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群體性事件與和諧社會建設3

字號:

材料五:"孟連事件"促干部反省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
    2008年7月19日上午,公安機關在孟連縣公信鄉(xiāng)、勐馬鎮(zhèn)部分農村地區(qū)開展社會治安整治過程中,對勐馬鎮(zhèn)5名犯罪嫌疑人實施抓捕時,遭到500多名膠農手持長刀、鐵棍、鋤頭等工具圍攻。沖突導致41名警察被打傷,9輛警車被砸壞,民警使用防暴槍自衛(wèi),15名膠農被打傷,2人被擊中致死。這起警民暴力沖突事件的背后,是當地膠農與橡膠企業(yè)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以及由來已久的矛盾糾紛。
    雖然事態(tài)已經平息,但事件留下沉痛教訓,引起當地干部深刻反省?!皩h充滿感恩之情,待人善良溫和的傣族群眾,拿起了刀斧棍棒,與警察對抗,用暴力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件事情必須引起我們當政者的深刻反思,必須引起各級干部銘心刻骨、靈魂深處的反??!”在22日晚上召開的普洱市領導干部會議上,云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嚴厲警告在場官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紀恒指出,膠農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膠農長期以來對橡膠公司的積怨逐步轉化為對基層干部、基層黨委政府的積怨,最終集中爆發(fā)引起沖突。群眾利益訴求反映機制不健全,群眾沒有地方講話,反映的情況得不到處理,是這起沖突事件帶給廣大領導干部的一個重要教訓。
    分析:膠農的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集中反映出一些領導干部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存在問題,離群眾的期盼差距太遠。部分干部作風漂浮,脫離群眾,漠視群眾利益,聽不進群眾意見,離群眾越來越遠。正如李紀恒對這種現象提出的嚴厲批評:“說話沒人聽,干事沒人跟,群眾拿刀砍,干部當到這份上,不如跳河算了!”。因此,各地要切實引以為鑒,加強基層黨政組織的領導班子建設,提高基層黨政組織在群眾中的公信力、號召力和凝聚力。要提高基層黨員干部調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及時把各種帶有苗頭性的問題和矛盾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材料六:群體性事件暴露基層治理弊端
    貴州“甕安事件”剛剛平息,又發(fā)生了云南“孟連沖突”。7月19日,云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發(fā)生暴力沖突事件,執(zhí)行任務的民警被數百名群眾圍攻、毆打;沖突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槍自衛(wèi),2人死亡。
    從貴州甕安到云南孟連,卻在僅僅二十多天的時間里,相繼發(fā)生了兩起群體性暴力沖突事件。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嚴重暴露我國基層政府治理的重大弊端。
    云南孟連沖突與貴州甕安事件在背景和起因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據報道,孟連沖突的導火索,是19日清晨警方強行帶走5名膠農。而起因卻是當地膠農與橡膠公司的利益之爭,是經濟利益糾紛。也就是說,孟連沖突是一起由經濟糾紛未得到及時妥善解決,廣大膠農經濟權利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加之警力使用不當而引發(fā)的暴力沖突事件,它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從媒體報道情況看,至少在兩個環(huán)節(jié)上橡膠公司和地方政府忽視了膠農的基本權利。一是橡膠公司濫用壟斷地位,壓低橡膠收購價格,顯失公平,嚴重損害膠農的合法利益;二是在膠農與橡膠公司因收購價格發(fā)生矛盾和糾紛時,地方政府簡單粗暴地動用警力,只重視了秩序的穩(wěn)定而嚴重忽視了矛盾的解決,客觀上無視和損害了膠農的合法權利。從一系列的舉動看,當地政府完全站到了橡膠公司一邊,成為維護橡膠公司利益的代言人,膠農的集體維權行為屢屢被當地政府強行阻止,結果必然加深膠農對政府和警察的不信任,多年來一直聚積著的怨恨,終于借警察強抓膠農而爆發(fā),引發(fā)了嚴重的群體暴力事件。對照貴州甕安事件和云南孟連沖突,兩地群體暴力事件發(fā)生的深層背景卻是如出一轍,不能不讓人深思。
    分析: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結果雖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氣卻不斷積累,矛盾和對立卻不斷加深,從而為引發(fā)更大的矛盾和沖突埋下了火種。甕安事件和孟連沖突就是很好的例證。從這個意義上講,甕安事件和孟連沖突應當成為全國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地方政府依法施政,以人為本的典型教材,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