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文化—垮掉的一代(2)

    字號:


        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盡管“垮掉的一派”基本上是一個純粹的文學流派,但這一流派對整個西方文化的影響卻是強大而深遠,其影響力不僅僅體現(xiàn)在幾個作家或作品上。
        從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都可被視為美國文化的第一支“亞文化”。“垮掉派”文人是二戰(zhàn)之后質疑和否定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最重要的力量,他們對主流文化的態(tài)度和觀點影響了后世的人們對文化的理解。
        “垮掉派”文人對體驗各種極端的生活方式有濃厚的興趣(例如放縱的性愛和吸毒等)。他們也是美國知識階層中權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戰(zhàn)者。許多“垮掉派”文人對東方文明充滿興趣,他們在西方傳播了關于“禪宗”和“佛教”的種種知識。
        以下是艾倫·金斯堡于1982年冬天出版的《什么是垮掉的一代》中的一些引言:
        對于“垮掉派”在藝術上的主要作為可以作出如下描述:
        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或性自由)。例如同性戀權益的自由、男女平等、黑人權益、反對年齡歧視的“格雷·潘瑟運動”等。
        支持文學作品不受審查制度危損的自由。
        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
        支持搖滾樂吸收藍調因素并施行節(jié)奏革命。事實上,美國50-60年代的一些搖滾巨星如甲殼蟲樂隊和鮑勃·迪倫等都曾深受“垮掉派”作家和作品的影響。
        主張普及生態(tài)保護意識。最早提出這一理念的是蓋瑞·施奈德和邁克爾·麥克魯爾,他們提出了“潔凈行星”的概念。
        反對軍事-工業(yè)文明。博羅斯、漢克、金斯堡和克魯亞克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出對這一文明類型的厭惡。
        克魯亞克提出“第二信仰”的概念。
        反對全國性的政府權威,維護地方文化。
        尊重本土文化和原住居民??唆攣喛嗽凇对诼飞稀分性岢隹谔枴斑@個地球是印第安人的”。
        “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來解釋:“因為我很貧窮,所以我擁有一切?!?BR>    向“嬉皮士”時代轉變
        在60年代,“垮掉的一代”作為一個文化分支開始逐漸發(fā)生變化。活躍于40-50年代的“披頭族”們開始被更加活躍的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群體所替代,這一族群的名稱也被改為“嬉皮士”。
        當然這種轉變是次第完成的。在60年代,很多“垮掉派”文人仍然非?;钴S,比如艾倫·金斯堡,他在反越戰(zhàn)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和他旗鼓相當?shù)牧硪弧翱宓襞伞弊骷医芸恕た唆攣喛藚s逐漸淡出這一運動。他在60年代和金斯堡決裂,并將60年代的抵抗貶斥為“惡毒的新托詞”。
        “垮掉派的一代”對60年代的抵抗思潮產(chǎn)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例如,搖滾明星鮑勃·迪倫和艾倫·金斯堡關系就非常密切。
        依照艾德·桑德斯的說法,從“披頭族”到“嬉皮士”的最終轉變的標志是1967年舊金山金門公園的抵抗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艾倫·金斯堡、蓋瑞·施奈德和邁克爾·麥克魯爾高唱圣歌,帶領*的人群。
        桑德斯在他的短篇小說集《披頭族的榮耀》中曾如此追憶:
        我們懷念“披頭族”。盡管我們從來不用這個詞來描繪自己,但我們是如此熱愛它。從今以后,再也沒有“披頭族混編隊”在南方三K黨的地盤上進行*民權運動*了?,F(xiàn)在我們都變成了“混蛋嬉皮士”。
        事實上,“披頭族”和“嬉皮士”在風格上還是存在一些區(qū)別的?!芭^族”多半喜歡昏暗的色調和深色的服飾,留山羊胡須;而“嬉皮士”則喜歡具有迷幻風格的艷麗色彩,蓄長發(fā)?!芭^族”以“冷漠、抑制情感”而著稱,而“嬉皮士”則追求“玩絢”,竭力表現(xiàn)個人特色。
        兩者的區(qū)別不僅僅表現(xiàn)在外表上。例如,“披頭族”通常對政治漠不關心,而“嬉皮士”則熱衷于參加民權運動和反戰(zhàn)運動。蓋瑞·施奈德在1974年的一次訪談中曾說:
