少。
老師解釋說,這次考試不是考同學們的能力,而是考同學們的勇氣。
140、手表原理
有一個人,早先戴著一塊手表,他時??词直?,時間觀念很強,他也很自信。后來,他添置了一部手機,而經(jīng)常出現(xiàn)手機的顯示時間和手表不太一致,他不知道該信哪個更準,這使他平添了不少的苦惱。
141、徐溥投豆
明人徐溥在求學時期,為了不斷檢點自己的言行,便別出心裁地想了一個妙法。他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每當自己須知了一件壞事,說了一句壞話,想了一個壞念頭時,就在一個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個瓶里放一粒黃豆。開始時,黑豆頗多,黃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過了一段,黑豆黃豆已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厲,律已更嚴,久而久之,瓶中黃豆半滿,黑豆則屈指可數(shù)。徐溥就憑著這種持久約束,不斷修煉自我,完善品德,終于成為明朝一代名臣。
142、戰(zhàn)士中的一員
美國的四星給上將巴頓,他不僅具有超凡的氣魄、出色的組織指揮才能,而且也很善于用一種富有特色的語言對他的將士進行宣傳鼓動。他的部隊在諾曼底登陸時,戰(zhàn)場上還一片混亂,巴頓一上岸就冒著槍林彈雨,來到士兵們中間,說:“弟兄們,能在這里和你們并肩戰(zhàn)斗,我感到非常驕傲。讓我們切斷德國換鬼子的肚腸,一直打到柏林去!”一路上,他問題抽出許多時間和士兵們交談,很少有司令官那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架式。士兵們聽了他的話,感到司令特別親近,仿佛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正和他們一起并肩戰(zhàn)斗,群情無不為之激奮,斗志昂揚。
143、尋找快樂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快樂到底在哪里?
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BR> 這群年輕人暫把尋找快樂的事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棵大樹,挖空樹心,造出了一條獨木船。
獨木船下水了,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蕩槳,一邊齊聲唱起歌來。
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
他們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144、機會
為了改善課堂上的沉悶氣氛,我常常提出點課本之外的知識考學生——“一根竹子和一根稻草,一重一輕放在水里,哪根先沉下?”這是一道腦筋急轉彎題,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有些難度。學生們頓時像樹上的小麻雀嘰嘰喳喳起來,有的說竹子先沉下,有的說稻草先沉下,更多的則瞪大了眼睛期待地望著我。
坐在后排的“差生”突然站起來:“老師,我知道答案!”話音剛落,全班同學轟然大笑,“差生”臉紅了。在我再三鼓勵下,他才怯怯地答道:“稻草和竹子都不會沉?!碑斘掖舐曅肌按鸢竿耆_”的那一刻,整個教室寂靜無聲,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差生”坐回了自己的座位,竟然趴在桌子上哭了。人的記憶就是這么奇怪,而今我已經(jīng)離開教學崗位多年,過去這段歲月中留給我的深印象,卻是這個“差生”的嚶嚶哭聲。
134、唐鏡的異化
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歡鏡子,他的一句名言便是“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由于他常常把銅鏡當作賜品賜予臣下,這就刺激了制鏡業(yè)的發(fā)展,以至于鏡子的華貴富麗逐漸登峰造極,稍微有點身份的人,都要有“玉匣金鏡”,裝鏡的匣子要用上等玉石制成,匣中的鏡子要鑲金鍍銀甚至鑲嵌珠寶翡翠。后來,唐鏡演變成了一種特有的模式,叫做“金銀平脫”,就是把黃金和白銀打成薄片,然后在上面雕花刻物,造出圖案,再用漆粘貼在銅鏡背面。這種鏡子一拿出來,金光閃閃,煞是好看。據(jù)史書記載,唐中宗還令人為他選了一丈見方的巨鏡,鑄上金花銀葉,可謂富麗堂皇之至。
鏡子是用來照人的,而一旦強化了鏡子的價值功能,鏡子便會發(fā)生異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顯示和炫耀財富與身份的代表。正如同今天許多東西的原本功能也在不斷弱化,而附加在它身上的價值功能日益強化那樣。一本小小的掛歷,也都時髦“24K純金泊打造”;一只手表,若鑲以名貴鉆石,便會身價萬倍;一支萬寶龍大包頭金筆,要價5000元以上,有人兜里插上它,并不是用它寫字,只是要顯示一下貴人的身份。于是,異化的功能,便成了一種有價值的包裝。
135、走不回來的人
曾讀過一個貪心人的故事。說是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想要塊地。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
136、看不懂的故事
教授每天都要給臨睡前的孫子講個故事,但《幼兒畫報》上的一篇叫做《三個獵人》的故事,卻讓教授講不下去了。故事說:
從前有三個獵人,兩個沒帶槍,一個不會打槍,他們碰到三只兔子,兩只兔子中彈逃走了,一只兔子沒中彈,倒下了。他們提起一只逃走的兔子來到一幢沒門沒窗沒屋頂也沒有墻壁的屋子前,叫出屋主人問:“我們要煮一只逃走的兔子,能否借個鍋?”“我有三個鍋,兩個打碎了,另一個掉了底?!蔽葜魅苏f。三個獵人聽了十分高興:
太好了,我們就借掉了底的?!彼麄冇玫袅说椎腻?,煮熟了逃走的兔子,美美地吃了個飽。教授琢磨了好幾天,也沒有琢磨出這個故事是啥意思,于是給《家教周刊》寫了封信,指出這篇故事讓人瞠目結舌的邏輯性錯誤:
