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延所得稅涉及的問題概述
遞延所得稅問題是注會會計教材中涉及范圍廣的一根主線,幾乎每個章節(jié)中都會涉及到,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如果注意到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共性的東西出來,這里稍作總結和思考。徐經(jīng)長老師在講課中多次提到資產(chǎn)類型和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在學習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遞延所得稅計入的科目會有差別,為什么?原因就是和資產(chǎn)的類型有關系,持有意圖不一樣,暫時性差異核算科目也不一樣,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計入的科目也不相同,所以導致了遞延所得稅有時候計入到所得稅費用,有時候計入到資本公積,有時候影響了期初留存收益,各種情況后面會慢慢寫出來。
通過總結和思考會發(fā)現(xiàn)遞延所得稅問題的本質:稅法上認可的是歷史成本,而且稅法對于后續(xù)的價值變化也是有自己的方法,會計和稅法就像是兩家人一樣,鍋碗瓢盆的哪有不吵架的,吵歸吵,該怎么辦還要怎么辦,鬧的厲害了怎么辦?各做各的,你會計上自己出個報表,稅法也要求你弄個計稅基礎編制的報表,納稅申報的時候還要統(tǒng)統(tǒng)按照稅法的規(guī)定給調整了,會計只能感慨一句:不服不行!開始的時候多考慮考慮有好處,雖然所得稅在后面章節(jié)中介紹了,但是前面很多內容都涉及到了,學習的時候不妨去找找,考驗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下面?zhèn)€人慢慢給大家一些總結,希望能給您帶去一些思考。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
1、初始確認: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首先讓我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方法:公允價值計量,不過也開始就樹立了矛盾:稅法上不承認你公允價值,所以戰(zhàn)斗從頭就已經(jīng)開始了。先來說說金融資產(chǎn)的追溯調整,因為什么?金融資產(chǎn)之前在短期投資中核算,現(xiàn)在忽然變了,對之前的短期投資要追溯調整,基本處理是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的部分要調整期初留存收益。
情景:一會計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等到了新準則的實行,之前的短期投資賬面上100萬,短期投資跌價準備20萬,近剛趕上牛市,公允價值飆升到150,這要是記錄了賬面上多好看呢?稅管員這個時候就來了:
稅管員:牛市了,手里的股票值錢了吧?少不了我的所得稅啊。
會計說:公允價值是回升了,可是兜里沒錢,股票沒賣腰包里沒錢啊,怎么交稅呢?
稅管員一想也不能太過分,確實沒有進腰包,做人還是要厚道一些:記住欠我的錢(150-100)*25%=12.5
會計:我之前還計算減值了呢?20的減值怎么不計算呢?
稅管員:減值是你自己偷偷摸摸記的,還是會計估計,根本就是你自己一廂情愿,經(jīng)過我的同意了嗎?這事我不知道,我就知道你當初買的時候是100.
會計無語了,眼前這個稅管員比較厲害,會計估計確實沒啥好說的。
稅管員給會計下了個罰單:記住,以后欠我的錢,什么時候賣了趕緊來交給我!
借:未分配利潤 11.25
盈余公積 1.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150-100)*25%=12.5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成本 150
短期投資跌價準備 20
貸:短期投資 100
未分配利潤 63
盈余公積 7
知識點提示:對于這種追溯調整的情況,需要按照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的差額部分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同時需要按照公允價值,也就是新的入賬價值和稅法認定的賬面價值的差額確認遞延所得稅。原因在于會計上重新確認了一個賬面價值,但是稅法上不認可,因此所得稅的計算和所得稅費用的計算就存在差異了。這里所謂的不認可也是暫時的不認可,你現(xiàn)在沒錢可以不認可你,以后出售了有錢了傻子才不認可,所以此一時彼一時,到時候有錢了還是要乖乖交稅的,這也就是遞延所得稅的暫時性差異的本質,本質在于“暫時”,而不在于差異,所謂殊途同歸就是這個道理。另外就是稅法上在出售前認可計稅基礎,也就是歷史成本問題,出售以后就認可你的鈔票了呵呵。
2、持有期間:持有期間內公允價值一般會發(fā)生變動,變動了怎么辦?會計上可以做賬務處理,公允價值上升也好下降也好,不亦樂乎,好不忙碌。不過稅管員不懂你這些,人家是穩(wěn)坐釣魚臺,撕掉一切公允價值的偽裝,歷史成本就是沒變,所以即便是會計到稅管員面前哭訴也沒有用的。
情景:第二個月股市大跌,會計賬上的150萬的股票虧了一多半剩50萬了,會計上做了分錄找稅管員哭訴: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100
會計:你看看我的賬上,都會沒錢了,能不能少交點稅?
