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

字號:

用品及準備
    采血前的準備工作,對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血液質(zhì)量和獻血者的安全及采血工作順利進行有重要意義。
    [獻血者的準備]
    1.重復必要的項目檢查:心、肺、肝、脾、血型、血壓、體重及各項血檢驗結(jié)果,經(jīng)醫(yī)師審定合格并簽名后方可獻血。
    2.采血前1d及當日進低脂肪清淡飲食,勿過度疲勞。
    3.了解獻血常識,解除精神緊張。
    4.有條件者,采血前晚洗澡,特別將肘部清洗干凈。
    [采血室的消毒]
    1.用0.2%過氧乙酸或0.1%-0.2%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打掃一切用具及地面。
    2.紫外線燈照射30-60min。
    3.若采血延續(xù)4h以上,應暫停采血,重新消毒。
    4.每周大清洗消毒1次,然后用營養(yǎng)瓊脂平皿或血瓊脂平皿暴露15min,或用LWC-1采樣器0.5min,菌落數(shù)低于200個/m3.若發(fā)現(xiàn)致病菌時,必須徹底清潔擦拭后,再用36%福馬林蒸氣消毒。
    [采血外室的工作要求]
    1.采血前向獻血者熱情宣傳獻血意義,介紹獻血知識,解除精神負擔,使獻血順利進行。
    2.核對獻血者與獻血證上照片是否相符,認真填寫獻血卡片。
    3.督促獻血者將手臂用肥皂洗凈,然后進入采血內(nèi)室。
    4.在采血過程中,注意觀察獻血者的情況。
    5.室內(nèi)應備有急救藥品和器材,醫(yī)師應能實施如空氣栓塞、暈厥等的急救技術(shù)。
    藥品:白糖;25%~50%葡萄糖液;10%葡萄糖酸鈣液;生理鹽水;低分子右旋糖酐;芳香氨脂類;暈海寧及其他鎮(zhèn)靜劑;硝酸酯制劑;注射用阿托品、腎上腺素;呼吸中樞興奮劑。
    器材: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滅菌的靜脈切開包;壓舌板;氧氣袋或氧氣瓶、面罩;無菌紗布、棉球和膠布;性輸液器、注射器及各型消毒針頭;針灸針;毛巾和痰盂等。
    [采血者的準備]
    1.準備好采血器材:用0.2%~0.4%過氧乙酸液或0.1%新潔爾滅溶液泡過的毛巾擦拭包裝血袋的塑料袋,并檢查其生產(chǎn)和失效日期,包裝袋內(nèi)應無漏水、變色、霉點等。
    2.采血者應按手術(shù)室常規(guī)換鞋、戴口罩、帽子,認真刷洗手臂后,穿消毒衣方可進入采血室。
    方法及內(nèi)容
    采血由醫(yī)護人員并經(jīng)專門采血技術(shù)培訓的人員來承擔,未經(jīng)專門培訓不得上崗;采血技術(shù)的熟練程度,直接關(guān)系到血液的質(zhì)量和獻血者的身體健康,所以要求每位采血人員必須熟練掌握采血技術(shù)。
    1.校對電子采血儀(采血計量秤),再次檢查采血袋的質(zhì)量(有否破裂、漏水、霉點、保存液量等),核對獻血者及全套卡片與采血袋、管簽相符無誤。
    2.將獻血者手臂平放,在肘窩上方約5cm處系上止血帶或血壓表,壓力保持在5.3~8.0kPa(40~60mmHg)。選擇粗大、充盈飽滿、彈性好、不易滑動的肘正中靜脈,其次為貴要靜脈;因頭靜脈易滑動,只有在前者不易觸及時才選用。
    3.以2.5%碘酊消毒靜脈穿刺點及周圍皮膚,范圍約8~10cm2,待碘酊干后,再以75%乙醇脫碘。
    4.將采血袋置獻血者前臂處,用止血鉗夾住采血導管,取下采血針的護針帽,穿刺,有回血時放開止血鉗;用消毒棉球敷蓋針眼,并用膠布固定。
    5.當血液流入血袋后,將血袋放在低于手臂的自動振搖的采血儀上,使血液和保存液充分混合,防止血液凝固;囑獻血者做放松及握拳動作,采血者在血袋標簽上簽名,貼好標簽。
    6.達采血量時,囑獻血者松開拳頭,用止血鉗在距針尾部約2-3cm處夾住采血導管,拔出針頭;囑獻血者用3個手指壓住針眼約3~5min,避免血液流入皮下引起血腫或紫斑。
    7.將采血導管距血袋約5cm處熱合封口,然后每隔10cm或按導管上原印有不同字樣處熱合多段,作為多次配血、復檢、定型用。
    8.將各型分類按儲血編號大小排列,復試血型正確,查對無誤后,放入2~6℃冰箱貯存;清潔整理采血室,清洗采血用具,檢查儲血登記本的各項是否填寫完全,然后輸入計算機。
    9.采血量:使用塑料袋采血時,需計算塑料袋及血量的總重量,根據(jù)人全血比重1.050計算,采血總量=采血毫升數(shù)X血液比重+塑料袋及保存液重。例如采血200ml,其采血后的總重量則為:(200×1.050)+70=280g.
