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中的犯罪的特征

字號:

(一)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最基本的特征。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這樣或那樣損害的特性。社會危害性是一切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的共有的特征。社會危害性的有無是區(qū)分違法行為與合法行為的重要標準,但據(jù)此無法將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區(qū)分開。犯罪行為是違法行為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社會危害性程度要重于一般違法行為,因而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從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來看,將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作為犯罪的本質特征,也是有充足的根據(jù)的。我國刑法第13條規(guī)定:“……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边@里明確指出危害不大的,不是犯罪,這就意味著只有危害嚴重的行為,才能認為是犯罪。從我國刑法分則條文的規(guī)定看,許多條文都明確規(guī)定要以“數(shù)額較大”、“造成嚴重后果”、“造成重大損失”、“情節(jié)嚴重”等為犯罪構成的要件。這也表明,對于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具體犯罪而言,只有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才可能構成犯罪。
    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通常被認為是犯罪行為已經實際發(fā)生是對國家和人民利益形成的實際損害。但這種實際損害只是社會危害性的一種情形,在法律有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某種行為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實際損害,也被看作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表現(xiàn)。我國刑法中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對于社會主義的國體、政體和國家安全的危害;(2)對于社會公共安全的危害;(3)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危害;(4)對于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危害;(5)對于社會主義制度下各種財產權利的危害;(6)對于社會秩序的危害;(7)對于國防利益、軍事利益的危害;(8)對于國家機關行政、司法秩序及公務活動的廉潔性的危害。危害上述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侵犯。
    社會危害性的輕重大小主要決定于以下幾方面:一是行為侵犯的客體,即行為侵犯了什么樣的社會關系。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重要程度有差異,便會導致侵犯社會關系的行為在社會危害程度上有所不同。侵犯的社會關系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之間的關系越重大,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就越嚴重。比如危害國家安全罪侵犯的是以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為核心的國家安全,因此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是社會危害性的一類犯罪。放火、投放危險物質、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以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為侵犯客體,其危害性比以特定對象為目標的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犯罪大。二是行為的手段、后果以及時間、地點。犯罪的手段是否殘忍,使用還是不使用暴力,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有很大影響。比如,殺人后碎尸就比一般的故意殺人行為更為惡劣。同樣是干涉婚姻自由,是一般干涉還是暴力干涉,直接關系到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危害結果的大小也是決定社會危害性程度的重要因素,比如,貪污1萬元與貪污10萬元相比,在社會危害性程度上是有明顯差異的。在戰(zhàn)時犯罪還是平時犯罪,其社會危害性也不一樣。節(jié)日期間或者社會治安形勢嚴峻時期實施的危害行為,其社會危害性就重。在公共場所作案的,其社會危害性較在偏僻地方作案的要大;三是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如行為是否造成了現(xiàn)實的危害結果、造成的危害結果的種類和程度等,這些因素與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直接相關。四是行為人的情況及其主觀因素,如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是出于故意還是出于過失,是偶犯還是累犯,有無預謀,動機、目的的卑劣程度,等等。這些情況對社會危害性程度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考察社會危害性,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社會危害性是一個歷史范疇,現(xiàn)實社會條件的變化可能導致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也會隨之變化。同一種行為,在某一時期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就允許做。但如果在另一時期,有害于社會發(fā)展,就不允許做。二是要有全面的觀點。社會危害性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衡量社會危害性的大小不能只看一種因素,應全面綜合各種主客觀情況。不僅要看到有形的、物質性的危害,而且要看到對人們的社會心理所帶來的危害。三是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比如某人把另一人殺了,就要問是什么性質的殺人,有無社會危害性,危害性有多大,等等。人命案件中,有的是故意殺人,有的是過失致人死亡,也有的是正當防衛(wèi)殺人,這都需要通過仔細調查才能判明。
    (二)刑事違法性