稅管員:不要著急嘛,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投資是*決定大腦,年輕人要坐的住。你要是一天不賣了怎么會有損失呢?
會計:那這次怎么辦?
稅管員:股市本來就上上下下的很正常,這次你還不是估計的?前幾天公允價值大漲的時候怎么沒見你來告訴我多交點稅呢?一視同仁,萬一砸手里了,我讓你少交一點不就完了嗎?回去記賬去吧,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這就是你以后少交稅的憑證了。于是會計做賬: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50-50)*25%=25
貸:所得稅費用 25
不過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上面這個分錄還是有問題的。為什么?就是因為一項資產(chǎn)或者負債只能確認一項遞延所得稅,也就是說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不能同時確認,所以因為資產(chǎn)在初始確認的時候有遞延所得稅負債,所以應該先轉回,差額再繼續(xù)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2.5
遞延所得稅負債 12.5
貸:所得稅費用 (150-50)*25%=25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都是會計上瞎折騰,只要你沒有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稅法上就認定你的價值就是原來的100,什么今天虧了明天漲了,稅法上管都不管,因此形成的差異肯定是要確認遞延所得稅的。
3、終處置:終處置的時候就是媳婦見公婆的時候了,秋后算賬的時候到了,所以會計上中間公允價值變動折騰來折騰去還是應該按照余額結轉到“投資收益”中,這個時候因為資產(chǎn)已經(jīng)是換成鈔票了,稅務局可以不承認公允價值,但是不能不承認鈔票,所以遞延所得稅什么的就都該轉回來了,有錢了該交稅就交稅,沒有什么好說的了。
借:所得稅費用 1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2.5
借:投資收益 5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50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資產(chǎn)負債表日已經(jīng)結轉到本年利潤了,為什么還要重新確認投資收益呢?對于這個分錄,大家可以看看,兩個損益科目一借一貸,對本期損益沒有影響,那么這個其實就是象征意義更大了,一個就是說秋后算賬,之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該有個名分了,統(tǒng)一作為投資收益核算,為什么?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公允價值變動的伎倆,這部分也都是作為投資收益核算的,所以有了公允價值變動并不影響投資收益的本質,所以之后要追溯確認為投資收益。另外一方面就是稅法上這個時候也要算賬了,所以會計和稅法等于是殊途同歸了。
本期總結:遞延所得稅問題作為一條主線不僅串聯(lián)了全書中很多知識點,同樣對一項資產(chǎn)的整個核算流程進行了串聯(lián),按照這樣的線索去學習有一種挖寶的興奮和成就感,很多人找不到學習的方法,或者第二遍的時候學厭煩了,其實就是缺少思考的結果。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
1、初始確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比較特殊,又是公允價值又是攤余成本,狠毒考生就暈菜了,為什么?關鍵在這個名字上?!翱晒┏鍪邸笔强梢猿鍪垡部梢圆怀鍪郏赃@個金融資產(chǎn)企業(yè)持有意圖就是:企業(yè)自己也不知道!假如說不打算出售不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資了嗎?攤余成本計量沒有問題;假如說可以出售呢?那么就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一樣了,適用公允價值計量。正是因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這種“腳踏兩條船”。決定了計量室上也采用了兩種計量方法,所以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按照公允價值入賬,初始交易費用計入入賬價值。
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來說,同時存在兩種計量方法的是債券的情況,如果是股票那么肯定就是公允價值了。初始計量沒有什么難點,需要注意的是假如說購買股票的時候沒有宣告發(fā)放股利,也就是說股利是含在公允價值中的,所以計入到入賬價值;另外假如說購進以后宣告發(fā)放了,應該沖減投資成本,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實沒有什么難點,因為是股票,買進來宣告發(fā)放了,就把購買時候不確定的股利身份給打回原形了,既然這樣肯定就不能在成本中呆著了。