        ……下一個關鍵點是卡斯特羅攫取古巴政權事件。不關心政治的“垮掉派”的觀點隨著事件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所謂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在進行中時曾在和平主義者中引發(fā)過激烈的討論,然而在卡斯特羅勝利之后,這些人的想法又發(fā)生改變了。許多人改變了和平主義立場,或者重新審視“和平主義”這一概念。于是這場充滿了血腥和暴力的“革命”便顯得不那么可怕了……
        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以促進更加持久或巨大的變革,畢竟這是在50年代,一切仍很荒涼。所以我們的那些充滿個人主義和存在主義色彩的選擇使得我們擔心自己的觀念可能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甚至沒人愿意傾聽我們的言論。然而這是一種道德上的選擇,一種充滿詩意的、道德上的選擇。然而很快,卡斯特羅改變了這一切,馬丁·路德·金改變了這一切。
        歷史語境
        威廉·博羅斯二戰(zhàn)后那段時期的主流文化曾不顧一切的試圖建立一個新的牢靠的文化新秩序,然而在知識界卻有一股強大的潛流抵制這種強硬的文化秩序,他們追求自發(fā)的藝術創(chuàng)作,反對扼殺人們心靈的力量,他們懷有渴求無序、狂歡狀態(tài)的浪漫主義情懷。
        “垮掉的一代”就是這一潛流的代表,然而他們卻不是這一運動的參與者。在杰克·克魯亞克寫作“無意識散文”之前,就有許多藝術家開始追求摒棄規(guī)則的自我表達方式。比如宣揚即興創(chuàng)作的爵士樂,以及所謂“抽象表現(xiàn)主義”者的創(chuàng)作等。
        同時,戰(zhàn)后還有許多其他藝術家對現(xiàn)有的文化規(guī)則持鄙視態(tài)度,他們反對社會秩序壓抑天性和自我表達。例如作曲家和作家約翰·凱奇以及畫家羅伯特·羅森堡等。威廉·博羅斯在出版《*午餐》之后開始采用布利翁·吉辛的“切碎”技巧寫作,這一技巧和凱奇的“機會操作”技巧十分相似。
        “垮掉派”文人并不是戰(zhàn)后實驗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踐者。許多其他小流派也參與了這一活動,包括:
        “憤怒的青年”是戰(zhàn)后出現(xiàn)在英國的一個流派,人們經(jīng)常將其和“垮掉的一派”互相比較。
        “黑山詩人”
        “舊金山文藝復興派”可以看作是從“垮掉的一代”中衍生出來的一個獨立的流派
        在西方文學,有很多作家對“垮掉的一代”產(chǎn)生了影響。英國18世紀詩人威廉·布萊克對艾倫·金斯堡的影響非常顯著,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風格在金斯堡的詩作中也得以體現(xiàn)。杰克·布萊克的小說《必敗無疑》對威廉·博羅斯的影響非常顯著。法國意識流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作品在“垮掉派”文人中廣泛傳播,很可能是克魯亞克卷帙浩蕩的自傳的靈感來源。
        還有一些其他作家和文學流派對“垮掉派”產(chǎn)生了影響,包括亨利·大衛(wèi)·梭羅、意象主義詩人、所謂的“客觀主義”作家亨利·米勒等。這些影響體現(xiàn)在:
        蓋瑞·施奈德早期蹭閱讀龐德的作品,并因此對日本和中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曾經(jīng)鼓勵“垮掉派”文人創(chuàng)作,并為金斯堡的《嚎叫》撰寫前言。
        龐德對艾倫·金斯堡和舊金山文藝復興作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希爾達·杜利德對羅伯特·鄧肯詩風的形成至關重要。
        雷克斯羅斯曾經(jīng)和“客觀主義”作家共同出版作品。
        評論
        諾曼·鮑德赫雷茨是專門研究“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批評家。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并在那里結識了金斯堡和克魯亞克。他學生時代的一些詩集是在艾倫·金斯堡的幫助下出版的。后來,鮑德赫雷茨成為新保守主義刊物《注解》的編輯。
        1948年,他出版了一篇題為《一無所知的波西米亞人》,發(fā)表在《黨派評論》雜志上。在文中他如此評價“垮掉的一派”:
        “在克魯亞克的作品中包孕著被壓抑了的吶喊:殺死那些口齒清晰的知識分子們,殺死那些有耐心靜坐5分鐘的人們。”“50年代的這些玩世不恭的人們是文明的敵人。他們崇拜原始主義,他們崇尚天性、活力和血腥。這是來自弱勢群體的精神反抗行為?!?BR>    “我認為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和50年代盛行的青少年犯罪現(xiàn)象之間有密切聯(lián)系,但我也相信青少年犯罪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有一部分來自于這些人對常規(guī)情感的抵觸情緒,以及以自己的學識去適應這個世界的努力。這些人無疑是克魯亞克和金斯堡的追隨者?!?BR>    “要想反抗垮掉派文人的觀點,就必須要拒絕‘殘破’優(yōu)于‘連貫’、‘無知’優(yōu)于‘有知’的觀點,以及心靈與觀察力經(jīng)驗是一種‘死亡’的觀點……”
        1958年,金斯堡在《鄉(xiāng)村之聲》雜志的專訪上對此做出了回應:
        “小說并不是對虛構的事實的虛構式描繪,而是對一個人真實感覺的表達。鮑德赫雷茨從未寫過散文,他也根本就不會寫散文,他對散文和詩歌的創(chuàng)作技巧也沒有興趣。他對杰克的創(chuàng)作實驗的批評表明他根本就不會區(qū)分作為韻律的詞匯和作為表意的詞匯之間的差別。他指責我們反知性主義,這種說法純粹子虛烏有。我們接受過同樣的教育,在同一所學校讀書,我們都是所謂的‘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這個概念是客觀存在的。鮑德赫雷茨對20世紀文學一竅不通,他在用18世紀的老腦筋來分析20世紀的文學。今天的文學已經(jīng)和以往大不相同,我們的時代已經(jīng)有了普魯斯特、伍爾芙、??思{和喬伊斯?!?BR>    在西方主流學術界,對“垮掉的一代”的評價至今仍眾說紛紜。一方面,這個流派的參與者的文化觀是如此的極端,他們反對社會公認的一切準則,他們甚至以親身實踐縱欲、犯罪、吸毒等行為來表達自己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這些作家有都來自美國戰(zhàn)后的精英階層,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顯著的精英意識。這使得這個流派本身就是個矛盾體。然而單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垮掉的一代”是二戰(zhàn)后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影響力的流派之一,對20世紀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唆攣喛?、金斯堡等人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被列入英語文學最杰出的作品之列,他們對美國文學和美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在持續(xù)著。
        主要作家及作品
        《在路上》,杰克·克魯亞克,1957年
        《癮君子》,威廉·博羅斯,1953年
        《嚎叫》,艾倫·金斯堡,1956年
        《*午餐》,威廉·博羅斯,1959年
        《三分之一》,尼爾·卡薩蒂,1970年
        《次要角色》,喬伊斯·約翰遜,1983年
        早期作品
        《小鎮(zhèn)與城市》,杰克·克魯亞克,1950年
        《走》,約翰·克列農·霍爾姆斯,1952年
        《暗夜行者》,錢德勒·布羅薩德 ,1952年
        《遠離憤怒的陌生人》,喬治·曼德爾,1952年
        《階梯中》,查爾斯·湯姆森,1957年
        克魯亞克的處女作《小鎮(zhèn)與城市》是一部關于“垮掉派”文人的自傳性的作品,但通常評論界不把它當作是一部“垮掉派”小說來看待,因為這部還不具備“垮掉派”的風格,而是有模仿湯姆·沃爾夫的痕跡。霍爾姆斯的小說《走》的情況也與之類似。
        傳記
        《杰克的書——杰克·克魯亞克的口述自傳》,巴里·吉佛德和勞倫斯·李著,1978年
        名言
        “這個所謂的‘垮掉的一代’是一群人,來自不同國籍,他們持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這個社會不可救藥了。”
        - 阿米利·巴拉卡
        “但是,然而,悲傷,為那些把‘垮掉派’等同于罪犯、不良、無德的人們而悲傷;為那些根本不了解人類靈魂的渴求和歷史便惡毒的攻擊‘垮掉派’的人們而悲傷;為那些拍出‘披頭族’強*無辜主婦的電影的惡毒的人們而悲傷;為那些向‘垮掉的一代’吐口水的人們而悲傷——大風會把他們的口水原路刮回去?!?BR>    - 杰克·克魯亞克
        “三個作家無法稱其為‘一代’?!?BR>    - 格雷戈里·柯爾索
        “沒有人知道我們究竟是催化劑,還是發(fā)明物,抑或只是實驗中產(chǎn)生的一堆沒用的泡沫。我想,我們三者都是?!?BR>    - 艾倫·金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