    10.野戰(zhàn)條件下,可在采血車或帳蓬內(nèi)采血,但血液盡可能在2~6℃環(huán)境下貯存。
    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技術(shù),徹底消毒皮膚,消毒范圍8~10cm2,消毒后手指不得觸摸穿刺部位,采血過程中采血者須經(jīng)常用乙醇棉球或0.2%過氧乙酸液浸泡的毛巾擦拭雙手,盡量保持手指無菌。
    (2)采血時血流不暢應注意查找原因:①針頭在靜脈內(nèi)位置不當,針頭斜面被靜脈壁或瓣阻擋;②穿刺過深或針頭斜面未全部進入靜脈內(nèi);③采血導管被擠壓粘連或彎曲變形;④止血帶壓力不足或過高,造成表淺靜脈不充盈或深部靜脈回流受阻;⑤獻血者精神緊張,出現(xiàn)獻血反應,造成靜脈痙攣或塌陷。針對上述原因作及時處理,保持血流通暢。
    (3)認真核對袋簽、管簽上的編號、姓名和血型是否一致,如有標簽脫落,須從血袋內(nèi)重新抽血樣復查肝功及血型,結(jié)果一致后方可送出。
    操作后管理
    獻血者的護理:
    1.獻血后,敷蓋在針眼上的棉球、膠布須保留4h以上,以免針眼感染。
    2.檢查穿刺部位有無滲血或出血,若有出血應抬高手臂,并繼續(xù)壓迫局部。
    3.獻血后應在原地休息適當時間,然后將獻血者緩慢扶起,(不得猛起,以防一時性腦缺血而致頭暈),無異常反應方可離開。
    4.若發(fā)現(xiàn)獻血者有頭昏、眩暈、面色蒼白和出汗等不良反應,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
    5.獻血后如有口渴感,應及時補充水分,有助于血容量的恢復。
    6.獻血后8~24h恢復血容量,囑獻血者在此時間內(nèi)避免激烈活動,防止發(fā)生意外。
    7.囑獻血者獻血后食用高蛋白、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利于血液的恢復。
    8.部分人獻血后有疲乏倦怠感,囑獻血者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wěn)定和充足的睡眠。
    9.獻血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腦栓塞、失血性貧血等)者,應及時送醫(yī)院救治。
    備注
    獻血者的選擇
    獻血者必須經(jīng)健康檢查,符合下列要求者,由輸血科醫(yī)師核準發(fā)給獻血證,以保護獻血者的健康和受血者的安全。
    1.年齡男18~55歲,女18~50歲。超過此年齡者,如果本人自愿、單位同意、體檢合格、經(jīng)醫(yī)師審定后,男女各可放寬5歲。
    2.身體健康,無下列病史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痊愈1年,經(jīng)3次化驗血陰性者可獻血)、瘧疾(停止治療后3年并無瘧疾癥狀者可獻血)、血吸蟲病(1年前患過血吸蟲病,已痊愈,無肝、脾腫大,又無臨床癥狀者可獻血)、肺結(jié)核?。ㄒ阎斡?,不再有活動性2年之后,可獻血)、性病史或梅毒抗體陽性、艾滋病史或HIV抗體陽性、惡性腫瘤、重度變態(tài)反應病、精神失常、經(jīng)常頭痛或暈厥、心腦血管疾病、肝腎、血液、內(nèi)分泌代謝疾病,接受主要臟器切除治療及其他重要病史。
    3.獻血史曾獻血次數(shù)和上次獻血時間,兩次獻血時間應間隔6個月或以上;無獻血前檢查不合格的情況。
    4.營養(yǎng)、發(fā)育正常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體重正常,頭、頸、心、肺、肝、脾、淺表淋巴結(jié)及外生殖器等無明顯異常;必要時作胸部透視,經(jīng)專科檢查,證明無重要疾病。
    5.檢驗ABO血型的(正反向)定型,Hb、ALT正常、HBsAg、抗HCV、抗HIV和RPR均為陰性。
    6.婦女在分娩后9個月內(nèi),流產(chǎn)后6個月內(nèi),妊娠期、哺乳期及月經(jīng)失調(diào)者,暫緩獻血。
    7.下列情況應暫緩獻血月經(jīng)前后4~5d內(nèi),半月內(nèi)有上感、流感或其他疾病,剛拔過牙或預防接種(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黃熱病或狂犬病疫苗,以及成人口服小兒麻痹疫苗,2周后即可獻血;風疹疫苗后注射,4周后可獻血;注射動物血清制品2周后也可獻血)。
    8.凡符合以下各條中的1條者至少延期6個月獻血。
    (1)接受血液、血液成分、血液制品(如第Ⅶ和第Ⅱ、Ⅶ、Ⅸ、X因子復合物)和參加血液免疫者。
    (2)與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觸者(醫(yī)院工作人員在常規(guī)工作中接觸除外);血液透析單位的工作人員,特別有可能接觸患者的血液者。
    (3)接受異體植皮、紋身、穿耳和針刺治療者。
    (4)普通手術(shù):如骨折的閉合復位,疝修補,痔、闌尾、扁桃體切除,小的婦科手術(sh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