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簡述溝通鏈條上存在的溝通障礙?(了解)
答:1、沉長的命令傳遞引起溝通困難;
2、地理位置引起的溝通困難;
3、組織關系不明確帶來的困難;
4、部門之間不合作帶來的溝通困難;
5、 建立部門王國是另一個妨礙溝通的原因;
6、 場景與背景也將影響著溝通;
7、 信息過載給溝通帶來的困難。
二十二、簡述在企業(yè)中影響有效溝通的障礙有哪些?(了解)
答:物質障礙、代碼障礙、心理障礙、利益障礙、超載障礙、程序障礙、技能障礙、機制障礙。
二十三、簡述發(fā)送者和接收者存在的障礙?
答:1、發(fā)送者方面存在的障礙:信息過濾、管理風格、信息適應性。
2、接收者方面存在的障礙:選擇性知覺、情緒、缺乏興趣、缺少傾聽的能力。
二十四、簡述正式與非正式溝通網(wǎng)絡及其類型?
答:1、正式溝通網(wǎng)絡——一般是垂直的,它遵循權力系統(tǒng),并只進行與工作相關的信息溝通。
圖:正式的小群體溝通網(wǎng)絡及有效性指標:
指標 鏈式網(wǎng)絡(嚴格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統(tǒng)) 輪式網(wǎng)絡(把作為所有群體溝通的核心) 全渠道式網(wǎng)絡(允許所有的群體成員相互之間進行積極的溝通)
速度 中 快 快
精確性 高 高 中
的出現(xiàn) 中 高 無
成員的滿意度 中 低 高
2、非正式溝通網(wǎng)絡——常常稱為小道消息的傳播,它可以自由的向任何方向運動,并跳過權力等級,在促進任務完成的同時,非正式溝通滿足了群體成員的社會需要。
小道消息的傳播形勢:單線傳言鏈、閑談傳言鏈、隨機傳言鏈、積聚傳言鏈。
二十五、簡述赫茲伯格雙因素理論的主要觀點?
答:“雙因素理論”是赫茲伯格1966年在《工作與人性》一書中首創(chuàng)的“激勵因素(滿意)—保健因素(不滿意)理論”。
保健因素與工作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有關,其內(nèi)容包括公司的政策與管理、督導、工資、同事關系、工作環(huán)境等方面。
激勵因素是指適合個人心理成長的因素,內(nèi)容包括成就、贊賞、工作本身、責任感、上進心等。激勵因素以工作為核心,激勵因素是在工作進行時發(fā)生的,由于在工作時能得到滿足,所以在工作時就可能調(diào)動內(nèi)在的積極因素。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滿足都能激勵起人們的積極性,只有那些被稱為激勵因素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才能調(diào)動積極性。缺乏保健因素時,將帶來強烈的不滿,但保健因素得到滿足時,并不能帶來強烈的激勵作用。
二十六、簡述強化理論?
答:1、“強化理論”由哈佛心理學家B-F-斯金納提出,也叫行為修正理論。
該理論認為:可以通過對個人工作環(huán)境的專門設計,并對業(yè)績好的加以贊揚,而對業(yè)績差的加以懲罰,來影響人們的行為,進而激勵人們不斷進取。
2、強化理論是一種行為主義觀點,它認為強化塑造行為,同目標設置理論相對立:
目標設置理論是一種認知觀點,它假設一個人的目的指引他的行為。
強化理論認為,通過外部的強化可以塑造行為。
3、強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
A.把行為看成是由環(huán)境引起的;
B.認為不必關心人們的內(nèi)部認知活動,控制行為的因素是外部強化物;
C.行為結束之后如果能馬上跟隨一個反應,則會提高行為被重復的可能性。
二十七、簡述強化行為的方法?
答:1、積極強化——當一種反映伴隨著愉快的事件時的一種情形。
2、消極強化——當一種反映伴隨著中止或逃離不愉快事件時的一種情形。
3、懲罰——為了減少不良行為而導致的不愉快情境。
4、忽視——消除任何能夠維持行為的強化物的情形。當行為不被強化時,便可能傾向于逐漸消失。
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都導致了學習,他們強化了反應,增加了其重復的可能性。
二十八、簡述決策的過程?
答:決策不是瞬息之間的行為,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系統(tǒng)分析判斷過程。決策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找出問題、查證原因、確定決策目標、提出備選方案、選擇方案、執(zhí)行決策、分析執(zhí)行結果。
二十九、簡述群體決策的概念、過程、影響因素、優(yōu)缺點?
