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建筑指導(dǎo):中國建筑史(3)

字號(hào):

46. 隋唐宮殿形制完全采用‘三朝五門’的周制:外朝承天們、中朝太極殿、內(nèi)朝兩儀殿;承天們、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甘露門。
    47. 唐大明宮 主要建筑含元殿、麟德殿。大明宮的規(guī)模比明清紫禁城大得多,麟德殿也比太和殿大三倍。大明宮以太極宮為準(zhǔn)則;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內(nèi)朝-紫宸殿。大明宮的主殿是含元殿。
    48. 御街千步廊制度 宋代宮殿建筑的新發(fā)展。元明清的宮殿前都設(shè)千步廊、金水橋,就是宋的影響。宋代宮殿另一特點(diǎn)是使用工字形殿。元代宮殿也喜用工字形殿。
    49. 明代實(shí)際上建過三處宮殿:明太祖主持建造的南京宮殿和中都臨濠(鳳陽)宮殿;明成祖主持建造的北京宮殿-故宮,她是中國現(xiàn)存最偉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50. 北京故宮 宮城也稱紫禁城,位于皇城之中,南北縱長960米,東西760米矩形;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紫禁城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會(huì)《禮記》、《考工記》及封建傳統(tǒng)的禮制(周禮三朝五門)來布置的。三殿附會(huì)三朝,大清們到太和門附會(huì)五門。
    宮城四隅有美麗的角樓,城四面辟門,北-神武門,南面正門-午門,宮城前亦有千步廊,廊東(左)為太廟;廊西(右)為社稷壇;‘左祖右社’。紫禁城之內(nèi),大致分為外朝、內(nèi)廷兩區(qū)。外朝以奉天(太和)-華蓋(中和)-謹(jǐn)身(保和)一組殿為主。主殿奉天殿,明為九間,清為11間,他和明長陵棱恩殿并列為現(xiàn)存的木構(gòu)建筑。太和殿闊63.93,進(jìn)37.17,高26.92,臺(tái)基高8.13。
    宮殿所在稱皇城,位于內(nèi)城中心偏南,東西2500米,南北2750米,呈不規(guī)則方形皇城四向辟門;南面正門天安門,皇城內(nèi)還包含宮苑(北海、中海、南海)。太廟、社稷壇以及皇家所建寺觀等;天安門前皇城引伸成一處廣場,向南延伸為千步廊,南端為太明門(大清門),門南即京城的正門正陽門,由外城正門永定門經(jīng)正陽門、天安門到地安門;鐘鼓樓的中軸線上,建立了金城和故宮最主要的一系列建筑物,宮殿群的軸線和北京全城線重合為一。
    院的運(yùn)用與空間變化:從大明(清)門至奉天(太和)殿,先后通過5座門、6個(gè)閉合空間(庭、院、廣場)總長約1700米,其間有三處高潮:天安門、午門、太和殿。
    建筑形體尺度的對比:主建筑尺度高大、次要?jiǎng)t臺(tái)基高度按級降低、尺度縮小,尺度表現(xiàn)等級,目的是突出主體;主要是屋頂形式:按尊卑順序是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攢尖-單檐廡殿-單檐歇山-單檐攢尖-懸山-硬山。
    富麗的色彩和裝飾:黃色最尊,其下依次為:赤、綠、青、藍(lán)、黑、灰。
    宮殿用金、黃、赤色調(diào),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為墻面及屋頂色調(diào)。
    故宮強(qiáng)烈的原色調(diào)建筑群,以廣大北京城灰色調(diào)為地,顯得分外鮮明。
    51. 傳統(tǒng)住宅的主要形式——庭院式,包括多種形態(tài),如:四合院,四水歸堂,一顆印,大土樓等。
    52. 北京四合院住宅特點(diǎn)有:前院與內(nèi)院隔以中門院墻,四合院由房屋恒墻包繞,對外不開敞,面向內(nèi)院。無論多少進(jìn),主房、垂花門必在中軸線上。抄手游廊。
    53. 干闌式 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是生活層架空、以利防潮、防蟲蛇野獸的木構(gòu)房屋,如廣西壯族的麻欄,云南傣族的竹樓等。
    54. 一顆印 云南一顆印式民居廂房稱為耳房,一般正房三間,廂房東西各二間,稱為“三間四耳”。
    55. 蘇州住宅前后各進(jìn)之間可以不通過正廳,由側(cè)面甬道行走,稱“避弄”?;◤d如做成短邊做出入口,形象似舫的則稱為“船廳”。
    56. 五山屏風(fēng)墻、觀音兜 是高出屋面的山墻的造型,稱封火墻,為了美觀做成階梯形或觀音兜形,江南及華南常見。
    57. 圓形大土樓 分布在福建南部龍巖、上杭、永定一帶。江西土圍子多為方形。
    58. 五鳳樓 福建永定的坎市、龍巖適中一帶的五鳳樓平面組合由前廳、大廳、中廳和橫屋、橫樓組成,即“三堂兩橫”。
    59. 窯洞式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陜西。氈房、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青海。雕房—藏族的住房。
    60. 中國家具大變革的時(shí)期是(由席地危坐到垂足坐)是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