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后》的道德寓意

字號:

摘 要:《仙后》的道德寓意有兩重:一是道德或哲學寓意,一是歷史或政治諷寓。本文重點對其道德寓意進行探究。長詩并非一部情節(jié)引人但平鋪陳腐的傳奇故事,而是一座充滿豐富而深刻思想內(nèi)涵的人類道德思想里程碑。其中涉及的諸多美德以及“美德之后的美德”正是斯賓塞“新柏拉圖主義”的完全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道德諷寓;美德;新柏拉圖主義;平鋪直敘
    愛德蒙·斯賓塞是英國喬叟時代和莎士比亞時代之間杰出的詩人,被譽為“詩人的詩人”。他大量的詩作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他創(chuàng)造的“斯賓塞詩節(jié)”是他對英國詩歌的一大貢獻。他重要的作品《仙后》便是用這種形式寫成的。
    《仙后》采取中世紀常用的諷喻傳奇的形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部重要的宗教、政治史詩。按原計劃,詩人要寫滿12卷,每卷記述一位騎士的探險經(jīng)歷,每位騎士代表一種美德??上А断珊蟆分煌瓿闪?卷零兩個篇章。但是這部未完成的偉大史詩早已顯示出了萬丈光芒,像一座輝煌的殿堂屹立在歐洲文學的高峰之上。
    一、《仙后》的兩重寓意
    這樣一部鴻篇巨著看起來卻像一部有趣的傳奇故事,很受青少年讀者的青睞。但是這部史詩顯然有它更豐富的內(nèi)涵和思想。具體地說,該詩作為諷喻傳奇,是有具體的象征意義的。只有讀懂了《仙后》的具體象征含義或現(xiàn)實影射才可能真正地讀懂這部史詩。
    一般說來,《仙后》的寓意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道德或哲學寓意,一方面是歷史或政治諷喻。第一方面較為明確,易于理解;而第二方面則較為隱晦(這是文學自古以來難以擺脫的特性),但是有識之士則能心領(lǐng)神會。比如,仙后象征當權(quán)的女王伊麗莎白:“謊言(Duessa)”象征羅馬天主教會和蘇格蘭天主教女王瑪麗;暴君“大錯誤(Grantorto)”象征西班牙天主教國王菲利浦,等等。
    道德或哲學上的寓意顯然是詩人的主要意圖。想要真正體會出其中真意,好不要刻意去理解或破譯它。正如很多事情是不可勉強的,如睡覺不可過分要求自己快速入睡一樣。理解這樣含義深刻的史詩好心平氣和得像充滿童真的孩子一樣,去直接感受它。也就是說,事先要擺脫各種偏見、定勢。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一切舊的思想模式都在逐漸被新的力量摧毀。人類再也不相信舊的枷鎖和束縛了,但是新的一切還沒有被確立起來。斯賓塞便是借助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極力追求愛與美的思想,形成了一種“新柏拉圖主義”。他試圖通過《仙后》來表達他對人類道德的重新設(shè)定。所以,我們想要讀懂斯賓塞,必經(jīng)首先學會忘記。忘記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思想,從頭開始去探索人類的思想道德,以至于歷史政治。
    二、《仙后》是平鋪直敘,還是獨具匠心?
    但是人們還是經(jīng)常抱怨這部史詩太平淡、太陳腐,缺乏能夠和現(xiàn)代人共鳴的可讀成分。這是在所難免的。首先,十六世紀的人與二十一世紀的人簡直是天壤之別。在當時的人看來驚心動魄的變化,對現(xiàn)代人來說,很可能如家常便飯,不足為奇。比如,男女平等在當今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而在斯賓塞時代卻是如水中之月那樣遠不可及的。
    其次,詩人筆下的故事看似缺乏顯著的刺激,甚至有點機械,而實際上,長詩是充滿變化和情趣的。戛尹(Guyon)(第二卷中代表“節(jié)制”這種美德的騎士)來到了阿克萊莎(Acrasia)的別墅,一個充滿情欲誘惑的地方。而緊接著第二卷中的女騎士布瑞徒瑪特來到了妖人布西蘭(Busirane)的莊園。這個莊園也同樣是一個情欲的陷阱。如果我們也去寫同樣一個故事,相似的地方,相近的主題,很難使第二個不成為第一個的重復。而斯賓塞這位大師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在這兩個極易重復的故事中,我們幾乎找不到一個重復之處。阿克萊莎的鄉(xiāng)間別墅是一個豐美而誘人的花園,當然品位并不高。其中有兩個*女孩在池中嬉戲,以吸引騎士的注意。女主人阿克萊莎穿著透明的內(nèi)衣,躺在玫瑰花床上,靠在剛剛捕獲的青年身上。而布西蘭的莊園卻有一個巨大樓宇,難進也難出。布瑞徒瑪特只在那里逗留了幾個小時。房間一個連著一個,似乎沒有盡頭。終于她發(fā)現(xiàn)了一道鐵門,女騎士想要迎救的女孩子正在里面被嚴刑拷打。耐心而細心地比較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個故事雖有異曲同工之妙,卻毫無雷同之感。這真是詩人技藝高超之所在。
    還有一點,“美德后面的美德”使《仙后》有效的避免了平鋪直敘。在第六卷中,禮儀(courtesy)成為主題(在當時“禮儀”不光包括優(yōu)雅的禮貌風度,還包括一種精神內(nèi)涵和修養(yǎng),與騎士風度有密切聯(lián)系),其中當然包括各種體現(xiàn)這種美德的行為。而在第十篇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美德雖然太好了,但是也不能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有禮者”。也就是說,單一追求某種精神或美德反而達不到那種境界,只有在賜人美麗與歡樂的女神(the Graces)與他們共舞時,這種高尚品德才能得以實現(xiàn)。