答:群體決策——由群體的多數(shù)成員而不是個人實行的決策行為,又稱集體決策。
(組織中的許多決策,尤其是對組織的活動和人事有極大影響的重要決策,多是由群體來完成的,這些群體包括:委員會、工作隊、審查組、研究小組等)
(一)群體決策過程包括:
1、 診斷和確定問題;
2、 尋找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
3、 分析、比較、做出決策。
(二)群體決策成功的影響因素:
1、 個人的控制支配。
2、 小群體意識——不合理的過分追求群體內(nèi)部一致性的現(xiàn)象和傾向,是群體凝聚力增強后可能帶來的一種不良后果。
3、 極化現(xiàn)象(極端型轉移)。
(三)群體決策的優(yōu)缺點:
1、 優(yōu)點——提供更完整的信息、產(chǎn)生更多的方案、提高了決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
由于群體決策有多人參加,集中了多人的知識、經(jīng)驗、信息,因而往往有較高的正確性;群體決策能提高群體成員對決策成敗的責任感,并便于貫徹執(zhí)行。
2、 缺點——消耗時間、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屈從壓力、責任不清。
在決策的速度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則不如個人決策;在風險方面,容易出現(xiàn)從眾行為和責任不清。
(了解)三種決策類型:
1、 確定型決策——各種方案只有一種確定的結果。
2、 風險型決策——決策者對未來的情況雖然無法做出肯定的判斷,但在已知事件發(fā)生概率情況下所進行的決策。
3、 不確定型決策——在決策中,存在著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各種方案的結果又是未知的,只能靠決策者的經(jīng)驗判斷而做出的決策。
三十、簡述改善群體決策的措施?
答:1、群體領導人要防止迫使部屬接受自己偏愛的方案,要歡迎別人對自己的意見提出不同的看法,要支持和保護持異議者表達他的意見和見解。
2、在把問題交付群體進行決策討論時,領導人不要在一開始就表示自己的傾向性意見。
3、除了有保密的必要外,要盡可能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或者邀請群體外的專家來參加討論。
4、如果需要,群體領導人可以事先指定一位成員,在討論時,專門提出與眾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以便促使大家進一步深思熟慮,把問題考慮的更加全面。
5、當對重大問題作決策時,不要匆忙做出決策,而要設法創(chuàng)造一個讓大家再一次深思熟慮的“第二次機會”,以便使最后做出的決策更加完善。
三十一、簡述壓力產(chǎn)生的原因?(工作原因、組織原因、其他原因)
答:(一)工作上的壓力:
1、 工作性質不適合個人的興趣與能力;
2、 工作環(huán)境不利于工作的順利開展;
3、 角色模糊;
4、 工作崗位因素;
5、 人際關系因素;
6、 挫折因素。
(二)組織上的原因:
1、 組織的管理方式;
2、 組織結構因素;
3、 組織的領導作風;
4、 組織的運行周期(初創(chuàng)、成長、成熟、衰退)。
(三)其他因素(非工作因素):
1、 環(huán)境因素——經(jīng)濟環(huán)境因素;政治環(huán)境因素;技術環(huán)境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
2、 個人因素——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家庭的經(jīng)濟開支;個性特點(生理條件、動機沖突、心理偏見、心理矛盾、目標期望)
三十二、簡述壓力緩和劑和其影響的因素?
答:壓力緩和劑——對壓力的適應能力,即:受到壓力時避免行為失常的能力。
影響壓力緩和劑的因素有:頑強的性格、對壓力的知覺判斷、生理條件、過去的經(jīng)驗與學習。
(了解)壓力的后果:生理癥狀(血壓升高、頭痛、易患心臟?。?;
心理癥狀(不安、緊張、焦慮、易怒、情緒低落);
行為癥狀(攻擊、退化、固執(zhí)、冷漠)。
三十三、簡述緩解壓力的途徑(措施)?
答:(一)員工個人減輕壓力的途徑:
1、 科學管理時間;
2、 加強體育鍛煉;
3、 進行放松訓練;
4、 擴大社交網(wǎng)絡。
(二)組織方面減輕壓力的途徑:
1、加強人事遴選和工作安排;
2、設置可行的目標;
3、重新設計工作;
4、提高員工的參與決策水平;
5、 加強組織溝通;
6、 為員工增加身心健康項目(方案);
7、 改善人際關系;
8、 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9、 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
三十四、簡述處理沖突的方法?