徐經(jīng)長老師很強調這個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實際上金融資產(chǎn)中各個資產(chǎn)的名字其實就說明了企業(yè)的持有意圖。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所謂交易性就是說為了交易,隨時因為交易就出售了,所以公允價值計量及時,直接影響當期損益;持有至到期投資:很明顯到期時間那么長,要考慮時間價值,所以應該考慮實際利率問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可供出售顧名思義是可以出售,那么天生就是矛盾的,所以計量方法也有兩種,出了名的兩面派。其實如果掌握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你就掌握了所有的計量方法。進一步正式因為持有意圖不同決定了會計處理的差異,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對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利潤表還好看一些有時候,好像價值升高了納稅有點天經(jīng)地義,所以才有了上一場的吵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直接進入的是所有者權益,原因在于什么?在于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因為持有期限長的很容易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這也是徐經(jīng)長老師強調的會計中很多處理都是為了防止上市公司粉飾業(yè)績設置的處理方法。
2、持有期間:持有期間和遞延所得稅有關系的就是公允價值變動的處理,這個變動是要計入到所有者權益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考生覺得公允價值變動的計算沒有什么頭緒,因為有了攤余成本來搗亂,所以不知道該怎么計算,實際上雖然是兩種計量方法,但是平常是相安無事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攤余成本和公允價值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來。所以計算公允價值價值變動的時候,壓根就不考慮攤余成本,因為攤余成本實在太高深了,公允價值“百度”一地啊就知道了,所以一般就考慮上期的公允價值,直接就計算了;攤余成本就復雜多了,公允價值瞧不起它,它也還瞧不起公允價值,因為相比于比較高深的實際利率攤銷的計算,公允價值的“百度”方法技術含量之低實在是無法忍受。從這角度說,公允價值計量相當于是90后,怎么隨意和方便怎么來,攤余成本計量就像是70后,怎么嚴肅學術怎么來,相隔了幾十年,兩種方法從來是水火不容的。
情景:會計買入可供出售股票第二個月股市又大跌,會計賬上的150萬的股票虧了一多半剩50萬了,會計上做了分錄找稅管員哭訴: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100
會計:你看看我的賬上,所有者權益都快沖完了,可憐可憐我們吧!
稅管員: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上次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虧了100,利潤表那么不好看我都沒有讓你扣?你琢磨一下這次我會讓你扣嗎?
稅管員拿出利潤表:看看,利潤一點影響都沒有,還來跟我哭窮,該改什么干什么去。
會計:那虧了怎么辦?
稅管員:真是坐不住,股市有風險告訴過你,我就認錢,你什么時候割肉了再來找我吧!*決定大腦!下次公允價值漲了我也不會去煩你,行了吧。記住啊,所有者權益沖減了,也就是做做白日夢,現(xiàn)在虧了,先記著,以后讓你少交點。于是會計做賬: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50-50)*25%=25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5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都是會計上瞎折騰,只要你沒有出售金融資產(chǎn),稅法上就認定你的價值就是原來的100,股市風云變幻的,成天跟著你擔驚受怕可不是稅務局的風格,所以稅務局是“掐頭去尾”,剩下的中間就是不要;稅務局看人是比較準的,看你買進來多少,出去收入多少,差額就乖乖交稅吧,至于中間的大起大落那是會計們關注的,稅務上沒有那閑工夫跟你會計一起關注股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公允價值變動影響的是資本公積,那么相應的遞延所得稅也是影響資本公積,這就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大家對這一點要考慮清楚。
由此生發(fā)一下,很多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的題目中告訴你,被投資單位因為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了比如100,那么你按照多少來確定屬于你的資本公積變動份額?你要知道的是被投資單位也需要核算遞延所得稅,所以這樣先計入100資本公積變動,再計入100*25%的遞延所得稅影響,終資本公積變化了多殺?答案是75,所以投資方就是按照75來計算自己的投資份額的。
還有一個是減值的問題,減值大家知道肯定是要確認遞延所得稅的,應該確認多少?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還是負債呢?
情景:假如說之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上升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負債,后面公允價值下降了應該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嗎?會計到稅務局商討這個減值的問題:
會計:近股市成熊市了,股票是一直下跌,以后您讓我少交點稅,這個就是我的抵扣卷了啊,抵扣卷嘛肯定就是自己的一筆錢或者是資產(chǎn)了,所以叫做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稅哥您看怎么樣?