    犯罪是觸犯刑事法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刑事違法性,是指違反刑法條文中所包含的刑法規(guī)范。只有當危害社會的行為觸犯刑法的時候才構成犯罪。刑事違法性這一特征是罪刑法定原則在犯罪概念上的體現(xiàn)。行為的嚴重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基礎,統(tǒng)治階級不可能以法律的形式把沒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宣布為犯罪,也不可能將危害性并不嚴重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而刑事違法性則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只有當行為不僅具有社會危害性質,而且違反了刑法時,才能被認定為犯罪。反之,某種行為雖然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如果該行為沒有觸犯刑法,就不能把它作為犯罪處理。在罪刑法定原則支配下,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
    在我國刑法中,刑事違法性不僅是指違反刑法的規(guī)定,而且也包括違反國家立法機關頒布的單行刑法的規(guī)定和附屬刑法的規(guī)定。同時,不僅是指違反刑法分則性的規(guī)定,而且也包括違反刑法總則性的規(guī)定。例如違反刑法總則關于犯罪預備、共同犯罪等的規(guī)定。
    刑事違法性既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也是劃分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的基本界限。認定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只講社會危害性而不看刑事違法性,就會導致罪刑擅斷主義。不過,如果只講刑事違法性而不講社會危害性,也會掩蓋犯罪的社會政治本質,陷入法律形式主義之中。只有當一個行為既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同時也違反刑法規(guī)范,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構成,具有刑事違法性,才能被認定為犯罪。
    刑事違法性與違法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違法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既包括刑事違法,也包括治安行政違法、民事違法、經濟違法。違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達到違反刑法規(guī)范的程度時,這種行為才被認為構成犯罪;刑事違法與一般違法的區(qū)別,實際上是罪與非罪之間的區(qū)別。比如,盜竊、詐騙少量財物,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行為;只有盜竊、詐騙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才構成刑法中的盜竊罪、詐騙罪。一般的干涉婚姻自由的,屬于違反婚姻法的行為,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則屬于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當然,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之間并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許多刑事違法行為就是由一般違法行為發(fā)展而來的。許多刑事違法行為就是由一般違法行為惡性發(fā)展而來的。我國現(xiàn)行的許多行政、經濟法規(guī)中的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除明確違法行為要承擔經濟、行政責任外,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要承擔刑事責任??梢?,一般違法行為是可以轉化為犯罪行為的。
    (三)應受刑罰懲罰性
    應受刑罰懲罰性以行為的嚴重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為前提,行為如果沒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自然不應受刑罰處罰。同時,應受刑罰處罰性是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的的評價。不需給予應受刑罰處罰評價的行為,不可能是犯罪。犯罪是應受刑法懲罰的行為。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則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因此,應受刑罰懲罰性應是犯罪的一個基本特征。應受刑罰懲罰性這個特征將犯罪與刑罰這兩個社會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從一個現(xiàn)象與另一個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中來闡明這個現(xiàn)象的特性。應當注意的是,應受刑罰懲罰性并非指一切犯罪都要受到實際的刑罰懲罰。這與刑法中有些情況下定罪免刑并不矛盾。應受刑罰懲罰性,指行為具有應當受到刑罰懲罰的性質,這是對行為的評價,屬于應然的范疇;而定罪免刑是對行為人免予刑罰處罰,是客觀事實,屬于實然問題;只有但某一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情況下,才可能基于某種從寬的情節(jié)免除刑罰處罰,免除刑罰處罰是以具有應受刑法懲罰性為前提的。行為不應受刑罰處罰即意味著行為根本不構成犯罪,當然也就談不上“免除處罰”的問題了。
    犯罪的以上三個基本特征緊密結合,缺一不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基本的屬性,反映了犯罪與社會的關系,說明了國家將一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以刑罰懲罰的理由,揭示了犯罪的社會政治內容。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揭示了犯罪與刑法的關系,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則中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表明了犯罪的法定性。應受刑罰懲罰性反映了犯罪與刑罰的關系,揭示了犯罪的法律后果。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與應受刑罰懲罰性的基礎,缺乏此基礎,行為不但不會在刑法上規(guī)定為犯罪,而且也無需在刑法上作出評價,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由此便不能存在。但如果沒有刑事違法性的法定量化,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就沒有衡量的尺度。而如果沒有應受刑罰懲罰性,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便失去最終的歸宿,也難以顯示犯罪行為與其他違法行為在法律后果方面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