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教育理論復習卷二答案2

字號:

、行為目標取向。主要受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的影響,在他看來,
    陳述教育目標的有效的方式,是既指出要使學生養(yǎng)成的那種行為,又要言明這種
    行為能在其中運用的生活領域或內容,前者要求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后者是指這
    種行為所適用的領域,這樣可以明確教育的職責。行為目標的長處在于他的具體和
    可操作性,短處也明顯,它容易忽略那些難以測評、難以轉化為行為的內容,不利
    于把學習作為一個整體。
    生成性目標取向。這種目標取向關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規(guī)定的目標,而是強調
    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進展情況提出相應的目標,注重的是過程。以杜威為
    代表,他認為學校教育由知識技能的掌握、社會價值觀和規(guī)范的確立、思想體系的
    形成構成。后兩者肯定不能用事先規(guī)定的行為陳述,提出過程模式。這種取向強調
    個人的成長,理論上很吸引人。但完全排除了目標的事先研究的和設定,走向了極
    端,而且對教師的要求太高,不能在實踐中展開。
    表現(xiàn)性目標。它來自艾斯納,認為除了行為目標外,還應當有解決問題的目標
    和表現(xiàn)性目標。解決問題的目標重點不是放在特定的行為上,而是放在認知靈
    活性和高級心理過程上,表現(xiàn)性目標是指學生從事某種活動得到的結果。他只為學
    生提供活動的領域,至于結果是開放的。表現(xiàn)目標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擺脫行為目標
    的束縛,讓學生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或課題。然而這種目標也比較
    模糊,各門學科有自身特點,很難保證學生掌握它們必要的內容。
    答題時可以精簡。
    四
    1、主要是以下幾點:
    (1)生命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
    人類自超越動物進入人界,其生命的生存與發(fā)展就不能沒有教育。人們如果不
    通過教育使先人對生產工具、語言工具和類經驗等學習和掌握,就不具備成為人,
    在人類社會生存的條件。教育對生命潛能的開發(fā)和發(fā)展的需要的滿足,成了教育重
    要的基礎價值,教育應能成為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和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工具。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轉換過程的基礎。
    眾所周知,教育活動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納入三個基本的要素構成
    的活動,這三者中更為本體性的構成是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中大的投入和原
    料。 教師在教育中的付出固然有體力, 但只有體力的投入不可能產生出教育的效應,
    教師只有付出了精神的投入,從態(tài)度到情感,從知識到能力、從智慧到意志,才可
    能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產生影響。從學生角度也是如此。
    教育的內容,從表面來看似乎不具備生命的形態(tài),但它本質上依然是生命精神
    能量的產物。教育內容不僅是人類生命的精神能量的外化和各種形式的對象化存
    在,而且是人類生命的精神能量高質量和高度凝聚的產物,是人類生命的精神能量
    在教育中的集中體現(xiàn)。正是教育內容的這一本質構成,使它有可能在不同的時代、
    地域間傳承,被不同的人學習理解和掌握。教育活動就其過程本質來看是人類精神
    能量通過教與學的活動,在不同主體之間實現(xiàn)轉換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過程。
    (3)生命體的積極投入是學習教育成效的基礎。
    教育活動中重要的因素是人:教師和學生。他們在教育活動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三
    種狀態(tài):第一知識教師和學生都處在被動的執(zhí)行他人意志的狀態(tài);第二種是教師處
    在主動狀態(tài),學生處在被動狀態(tài);第三種是教師和學生都處在主動狀態(tài)。
    在上述三種狀態(tài)中都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合作程度, 組成一些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
    和師生關系, 不僅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效, 而且會對學生的人格發(fā)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對教師的職業(yè)態(tài)度與專業(yè)發(fā)展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我國目前中小學中大量存在的
    是第一、二種情況,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人的生命本質的扭曲。所以基礎教育的積極
    成效和成功遠遠不能只局限在考試和升學上,我們關注的是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
    而它仍然要有生命擁有者的自主、能動的投入才能實現(xiàn)??傊逃腔谏?BR>    事業(yè),以上是對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
    進行的社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