稅管員:你傻??!你忘記了,你在我這里還有個借條?上個月公允價值上升了,你以后可以是要多交我稅的,欠我的錢這么快就忘記了?抵扣卷還不能給你,先把我這個債還了再說,多出來的再給你抵扣卷。
于是會計乖乖的縣沖減了遞延所得稅負債,然后超過的部分確認了抵扣卷: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知識點提示:一項資產(chǎn)或者負債只能是確定一項遞延所得稅,也就是上一講說到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者遞延所得稅負債只能是確認一個,不能兩個同時確認,所以肯定是你要確認另外一個的時候,先要把另外一個給沖減了,然后超過部分才需要正常確認,這個就是有始有終的意思了。
3、終處置:終處置的時候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的處理差不多,同樣遞延所得稅要處理掉,不過就是和原始計入的一樣,轉出也是影響的是資本公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借:投資收益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之前是計入到資本公積了,本質上金融資產(chǎn)還是投資,所以肯定是要計算投資收益的,因此公允價值變動的部分肯定是終要確認為投資收益的,因此終處置的時候要把資本公積的身份變?yōu)橥顿Y收益。這個處理實際上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一個道理,所以對于可供出售來說,掌握了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結轉,就應該知道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結轉,兩個要懂得相互類比;不同的地方在于,企業(yè)持有意圖不同,或者為了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的變動計入到了資本公積中了,而沒有影響當期損益,記住這個差異就可以了。
本期總結:遞延所得稅問題作為一條主線不僅串聯(lián)了全書中很多知識點,同樣對一項資產(chǎn)的整個核算流程進行了串聯(lián),按照這樣的線索去學習有一種挖寶的興奮和成就感,很多人找不到學習的方法,或者第二遍的時候學厭煩了,其實就是缺少思考的結果。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
1、初始確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比較特殊,又是公允價值又是攤余成本,狠毒考生就暈菜了,為什么?關鍵在這個名字上?!翱晒┏鍪邸笔强梢猿鍪垡部梢圆怀鍪?,所以這個金融資產(chǎn)企業(yè)持有意圖就是:企業(yè)自己也不知道!假如說不打算出售不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資了嗎?攤余成本計量沒有問題;假如說可以出售呢?那么就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一樣了,適用公允價值計量。正是因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這種“腳踏兩條船”。決定了計量室上也采用了兩種計量方法,所以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按照公允價值入賬,初始交易費用計入入賬價值。
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來說,同時存在兩種計量方法的是債券的情況,如果是股票那么肯定就是公允價值了。初始計量沒有什么難點,需要注意的是假如說購買股票的時候沒有宣告發(fā)放股利,也就是說股利是含在公允價值中的,所以計入到入賬價值;另外假如說購進以后宣告發(fā)放了,應該沖減投資成本,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實沒有什么難點,因為是股票,買進來宣告發(fā)放了,就把購買時候不確定的股利身份給打回原形了,既然這樣肯定就不能在成本中呆著了。
徐經(jīng)長老師很強調這個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實際上金融資產(chǎn)中各個資產(chǎn)的名字其實就說明了企業(yè)的持有意圖。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所謂交易性就是說為了交易,隨時因為交易就出售了,所以公允價值計量及時,直接影響當期損益;持有至到期投資:很明顯到期時間那么長,要考慮時間價值,所以應該考慮實際利率問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可供出售顧名思義是可以出售,那么天生就是矛盾的,所以計量方法也有兩種,出了名的兩面派。其實如果掌握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你就掌握了所有的計量方法。進一步正式因為持有意圖不同決定了會計處理的差異,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對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利潤表還好看一些有時候,好像價值升高了納稅有點天經(jīng)地義,所以才有了上一場的吵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直接進入的是所有者權益,原因在于什么?在于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因為持有期限長的很容易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這也是徐經(jīng)長老師強調的會計中很多處理都是為了防止上市公司粉飾業(yè)績設置的處理方法。
2、持有期間:持有期間和遞延所得稅有關系的就是公允價值變動的處理,這個變動是要計入到所有者權益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考生覺得公允價值變動的計算沒有什么頭緒,因為有了攤余成本來搗亂,所以不知道該怎么計算,實際上雖然是兩種計量方法,但是平常是相安無事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攤余成本和公允價值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來。所以計算公允價值價值變動的時候,壓根就不考慮攤余成本,因為攤余成本實在太高深了,公允價值“百度”一地啊就知道了,所以一般就考慮上期的公允價值,直接就計算了;攤余成本就復雜多了,公允價值瞧不起它,它也還瞧不起公允價值,因為相比于比較高深的實際利率攤銷的計算,公允價值的“百度”方法技術含量之低實在是無法忍受。從這角度說,公允價值計量相當于是90后,怎么隨意和方便怎么來,攤余成本計量就像是70后,怎么嚴肅學術怎么來,相隔了幾十年,兩種方法從來是水火不容的。
情景:會計買入可供出售股票第二個月股市又大跌,會計賬上的150萬的股票虧了一多半剩50萬了,會計上做了分錄找稅管員哭訴: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100
會計:你看看我的賬上,所有者權益都快沖完了,可憐可憐我們吧!