    又如第四卷中,我們看到“正義(Justice)”永遠不可能真正成為“正義”,除非他走進伊薩斯(Isis)神廟,補一補“仁慈”與“平等”這兩課。再如,在第一卷中與“錯誤”和“傲慢”斗爭的紅十字騎士(the Redcrosse Knight),如果不去西里亞(Caelia) 的莊宅,他也不可能到圣境。這便是詩人思想深刻之所在。任何一種美德都不可能是絕對的和孤立的,都是必須以人類內(nèi)心美好的“真、善、美”作為基礎(chǔ)的。其實,詩人不僅是想告訴人們各種美德的重要性,而且是在呼喚和追求人間美好的東西:美與愛。雖然該詩應由12種不同的美德組成,但是所有美德都是美與愛的表現(xiàn)形式。由此不難看出,斯賓塞的“新柏拉圖主義”是來源于古希臘文化中的“柏拉圖主義”,又對它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與發(fā)揮,形成了一種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的道德思想體系。
    由此可見,《仙后》作為詩人一生中傾注精力多的一部史詩,絕非一部情節(jié)引人的傳奇故事集,更非平鋪直敘,缺乏激情與內(nèi)涵的陳腐之作。其深邃的思想,長遠的眼光,足以為千秋萬世引路指明。
    三、難以讀懂的三條原因
    然而,為什么這部長詩難以被讀者真正理解呢?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該詩的敘述手法并非現(xiàn)實主義的完全寫實,嚴謹敘述,而只是選擇重要的情節(jié)進行描繪。讀者只能讀到一些有表現(xiàn)力的片斷,這是由這種藝術(shù)形式的特點決定的。比起小說、戲劇來,這種史詩注定是難以理解的。
    其次,《仙后》的一大特點便是意境的圖畫性和象征性。在當時有明確象征含義的景物和實物,在當今早已失去原意。如第一卷中為什么萊克瑞(Lechery)要騎著一只山羊呢?現(xiàn)代人(特別是非英語國家的讀者)不得而知。而伊麗莎白時代的人都把山羊看作*蕩的象征。再如兩個的*窟阿克萊莎(Acrasia)與布西蘭(Busirane)的老巢中,丘彼特在布西蘭的房中常常出現(xiàn),卻從不光顧阿克萊莎的園中。這是因為,在伊麗莎白時代純?nèi)庥南笳鞑皇乔鸨颂?,而是他的母親——維納斯。
    再有,我們的定勢思維或者說成見阻止了我們順利理解該詩。我們對某個詞語的意思十分熟悉,但是我們不可以把這種含義生搬到長詩中去。有個可笑的例子很能證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認為“Temperance”(第二卷主題)意味著不能喝得酩酊大醉,那就錯了。因為temperance在詩中的確不含此限制。
    以上三點是阻礙讀者讀懂《仙后》的主要障礙。只要我們努力克服這三個障礙,長詩的理解是不會成為困難的。
    綜上所述,《仙后》這部文藝復興時期的史詩絕非是徒有虛名的平庸之作,而是具有豐富而深厚內(nèi)涵的人類思想里程碑。詩人試圖通過這部道德及政治史詩來改變及構(gòu)造新世界。只要拋棄固定的觀念及定勢,讀懂它是完全可能的。
    參考文獻:
    [1] Crane, R.S. The Idea of the Humanit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2] Donno, E.S. The Renaissance Excluding Drama. Great Writers Student Libruary, 1983.
    [3] Eagleton, Terry. 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4] Greenlaw, Edwin, The Works of Edmund Spenser,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5] Holms, Elizabeth, Aspects of Elizabeth Imagery, New York Russell 1973.
    [6] Lewis, C.S. Studies in Medieval and Renianssance Literature, 1959.
    [7] Shepherd, Siman, Spenser, Harvester Wheatsheaf, 1989.
    [8] Whitaker, V.K, The Religious Basis of Spenser's Thought, New York. Gordian Press, 1966.
    The Faerie Queene's Allegory
    Liu Qiaoling
    Abstract: The allegory of The Faerie Queen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wofold: a “moral” or “philosophical” allegory, and a “historical” or “political” allegory. It is not a platitude, but a milestone of human ideas. “The virtue behind the virtue” is the full expression of Spenser's New Platonism.
    Key Words: allegory, virtue, New Platonism, plat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