中了彈的兔子怎么能逃走,沒中彈的兔子又如何會倒下?獵人如何將逃走的兔子提起煮著吃?沒底的鍋怎么能煮熟逃走的兔子……教授的信刊出后,多家報刊作了轉載,教授也收到了大量的讀者來信。來信當然都是支持教授的觀點,教授深受鼓舞,對幼兒讀物成人看不懂的現(xiàn)象,又一連發(fā)表了多篇批評文章。
一年以后,教授家里來了位客人??腿伺c教授一見如故,相談甚洽。談到某重點大學畢業(yè)生因為害怕失去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考上研究生(論壇) 之后卻放棄讀研究生的機會,到縣城儲蓄所去做了儲蓄員;劣跡斑斑、臭名昭著的貪污犯卻做了反貪局局長等現(xiàn)象……談著談著,兩人唏噓不已。不知不覺大半天過去,這時客人突然問教授:“你還記得《三個獵人》的故事嗎?你現(xiàn)在能讀懂《三個獵人》了嗎?”教授愣了愣,默然無語。良久,教授的眼睛突然一亮,“哎喲”一聲,他拍了拍腦袋說:“簡單的真理往往難發(fā)現(xiàn),《三個獵人》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有很多可能的事會成為不可能,不可能的事卻會成為可能……”
137、分寸
清末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先后攻克太平軍幾個重要城市,后攻陷金陵,曾國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墒且簿驮谶@時,曾國藩發(fā)現(xiàn)他的湘軍總數(shù)已經(jīng)達到30萬眾,是一支誰也調不動,只聽命于曾國藩的私人武裝。曾國藩感覺到了顧命大臣功高震主的問題,他開始自削兵權,從而解除了清廷的顧慮,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歷,有不可盡數(shù)的立下絕世功勛的人都沒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
138、拆字
“拆字”分復雜的和簡單的兩種,復雜的有一套一套的理論,不去說它,簡單的只憑直觀,是一種游戲。上小學時,語文老師講解“臭”字:“自大一點就是臭”,以此教育學生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上大學時,教文藝理論課的老師剖析“偽”字:“人為便是偽”,以此區(qū)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實際上玩的就是“拆字”的游戲。明人陳繼儒的《太平清話》中有一則“拆字”的札記:“李之顏云:嘗玩‘錢’字旁,上著一‘戈’字,下著一‘戈’字,真殺人之物,而人不悟也。然則兩戈爭貝,豈非‘賤’乎?”類似的玩意兒在古人的隨筆小品中幾乎隨處可見。
139、三份試卷
在考試中,老師將三組題目發(fā)給學生。一組為20題,一組為30題,一組為40題。全班同學都作了選擇。
題目收上來了。老師將選擇20題的學生都判為C等,盡管有的同學做的全對;老師把選擇30題的同學都判為B等,盡管有的同學做對了一半;而老師把選擇40題的同學都判了高的A等,盡管有的同學對的很少。
老師解釋說,這次考試不是考同學們的能力,而是考同學們的勇氣。
140、手表原理
有一個人,早先戴著一塊手表,他時??词直?,時間觀念很強,他也很自信。后來,他添置了一部手機,而經(jīng)常出現(xiàn)手機的顯示時間和手表不太一致,他不知道該信哪個更準,這使他平添了不少的苦惱。
141、徐溥投豆
明人徐溥在求學時期,為了不斷檢點自己的言行,便別出心裁地想了一個妙法。他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每當自己須知了一件壞事,說了一句壞話,想了一個壞念頭時,就在一個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個瓶里放一粒黃豆。開始時,黑豆頗多,黃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過了一段,黑豆黃豆已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厲,律已更嚴,久而久之,瓶中黃豆半滿,黑豆則屈指可數(shù)。徐溥就憑著這種持久約束,不斷修煉自我,完善品德,終于成為明朝一代名臣。
142、戰(zhàn)士中的一員
美國的四星給上將巴頓,他不僅具有超凡的氣魄、出色的組織指揮才能,而且也很善于用一種富有特色的語言對他的將士進行宣傳鼓動。他的部隊在諾曼底登陸時,戰(zhàn)場上還一片混亂,巴頓一上岸就冒著槍林彈雨,來到士兵們中間,說:“弟兄們,能在這里和你們并肩戰(zhàn)斗,我感到非常驕傲。讓我們切斷德國換鬼子的肚腸,一直打到柏林去!”一路上,他問題抽出許多時間和士兵們交談,很少有司令官那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架式。士兵們聽了他的話,感到司令特別親近,仿佛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正和他們一起并肩戰(zhàn)斗,群情無不為之激奮,斗志昂揚。
143、尋找快樂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快樂到底在哪里?
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BR> 這群年輕人暫把尋找快樂的事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棵大樹,挖空樹心,造出了一條獨木船。
獨木船下水了,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蕩槳,一邊齊聲唱起歌來。
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
他們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144、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