答:1、第三者裁決;
2、妥協(xié);
3、拖延;
4、和平共處;
5、壓制沖突;
6、轉移目標;
7、 教育;
8、 重組群體。
三十五、簡述變革的動機?
答:1、勞動力性質的變化;
2、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3、經(jīng)濟沖擊;
4、競爭的加劇。
三十六、簡述變革過程的構成要素?
答:1、確認問題;
2、識別原因;
3、形成變革動機;
4、進行變革;
5、管理變革過渡階段;
6、支持和評價變革。
三十七、簡述變革的類型&變革的方式?(了解)
答:1、變革的類型——結構變革、技術變革、工作環(huán)境變革、人員變革。
2、變革的方式——改良式變革、激進式變革、計劃式變革(理想)。
三十九、簡述變革的阻力?
答:1、個人方面的阻力:習慣性、安全性、利益性、不確定性、信息選擇性、認識模糊性。
2、組織方面的阻力:相關部門的阻力、群體慣性、對部門利益的威脅、對權力關系的威脅。
變革阻力的表現(xiàn)形式:直接和公開的阻力、潛在或延后的阻力。
★四十、風險型決策方法的應用:
例題:某企業(yè)為了適應市場需要,擬擴大生產(chǎn)能力,有如下3個方案:
1、對現(xiàn)有工廠進行改造;2、新建工廠;3、合同轉包。其決策收益見“表1”。
要求:根據(jù)期望值標準對以上方案進行選擇。
表1
市場狀態(tài) 高需求 中需求 低需求 無需求
概率方案 0.5 0.3 0.1 0.1
1、改造 50 25 -25 -45
2、新建 70 30 -40 -80
3、轉包 30 15 -10 -10
解:根據(jù)以上資料,可以分別計算三種方案的期望值,期望值的為方案。計算公式:
不同方案的期望值 = ∑不同自然狀態(tài)的概率 ×該狀態(tài)下的收益值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0.5×50+0.3×25+0.1×(-25)+0.1×(-45)=25.5(萬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32(萬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17.5(萬元)
比較可以知道,方案2的收益期望值,故第二方案為方案。
答:1、沉長的命令傳遞引起溝通困難;
2、地理位置引起的溝通困難;
3、組織關系不明確帶來的困難;
4、部門之間不合作帶來的溝通困難;
5、 建立部門王國是另一個妨礙溝通的原因;
6、 場景與背景也將影響著溝通;
7、 信息過載給溝通帶來的困難。
二十二、簡述在企業(yè)中影響有效溝通的障礙有哪些?(了解)
答:物質障礙、代碼障礙、心理障礙、利益障礙、超載障礙、程序障礙、技能障礙、機制障礙。
二十三、簡述發(fā)送者和接收者存在的障礙?
答:1、發(fā)送者方面存在的障礙:信息過濾、管理風格、信息適應性。
2、接收者方面存在的障礙:選擇性知覺、情緒、缺乏興趣、缺少傾聽的能力。
二十四、簡述正式與非正式溝通網(wǎng)絡及其類型?
答:1、正式溝通網(wǎng)絡——一般是垂直的,它遵循權力系統(tǒng),并只進行與工作相關的信息溝通。
圖:正式的小群體溝通網(wǎng)絡及有效性指標:
指標 鏈式網(wǎng)絡(嚴格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統(tǒng)) 輪式網(wǎng)絡(把作為所有群體溝通的核心) 全渠道式網(wǎng)絡(允許所有的群體成員相互之間進行積極的溝通)
速度 中 快 快
精確性 高 高 中
的出現(xiàn) 中 高 無
成員的滿意度 中 低 高
2、非正式溝通網(wǎng)絡——常常稱為小道消息的傳播,它可以自由的向任何方向運動,并跳過權力等級,在促進任務完成的同時,非正式溝通滿足了群體成員的社會需要。
小道消息的傳播形勢:單線傳言鏈、閑談傳言鏈、隨機傳言鏈、積聚傳言鏈。
二十五、簡述赫茲伯格雙因素理論的主要觀點?
