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心理學考研真題答案

字號:


    76. 簡述時間知覺的內容,并說明其影響因素
     參考答案:
    我們知覺到客觀事物和時間的連續(xù)性和順序性就是時間知覺。影響時間知覺的因素有:
     1)感覺通道的性質
     在判斷時間的精確性方面,聽覺好,觸覺次之,視覺差。
    2)一定時間內事件發(fā)生的數(shù)量和性質
    在一定時間內,事件發(fā)生的數(shù)量越多,性質越復雜,人們傾向于把時間估計得較短;而事件的數(shù)量越少,性質越簡單,人們傾向于把時間估計得越長。
    3)人的興趣和情緒
    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覺得時間快,對厭惡、無所謂的事情會覺得時間過得慢。在期待某種事物時,會覺得時間過得慢,相反,對不愿出現(xiàn)的事物會覺得時間過得快。
    77.數(shù)學考試中,王強得了滿分,趙明不及格,王強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而趙明認為是自己沒有“數(shù)學細胞”。請根據(jù)維納的歸因理論說說他們以后在數(shù)學的學習中的表現(xiàn)及其原因。
    參考答案:
    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在解釋成功或失敗時知覺到的四個主要原因,并將這四種主要原因分成控制點、穩(wěn)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根據(jù)控制點維度,可將原因分成內部的和外部的;根據(jù)穩(wěn)定性維度,可將原因分成穩(wěn)定的和不穩(wěn)定的;根據(jù)可控性維度,可將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控制點
     穩(wěn)定性程度
    穩(wěn)定的
     不穩(wěn)定的
    內部的
     能力
     努力
    成功:
     “我很聰明”
     “我下了工夫”
    失?。?BR>     “我很笨”
     “我實際上沒下工夫”
    外部的
     任務難度
     運氣
    成功:
     “這很容易”
     “我運氣好”
    失敗:
     “這太難了”
     “我運氣不好”
     王強把自己的成功歸因為內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努力”,那么他在以后的數(shù)學學習中會更加努力,取得好成績;趙明把自己的失敗歸因為內部、穩(wěn)定的因素“他沒有數(shù)學細胞”,那么他在以后的數(shù)學學習中可能就不會努力了,成績也不會好。
    78.簡述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的內容。
    參考答案:
    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jīng)驗與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學習者的這種知識建構過程具有三個主要特征。
    1)主動建構性。面對新信息、新概念、新現(xiàn)象或新問題,學習者必須充分激活頭腦中的先前知識經(jīng)驗,付出高度心理努力去有目的、有意識、連貫性地對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應用、反思和評價等認知活動。
    2)社會互動性。學習是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需要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
    3)情境性。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是生存在具體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的。
    79.簡述人格測驗中,影響信度系數(shù)的因素,并舉例分析。
    參考答案:
    人格測量主要目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較為全面準確地了解一個人的人格特征,主要的人格測驗方法有自陳問卷、投射法、評定法、情境法、行為觀察法、晤談法。結合人格測驗的特點,人格測驗中影響信度系數(shù)的因素有:
    一、被試方面
    就單個被試而言,被試的身心健康狀況、注意力、作答態(tài)度等都會影響測量誤差,因為這些因素往往會影響被試心理特質水平的穩(wěn)定性。就被試團體而言,整個團體內部水平的離散程度以及團體的平均水平都會影響測量信度。 如對于屬于團體測驗的艾森克人格問卷而言,團體水平會影響測驗信度。
    二、主試者方面
    就施測者而言,若他不按指導手冊中的規(guī)定施測,或故意制造緊張氣氛,或給考生一定的暗示、協(xié)助等,則測量信度會大大降低。就閱卷評分者而言,若評分標準掌握不一,則會降低測量信度。如羅夏克墨跡測驗要求主試必須經(jīng)過專門的培訓,并具有豐富臨床經(jīng)驗的人員才能使用該測驗。
    三、施測情境方面
    在實施測驗時,考場是否安靜,光線和通風情況是否良好,所需設備是否齊備,空間闊窄是否恰當?shù)鹊榷伎赡苡绊懙綔y量的信度。如主題統(tǒng)覺測驗應當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測驗環(huán)境布置應當具有一定的情調,并能激發(fā)人的形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四、 測驗長度
    測驗長度,亦即測驗的數(shù)量,也是影響信度系數(shù)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說,在一個測驗中增加同質的題目,可以使信度提高。測驗越長測題取樣或內容取樣越有代表性;測驗越長被試的猜測因素影響就越小。如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
    81.論述建構主義、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主義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主要觀點及其對于心理學界的貢獻。
    參考答案:
    (1)建構主義
     主要內容及研究方法:
    建構主義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的理論,由于個體的認知發(fā)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guī)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fā)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傊?,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以形成一些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較理想的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
    建構主義思想的核心主旨是: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之中建立起來的。
    建構主義學家可以歸為兩大陣營,一是心理學上的建構主義,關心個體內在建構并存儲著的知識,以及個體建構活動的心理學機制;二是社會學上的建構主義,他們主要關注公眾知識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心理學上的建構主義又區(qū)分為個人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不是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眾多理論觀點的統(tǒng)稱,很多研究者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建構主義,但他們之間卻有很多的分歧和不同。
    主要觀點:
    ①知識觀
    在知識觀上,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了質疑,情調知識的動態(tài)性。(略)
    ②學習觀
    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而是主動的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知識建構的過程有三個重要的特征。者,相反,而是主動的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知識建構的過程有三個重要的特征。
    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情境性。
    ③教學觀
    建構主義者以其對學習的理解為基礎,提出了自己的教學理論??陀^主義(行為主義、傳統(tǒng)認知派)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傳遞客觀世界的知識,使學生達到教育者確定的目標,達到與教育者相同的理解。而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則認為,教育者有明確的知識目標,指導和協(xié)助學生按自己的情況對新知識進行建構活動,后建構起關于知識的意義。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提出促進教學的四個條件:①學習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主體的作用,教師的作用只在于協(xié)助學生建構意義。②學習情境要與實際情境相符合,因為結構良好領域不能提供生動性、豐富性,只能獲得簡單的單一的知識,只有在實際情境即結構不良領域進行學習,才能使學生掌握高級的知識。③注重協(xié)作學習,結構不良領域的學習適合用師徒式傳授,強調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互相學習。④注重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要為教育者提供充分的資源。簡言之,主體、情境、協(xié)作和資源是建構主義提出的促進教學的條件。
    貢獻:
    建構主義在教育和心理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課程改革、科學和數(shù)學教育、教師教育、教育技術以及教育研究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
    (2)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以華生為代表,主要研究人的行為,提倡環(huán)境決定論,否認遺傳的作用。
    行為主義主張采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主要觀點如下:
    1) 機械唯物主義 決定論;
    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tài)、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 內省法 ,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借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借助于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于 新行為主義心理學 ,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shù)關系,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fā)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3)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論屬于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yī)生弗洛伊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chuàng)立。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 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fā)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 個層次。
     研究方法主要是:夢的解析和自由聯(lián)想
     主要觀點:人格結構理論論;性本能理論;釋夢理論;心理防御機制理論。
    貢獻:重視心理學的應用,為精神病的治療提供了方法和理論。弗洛伊德創(chuàng)用的“自由聯(lián)想法”,在心理學的方法論上、在醫(yī)療方式上,有較大的貢獻。直到今天,弗洛伊德學派仍然是一個有影響的重要流派。這說明,產(chǎn)生于并服務于實踐的學派,是具有生命力的。J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