稅管員: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上次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虧了100,利潤表那么不好看我都沒有讓你扣?你琢磨一下這次我會讓你扣嗎?
稅管員拿出利潤表:看看,利潤一點影響都沒有,還來跟我哭窮,該改什么干什么去。
會計:那虧了怎么辦?
稅管員:真是坐不住,股市有風險告訴過你,我就認錢,你什么時候割肉了再來找我吧!*決定大腦!下次公允價值漲了我也不會去煩你,行了吧。記住啊,所有者權益沖減了,也就是做做白日夢,現(xiàn)在虧了,先記著,以后讓你少交點。于是會計做賬: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50-50)*25%=25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5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都是會計上瞎折騰,只要你沒有出售金融資產(chǎn),稅法上就認定你的價值就是原來的100,股市風云變幻的,成天跟著你擔驚受怕可不是稅務局的風格,所以稅務局是“掐頭去尾”,剩下的中間就是不要;稅務局看人是比較準的,看你買進來多少,出去收入多少,差額就乖乖交稅吧,至于中間的大起大落那是會計們關注的,稅務上沒有那閑工夫跟你會計一起關注股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公允價值變動影響的是資本公積,那么相應的遞延所得稅也是影響資本公積,這就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大家對這一點要考慮清楚。
由此生發(fā)一下,很多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的題目中告訴你,被投資單位因為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了比如100,那么你按照多少來確定屬于你的資本公積變動份額?你要知道的是被投資單位也需要核算遞延所得稅,所以這樣先計入100資本公積變動,再計入100*25%的遞延所得稅影響,終資本公積變化了多殺?答案是75,所以投資方就是按照75來計算自己的投資份額的。
還有一個是減值的問題,減值大家知道肯定是要確認遞延所得稅的,應該確認多少?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還是負債呢?
情景:假如說之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上升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負債,后面公允價值下降了應該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嗎?會計到稅務局商討這個減值的問題:
會計:近股市成熊市了,股票是一直下跌,以后您讓我少交點稅,這個就是我的抵扣卷了啊,抵扣卷嘛肯定就是自己的一筆錢或者是資產(chǎn)了,所以叫做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稅哥您看怎么樣?
稅管員:你傻?。∧阃浟?,你在我這里還有個借條?上個月公允價值上升了,你以后可以是要多交我稅的,欠我的錢這么快就忘記了?抵扣卷還不能給你,先把我這個債還了再說,多出來的再給你抵扣卷。
于是會計乖乖的縣沖減了遞延所得稅負債,然后超過的部分確認了抵扣卷: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知識點提示:一項資產(chǎn)或者負債只能是確定一項遞延所得稅,也就是上一講說到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者遞延所得稅負債只能是確認一個,不能兩個同時確認,所以肯定是你要確認另外一個的時候,先要把另外一個給沖減了,然后超過部分才需要正常確認,這個就是有始有終的意思了。
3、終處置:終處置的時候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的處理差不多,同樣遞延所得稅要處理掉,不過就是和原始計入的一樣,轉出也是影響的是資本公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借:投資收益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之前是計入到資本公積了,本質上金融資產(chǎn)還是投資,所以肯定是要計算投資收益的,因此公允價值變動的部分肯定是終要確認為投資收益的,因此終處置的時候要把資本公積的身份變?yōu)橥顿Y收益。這個處理實際上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一個道理,所以對于可供出售來說,掌握了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結轉,就應該知道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結轉,兩個要懂得相互類比;不同的地方在于,企業(yè)持有意圖不同,或者為了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的變動計入到了資本公積中了,而沒有影響當期損益,記住這個差異就可以了。
本期總結:遞延所得稅問題作為一條主線不僅串聯(lián)了全書中很多知識點,同樣對一項資產(chǎn)的整個核算流程進行了串聯(lián),按照這樣的線索去學習有一種挖寶的興奮和成就感,很多人找不到學習的方法,或者第二遍的時候學厭煩了,其實就是缺少思考的結果。
三、投資性房地產(chǎn)