答:“雙因素理論”是赫茲伯格1966年在《工作與人性》一書中首創(chuàng)的“激勵因素(滿意)—保健因素(不滿意)理論”。
保健因素與工作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有關,其內(nèi)容包括公司的政策與管理、督導、工資、同事關系、工作環(huán)境等方面。
激勵因素是指適合個人心理成長的因素,內(nèi)容包括成就、贊賞、工作本身、責任感、上進心等。激勵因素以工作為核心,激勵因素是在工作進行時發(fā)生的,由于在工作時能得到滿足,所以在工作時就可能調(diào)動內(nèi)在的積極因素。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滿足都能激勵起人們的積極性,只有那些被稱為激勵因素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才能調(diào)動積極性。缺乏保健因素時,將帶來強烈的不滿,但保健因素得到滿足時,并不能帶來強烈的激勵作用。
二十六、簡述強化理論?
答:1、“強化理論”由哈佛心理學家B-F-斯金納提出,也叫行為修正理論。
該理論認為:可以通過對個人工作環(huán)境的專門設計,并對業(yè)績好的加以贊揚,而對業(yè)績差的加以懲罰,來影響人們的行為,進而激勵人們不斷進取。
2、強化理論是一種行為主義觀點,它認為強化塑造行為,同目標設置理論相對立:
目標設置理論是一種認知觀點,它假設一個人的目的指引他的行為。
強化理論認為,通過外部的強化可以塑造行為。
3、強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
A.把行為看成是由環(huán)境引起的;
B.認為不必關心人們的內(nèi)部認知活動,控制行為的因素是外部強化物;
C.行為結束之后如果能馬上跟隨一個反應,則會提高行為被重復的可能性。
二十七、簡述強化行為的方法?
答:1、積極強化——當一種反映伴隨著愉快的事件時的一種情形。
2、消極強化——當一種反映伴隨著中止或逃離不愉快事件時的一種情形。
3、懲罰——為了減少不良行為而導致的不愉快情境。
4、忽視——消除任何能夠維持行為的強化物的情形。當行為不被強化時,便可能傾向于逐漸消失。
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都導致了學習,他們強化了反應,增加了其重復的可能性。
二十八、簡述決策的過程?
答:決策不是瞬息之間的行為,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系統(tǒng)分析判斷過程。決策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找出問題、查證原因、確定決策目標、提出備選方案、選擇方案、執(zhí)行決策、分析執(zhí)行結果。
二十九、簡述群體決策的概念、過程、影響因素、優(yōu)缺點?
答:群體決策——由群體的多數(shù)成員而不是個人實行的決策行為,又稱集體決策。
(組織中的許多決策,尤其是對組織的活動和人事有極大影響的重要決策,多是由群體來完成的,這些群體包括:委員會、工作隊、審查組、研究小組等)
(一)群體決策過程包括:
1、 診斷和確定問題;
2、 尋找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
3、 分析、比較、做出決策。
(二)群體決策成功的影響因素:
1、 個人的控制支配。
2、 小群體意識——不合理的過分追求群體內(nèi)部一致性的現(xiàn)象和傾向,是群體凝聚力增強后可能帶來的一種不良后果。
3、 極化現(xiàn)象(極端型轉移)。
(三)群體決策的優(yōu)缺點:
1、 優(yōu)點——提供更完整的信息、產(chǎn)生更多的方案、提高了決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
由于群體決策有多人參加,集中了多人的知識、經(jīng)驗、信息,因而往往有較高的正確性;群體決策能提高群體成員對決策成敗的責任感,并便于貫徹執(zhí)行。
2、 缺點——消耗時間、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屈從壓力、責任不清。
在決策的速度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則不如個人決策;在風險方面,容易出現(xiàn)從眾行為和責任不清。
(了解)三種決策類型:
1、 確定型決策——各種方案只有一種確定的結果。
2、 風險型決策——決策者對未來的情況雖然無法做出肯定的判斷,但在已知事件發(fā)生概率情況下所進行的決策。
3、 不確定型決策——在決策中,存在著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各種方案的結果又是未知的,只能靠決策者的經(jīng)驗判斷而做出的決策。
三十、簡述改善群體決策的措施?
