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現在的老師為啥不敢批評孩子

字號:

教育部近日印發(fā)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針對一些地方和學校出現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不敢管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放任學生的現象,特別作出了“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的規(guī)定。
    我國《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早就對教師擁有合理的批評教育權作出了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但教育部為何要“多此一舉”?我想:其出發(fā)點不過是為廣大教師“撐腰”。但作為一名有著18年教齡的班主任老師,筆者想說的是:對不起,我還是不敢批評學生!
    雖然法律賦予了教師一定的批評教育權,但對于違紀學生究竟應該采取何種批評教育方式,相關法律并無具體的規(guī)定,從而導致教師在學生的管理上無所適從。相反,倒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規(guī)定的“教師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條文被過度解讀。于是,教師對嚴重違紀學生罰站被稱之為“體罰”,批評教育幾句更是被扣上對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傷害的大帽子!打不得、罵不得、開除不得,不夸張地說: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已經蒼白得只剩下一張只會進行“正面教育”的“嘴皮子”!
    個別小題大做的家長和不利的輿論環(huán)境,也使得教師不敢“輕易”批評違紀學生。如今,物質條件逐漸優(yōu)越,加之多是獨生子女,使得一些學生只能被表揚和賞識,禁不住半點批評和懲罰。這些學生個性脆弱,心理承受力低,經不起一點打擊和挫折,老師的幾句批評就會導致離家(校)出走、自殘乃至自殺等極端事件發(fā)生。而一旦發(fā)生這樣的極端事件,當事教師不可避免地成為眾矢之的:家長不依不饒、輿論窮追不舍、教育主管部門嚴肅處理。
    泛泛的規(guī)定只會讓教師無所適從,倒不如將教師的批評教育權具體化,才是落實教師批評權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