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心理學復習筆記第十章

字號:

第十章群體中的人際關系
    第一節(jié)人際關系的一般概述
    一、人際關系的一般概念及特性
    (一)人際關系的一般概念
    人際關系:是組織環(huán)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lián)系。它既包括心理關系,也包括行為關系。它是一群相互認同、情感相互包容、行為相互近似的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結成的關系。
    (二)人際關系的特性
    人際關系的特性:1、社會性2、情感性3、復雜性
    二、人際關系的類型人際關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1、按性質劃分:(1)自然性人際關系(2)社會性人際關系
    2、按形式劃分:(1)合作型人際關系(2)競爭型人際關系
    3、按效果劃分:(1)良好的人際關系(2)不好的人際關系
    4、按公私關系分:(1)公務關系(2)私人關系
    5、按組織形式分:(1)正式群體中的人際關系(2)非正式群體中的人際關系)
    三、群體成員人際關系的分析
    1、群體成員人際關系分析圖
    這一方法是社會心理學家莫雷諾創(chuàng)造的。他認為成員相互作用的關鍵在于彼此的好惡情感。他制作了一種由群體成員自行填報的調查表。根據(jù)填報內容分為“吸引”、“排斥”和“不關心”三類,然后繪制成“群體成員人際關系分析圖”。
    2、相互影響分析圖
    這是由貝爾斯于1950年創(chuàng)造的一種分析群體成員之間關系的方法。
    四、人際關系的重要作用P234
    1、對團結的影響2、對工作效率的影響3、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
    4、對人體心理健康的影響5、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第二節(jié)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
    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受到多種多樣因素的影響。
    1、相似性和一致性:人們之間在興趣、理想、信念、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的一致性,是建立和發(fā)展友誼關系最主要、基本的條件。
    2、距離的遠近:人們在居住、工作、學習等空間位置上的接近。
    3、交往的頻率:指人們在單位時間內相互接觸次數(shù)的多少,一般來說,人們交往的頻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密切關系。
    4、性格和氣質:這兩種因素往往影響人際交往的數(shù)量與質量。
    5、主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主觀印象尤其是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6、思想品德:最關鍵的還是個人的世界觀與思想覺悟。
    7、需求互補
    第三節(jié)人際關系的基本規(guī)律
    人際關系的基本規(guī)律
    1、吸引接近規(guī)律:(1)外貌吸引(2)言語吸引(3)才華吸引(4)學識吸引(5)名望吸引
    2、趨同離異規(guī)律:(1)認同現(xiàn)象和趨同傾向(2)認異現(xiàn)象和傾向(3)酬賞性趨同和懲罰性離異
    3、互需互酬規(guī)律:(1)互需是建立人際關系的思想基礎(2)互酬是發(fā)展人際關系的重要條件
    4、交往深化規(guī)律:(1)禮儀交往(2)功利交往(3)感情交往(4)思想交往
    5、交互中和規(guī)律:人際關系雙方,通常并不是完全均等的,而是互有差別,在交往過程中互相影響,逐漸接近,結果呈中和狀態(tài)。
    第四節(jié)測量人際關系的方法
    測量人際關系的方法P245
    1、社會測量法2、行為測量法3、參照測量法4、動機測量法5、層次測量法6、相關測量法7、歷史測量法
    第五節(jié)改善人際關系的方法
    改善人際關系的方法:
    一、感情投資法
    感情投資是對人傾注真摯、熾烈的感情,舍得在密切感情方面花本錢、下功夫,以爭取人心,更好地發(fā)揮群體成員的積極性。
    二、心理吸引法
    心理吸引法是創(chuàng)設一種“心理磁力場”,設個吸引的中心,就能吸引群體成員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三、深層了解法
    人們的交往是由淺入深的。禮儀交往,互相關照;功利交往,促使事情辦成;感情交往,建立一定友誼;思想交往,成為知己。心理動力學認為,深入了解別人,是要經過一定層次的。
    四、中和互補法
    人們之間互有差別,互有需求,互有補償,相互接近,逐漸中和,成為好朋友,使群體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
    五、求同存異法
    人們交朋結友,只要政治原則、基本傾向相同,至于個性特點、習慣愛好、生活情趣等有差異,不妨求大同,存小異,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在枝節(jié)問題上不苛求于人,同樣可以成為好朋友。
    六、排難解紛法
    朋友之間遇到了困難,在其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幫助他排難解紛,表示同情和支持,最能獲得對方的感激,最容易結成親密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