答:1、群體領導人要防止迫使部屬接受自己偏愛的方案,要歡迎別人對自己的意見提出不同的看法,要支持和保護持異議者表達他的意見和見解。
2、在把問題交付群體進行決策討論時,領導人不要在一開始就表示自己的傾向性意見。
3、除了有保密的必要外,要盡可能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或者邀請群體外的專家來參加討論。
4、如果需要,群體領導人可以事先指定一位成員,在討論時,專門提出與眾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以便促使大家進一步深思熟慮,把問題考慮的更加全面。
5、當對重大問題作決策時,不要匆忙做出決策,而要設法創(chuàng)造一個讓大家再一次深思熟慮的“第二次機會”,以便使最后做出的決策更加完善。
三十一、簡述壓力產(chǎn)生的原因?(工作原因、組織原因、其他原因)
答:(一)工作上的壓力:
1、 工作性質不適合個人的興趣與能力;
2、 工作環(huán)境不利于工作的順利開展;
3、 角色模糊;
4、 工作崗位因素;
5、 人際關系因素;
6、 挫折因素。
(二)組織上的原因:
1、 組織的管理方式;
2、 組織結構因素;
3、 組織的領導作風;
4、 組織的運行周期(初創(chuàng)、成長、成熟、衰退)。
(三)其他因素(非工作因素):
1、 環(huán)境因素——經(jīng)濟環(huán)境因素;政治環(huán)境因素;技術環(huán)境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
2、 個人因素——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家庭的經(jīng)濟開支;個性特點(生理條件、動機沖突、心理偏見、心理矛盾、目標期望)
三十二、簡述壓力緩和劑和其影響的因素?
答:壓力緩和劑——對壓力的適應能力,即:受到壓力時避免行為失常的能力。
影響壓力緩和劑的因素有:頑強的性格、對壓力的知覺判斷、生理條件、過去的經(jīng)驗與學習。
(了解)壓力的后果:生理癥狀(血壓升高、頭痛、易患心臟?。?;
心理癥狀(不安、緊張、焦慮、易怒、情緒低落);
行為癥狀(攻擊、退化、固執(zhí)、冷漠)。
三十三、簡述緩解壓力的途徑(措施)?
答:(一)員工個人減輕壓力的途徑:
1、 科學管理時間;
2、 加強體育鍛煉;
3、 進行放松訓練;
4、 擴大社交網(wǎng)絡。
(二)組織方面減輕壓力的途徑:
1、加強人事遴選和工作安排;
2、設置可行的目標;
3、重新設計工作;
4、提高員工的參與決策水平;
5、 加強組織溝通;
6、 為員工增加身心健康項目(方案);
7、 改善人際關系;
8、 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9、 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
三十四、簡述處理沖突的方法?
答:1、第三者裁決;
2、妥協(xié);
3、拖延;
4、和平共處;
5、壓制沖突;
6、轉移目標;
7、 教育;
8、 重組群體。
三十五、簡述變革的動機?
答:1、勞動力性質的變化;
2、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3、經(jīng)濟沖擊;
4、競爭的加劇。
三十六、簡述變革過程的構成要素?
答:1、確認問題;
2、識別原因;
3、形成變革動機;
4、進行變革;
5、管理變革過渡階段;
6、支持和評價變革。
三十七、簡述變革的類型&變革的方式?(了解)
答:1、變革的類型——結構變革、技術變革、工作環(huán)境變革、人員變革。
2、變革的方式——改良式變革、激進式變革、計劃式變革(理想)。
三十九、簡述變革的阻力?
答:1、個人方面的阻力:習慣性、安全性、利益性、不確定性、信息選擇性、認識模糊性。
2、組織方面的阻力:相關部門的阻力、群體慣性、對部門利益的威脅、對權力關系的威脅。
變革阻力的表現(xiàn)形式:直接和公開的阻力、潛在或延后的阻力。
★四十、風險型決策方法的應用:
例題:某企業(yè)為了適應市場需要,擬擴大生產(chǎn)能力,有如下3個方案:
1、對現(xiàn)有工廠進行改造;2、新建工廠;3、合同轉包。其決策收益見“表1”。
要求:根據(jù)期望值標準對以上方案進行選擇。
表1
市場狀態(tài) 高需求 中需求 低需求 無需求
概率方案 0.5 0.3 0.1 0.1
1、改造 50 25 -25 -45
2、新建 70 30 -40 -80
3、轉包 30 15 -10 -10
解:根據(jù)以上資料,可以分別計算三種方案的期望值,期望值的為方案。計算公式:
不同方案的期望值 = ∑不同自然狀態(tài)的概率 ×該狀態(tài)下的收益值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0.5×50+0.3×25+0.1×(-25)+0.1×(-45)=25.5(萬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32(萬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17.5(萬元)
比較可以知道,方案2的收益期望值,故第二方案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