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無錫寄暢園 惠山東麓,始建于明代,園內(nèi)主要部分的水池自成一景,知魚檻亭將池一分為二,若斷若續(xù)。頤和園中的諧趣園也是以水池為中心,周圍環(huán)布軒榭亭廊,形成一幽靜水園,有知雨樂橋,仿無錫寄暢園意境。
107. 木結構正式采用統(tǒng)一模數(shù)制的是宋代,以“材、契、分”為單位。清《工程做法則例》,改宋式的以“材、契、分”為模數(shù)的計算方法為以斗口為模數(shù)
108. 古代哲匠:春秋—魯班,漢代—陽城延,北魏—揚銜之,隋朝--宇文愷,五代—喻皓,宋朝--李誡--《營造法式》,明朝--蒯祥,清朝--雷發(fā)達
109.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shù)牡燃夗樞驗椋簭T殿(四阿)、歇山(九脊)、懸山、硬山、瓚尖。
110. 中國古代建筑色彩的等級:春秋時代“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以紅色為最尊貴。清代以黃色為最尊貴,依次是赤、綠、青、藍、黑、灰。
111. 大木作為:柱、梁、枋、檁
112. 外柱和內(nèi)柱: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
113. 柱頂石 即柱礎的清式名稱,柱下的承載構件。
114. 躓 柱與礎之間的墊,起隔潮作用。
115. 梭柱 上下端或僅上端做卷殺之柱。
116. 生起 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逐間升高,使檐口呈一緩和曲線。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次間柱升高2寸,以下依法迭增。
117. 側腳 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檐柱向內(nèi)傾柱高的10/1000,兩山檐柱向內(nèi)傾8/1000,角柱兩個方向都傾,以增加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
118. 分槽的形式: 金廂斗底槽 柱子分為內(nèi)外二圈。
單槽 以內(nèi)柱一列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區(qū)。
雙槽 以內(nèi)柱二列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區(qū)。
分心槽 用中柱一列將平面等分的稱。
119. 副階周匝 在主體建筑之外加一圈回廊。
120. 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并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jīng)斗拱傳遞到柱上。斗拱分外內(nèi)檐斗拱、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
121. 斗拱之演變趨勢:①由大而??;②由簡而繁;③由雄壯而纖巧;④由結構的面裝飾的;⑤由真結構的而假刻的;⑤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122. 唐代木構建筑斗拱高與柱高之比約1:2,清代約為1:5~6。
123. 卷殺 用在斗拱上,將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彈性的外型,起輪廓由折線或曲線構成。
124. 拱翹 是置于坐斗口內(nèi)或跳頭上的短橫木
125. 昂 斗拱中的斜置構件,起杠桿作用,有上昂、下昂,上昂僅用室內(nèi)
126. 踩 是翹和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數(shù),清稱踩(宋稱鋪作),出一跳叫三踩(宋四鋪作),出二跳叫五踩(宋五鋪作)
127. 屋架 疊梁式(柱上設梁、梁上設柱)、穿斗式(密柱上直接承檁、柱間不設梁)
128. 舉架(宋稱舉折) 定屋架坡度的方法。清式為舉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宋式先定脊博高度,逐步架減小坡度。舉是指屋架的高度。唐代舉高與進深之比1/6;宋代1/4-1/3;清代1/2
129. 梁(宋代稱柎) 有單步梁(抱頭梁、褡牽)、雙步梁(乳柎)、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柎)、七架梁(六椽柎)、順梁、扒梁、角梁(陽馬)。宋梁柎名稱以所承椽數(shù)定名。清按所承檁數(shù)命名。
130. 推山與收山。推山是加長廡殿頂正脊長度的做法,出現(xiàn)在明及以后。收山是歇山頂兩山向內(nèi)收進的做法,收進大的年代早,清代只收進一檁徑。
107. 木結構正式采用統(tǒng)一模數(shù)制的是宋代,以“材、契、分”為單位。清《工程做法則例》,改宋式的以“材、契、分”為模數(shù)的計算方法為以斗口為模數(shù)
108. 古代哲匠:春秋—魯班,漢代—陽城延,北魏—揚銜之,隋朝--宇文愷,五代—喻皓,宋朝--李誡--《營造法式》,明朝--蒯祥,清朝--雷發(fā)達
109.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shù)牡燃夗樞驗椋簭T殿(四阿)、歇山(九脊)、懸山、硬山、瓚尖。
110. 中國古代建筑色彩的等級:春秋時代“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以紅色為最尊貴。清代以黃色為最尊貴,依次是赤、綠、青、藍、黑、灰。
111. 大木作為:柱、梁、枋、檁
112. 外柱和內(nèi)柱: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
113. 柱頂石 即柱礎的清式名稱,柱下的承載構件。
114. 躓 柱與礎之間的墊,起隔潮作用。
115. 梭柱 上下端或僅上端做卷殺之柱。
116. 生起 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逐間升高,使檐口呈一緩和曲線。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次間柱升高2寸,以下依法迭增。
117. 側腳 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檐柱向內(nèi)傾柱高的10/1000,兩山檐柱向內(nèi)傾8/1000,角柱兩個方向都傾,以增加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
118. 分槽的形式: 金廂斗底槽 柱子分為內(nèi)外二圈。
單槽 以內(nèi)柱一列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區(qū)。
雙槽 以內(nèi)柱二列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區(qū)。
分心槽 用中柱一列將平面等分的稱。
119. 副階周匝 在主體建筑之外加一圈回廊。
120. 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并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jīng)斗拱傳遞到柱上。斗拱分外內(nèi)檐斗拱、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
121. 斗拱之演變趨勢:①由大而??;②由簡而繁;③由雄壯而纖巧;④由結構的面裝飾的;⑤由真結構的而假刻的;⑤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122. 唐代木構建筑斗拱高與柱高之比約1:2,清代約為1:5~6。
123. 卷殺 用在斗拱上,將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彈性的外型,起輪廓由折線或曲線構成。
124. 拱翹 是置于坐斗口內(nèi)或跳頭上的短橫木
125. 昂 斗拱中的斜置構件,起杠桿作用,有上昂、下昂,上昂僅用室內(nèi)
126. 踩 是翹和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數(shù),清稱踩(宋稱鋪作),出一跳叫三踩(宋四鋪作),出二跳叫五踩(宋五鋪作)
127. 屋架 疊梁式(柱上設梁、梁上設柱)、穿斗式(密柱上直接承檁、柱間不設梁)
128. 舉架(宋稱舉折) 定屋架坡度的方法。清式為舉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宋式先定脊博高度,逐步架減小坡度。舉是指屋架的高度。唐代舉高與進深之比1/6;宋代1/4-1/3;清代1/2
129. 梁(宋代稱柎) 有單步梁(抱頭梁、褡牽)、雙步梁(乳柎)、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柎)、七架梁(六椽柎)、順梁、扒梁、角梁(陽馬)。宋梁柎名稱以所承椽數(shù)定名。清按所承檁數(shù)命名。
130. 推山與收山。推山是加長廡殿頂正脊長度的做法,出現(xiàn)在明及以后。收山是歇山頂兩山向內(nèi)收進的做法,收進大的年代早,清代只收進一檁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