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結構基礎輔導:基于減少段筏基偏心距降差的設計

字號:

摘 要:以XX市XX區(qū)防疫站Ⅰ段為例,論述了在筏形基礎設計過程中,為減少筏基偏心距和沉降差所采取的一些具體措施,供類似結構設計參考。
    關鍵詞:筏形基礎 偏心距 沉降差 混凝土 堿集料反應
    1、工程概況
    XX市XX區(qū)防病保健中心-防疫站I段位于XX區(qū),西鄰XX東路,北部與防病保健中心的防疫站II段相連,南部與XX西大廈和XX大廈相對。本工程地上九層,局部十層,入口部分局部二層,地下一層為設備兼地下車庫,總建筑面積10,240m2。
    根據(jù)勘察部門提供的地質報告揭示:在鉆探揭露的深度內(nèi),場地地層除地表填土外,其下主要由第四系沖洪積成因的粘性土、粉土、砂土及礫卵石組成。該場地土自上而下依次為:①層填土、②層粘質粉土、③層粉砂、④層粉質粘土、⑤層粉細砂、⑥層粉質粘土、⑦層粉細砂、⑧層礫卵石(此層未揭穿)組成。綜合考慮場地建筑物要求、地基適宜性、經(jīng)濟合理性,基礎擬采用筏形底板+柱下條形基礎,基礎置于第③層粉砂層上,地基承載力標準值為fk=240Kpa。
    2、基礎方案選擇
    本工程按照勘察部門的建議采用,擴展基礎或筏形基礎。筏形基礎混凝土澆注量大,配筋大,成本高,但筏基可兼做地下室底板,施工簡便,周期短。同時,考慮到建筑物自身條件、場地和環(huán)境條件、巖土工程地質條件、施工條件以及施工工期、經(jīng)濟因素及建筑物自身荷載的不均勻性,經(jīng)過多方案比較,最終采用筏形底板+柱下條形基礎形式,基礎置于第③層粉砂上,地基承載力標準值為fk=240Kpa。
    3、筏形基礎設計
    在具體筏形基礎設計時,考慮了如下問題:
    3.1 偏心距計算
    盡量使上部結構荷載合力重心與筏形基礎形心重合,由此來確定底板的形狀和尺寸。根據(jù)《高層建筑箱形與筏形基礎技術規(guī)范》(JGJ6-99)規(guī)定:在永久荷載與樓面活荷載長期效應組合下。
    由于軸A-軸C、軸①-軸⑩部分,上部結構僅有二層,其它部分為九層,局部為十層;整個結構的荷載分布不均勻,尤其是Y方向,荷載合力重心偏北,荷載重心與筏基形心的偏心距超過規(guī)范限值,因此首先針對Y方向偏心距過大問題,將底板外挑,但是由于與防疫站II段相接,外挑無法實現(xiàn),只能采用別的方法。由此設想,沿軸B-軸C之間設一后澆帶將基礎部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筏基,一部分為柱下條形基礎;兩部分各自獨立,從根本上解決了由于荷載分布不均勻,造成基礎重心與形心偏心距過大的問題。從結構上講,這種方法效果。本工程經(jīng)過對比,決定采用此方法。
    通過采用PKPM軟件計算,計算結果如下:
    上部荷載作用點坐標:(31519,453)mm;
    筏板形心坐標:(31291,277)mm;
    偏心:(Δx,Δy)=(228,176)mm;
    經(jīng)計算,偏心距滿足規(guī)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