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司法考試每日一題 ( 2006-02-06 )

字號:

張男與李女通過網絡聊天認識,因意氣相投,相互羨慕,遂互留地址,互遞照片,并決定交友。但雙方一直沒有見面。一年后,張男通過網絡約會李女于2000年2月14日在玫瑰餐廳見面。李女同意了張男的邀請。李女十分重視此次約會,為了此次約會,專門到美容店進行了美容,并按約定時間到玫瑰餐廳。但李女從日上中天一直等到日沒西天,也未見到張男的影子。李女十分惱怒,便按照地址找到張男,質問此事。雙方為此發(fā)生爭執(zhí)。李女怒而訴至法庭,要求張男賠償其精神損失費1萬元。問:張男與李女之間的關系為何種關系?()。
     A.侵權關系B.合同關系
     C.道義關系D.既屬道義關系,又屬民事法律關系
    本題涉及道義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的區(qū)別問題。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法規(guī)范調整的以權
    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事法律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的區(qū)別的核心內容在于,民事法律關系由民法規(guī)范調整,而且產生法律意義上的權利義務內容,如果不產生法律意義上的權利義務內容,則不為民事法律關系。本案中,張男與李女通過網絡認識約會,這種關系雖然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但這種關系既不具有財產關系的內容,也不具有人身關系的內容,這種關系是受道德規(guī)范調整的關系,而不是由民法規(guī)范調整的關系。張男的行為雖然是不道德的,但不具有法律的非難性,李女所提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是不能成立的。因為,精神損害賠償一般建立在對人格權侵害的基礎上,張男的行為未侵害李女的人格權,因此,張男不存在對李女的精神損害賠償的理由。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