1、初始確認:投資性房地產(chǎn)很多人覺得是新的內容,其實不是,之前大家都很熟悉經(jīng)營租賃當?shù)禺a(chǎn)的核算,實際上投資性房地產(chǎn)為建筑物的就是經(jīng)營租出房地產(chǎn)的情況,如果這樣想想,很多會計處理或者是科目那就是小菜一碟。不過初始認識投資性房地產(chǎn)需要注意持有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這里體現(xiàn)的又是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又回到了徐經(jīng)長老師說的:資產(chǎn)類型和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可以說企業(yè)持有意圖真的解釋了很多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很多人不理解會計處理原理,本質上沒有從這個“持有意圖”的角度去思考。
怎么去了解企業(yè)的持有意圖呢?有的人覺得那是企業(yè)的事情,我們怎么會知道?實際上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投資性房地產(chǎn),顧名思義就是房地產(chǎn)是為了投資為目的持有的,區(qū)別于自用!投資為目的那么在乎的是投資收益,所以在歷史成本計量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個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為什么不全部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呢?因為房地產(chǎn)有的時候公允價值是不太容易得到的,有的地方房地產(chǎn)可能就無人問津,讓誰來給你公允呢?所以原來的歷史成本法還會繼續(xù)用。這兩種計量方法同樣是彼此沒有什么關系,兩者也是素未謀面,一個是源遠流長的頑固派,就是認為企業(yè)就應該按照歷史成本計算,什么現(xiàn)在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一概瞧不上,三天兩頭變化的,女人的心一樣,什么時候有個譜呢?公允價值計量法則是現(xiàn)代改革派,充分體現(xiàn)市場變化,就是市場上公允價值變化了,代表你的資產(chǎn)價值也會變化,還守著那“仨瓜倆棗兒”的老古董有什么用?兩鐘方法仍然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才會有了成本模式轉換為公允價值模式要追溯調整的問題,但是公允價值不能再轉回成本模式了,原因就像是人的消費習慣一樣,穿慣了新衣服,肯定不會再回去穿打補丁的衣服,人之常情。
情景:會計今天比較高興,因為之前賬面凈額1000萬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終于可以公允價值計量了,經(jīng)過了一場金融危機,房地產(chǎn)市場轉暖了,公允價值1500萬,什么之前計提的減值200萬都不需要了,要追溯調整了,不僅跳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賬戶,還要考慮遞延所得稅。
借:投資性房地產(chǎn)-成本 1500
投資性房地產(chǎn)減值準備 200
貸:投資性房地產(chǎn) 1000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200*25%=50
遞延所得稅負債 (1500-1000)*25%=125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472.5
盈余公積 52.5
分析:原來會計賬面凈額1000萬,核算方法變更以后變?yōu)?500萬,憑空多出的500萬就是公允價值計量引起的價值變動,這部分變動稅法上不予以承認,所以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如果考慮賬面價值800萬,那么應納稅暫時性差異700萬,轉回之前的減值形成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0萬以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500萬。
會計正洋洋得意利潤表飄紅呢,稅管員這個時候來了,看到會計嬉皮笑臉的,估計今天的事情有戲。
稅管員:你看經(jīng)濟危機過去了,你賬上跟你的臉色一樣:紅撲撲的,是不是多交點稅啊?今年的納稅任務比較重哦,幫老弟一把吧。
經(jīng)過了幾輪和稅管員的接觸,會計也變聰明了:大哥,不是我不幫你,你看前兩次咱都說好了,公允價值變了,可是我兜里還是沒錢啊,賬上好看管什么用啊。剛給你確認了125萬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怎么說也是老弟我欠你的錢啊,以后一起給你。
稅管員:別給我畫餅充饑了,你什么時候賣了才給我交稅,等你這場“及時雨”到了我早就餓死了!順便問一句:什么時候賣??!
會計:猴年馬月吧!近經(jīng)濟這么回暖,*決定大腦也是你交給我的,我還不得辛苦的持有一段時間看看情況?等等吧!
稅管員比較郁悶,看來次來一趟沒有什么收獲:這樣吧,先預繳一點吧,幫助老哥我完成任務吧,就算老哥求你了!
會計一想也不能太讓老哥沒有面子,預繳就預繳一點吧:
借:應交稅費——應交企業(yè)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2、持有期間: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仍然是引起遞延所得稅的主要因素,這一點可以參照一下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因為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公允價值變動也是計入到了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中了!不過投資性房地產(chǎn)畢竟是固定資產(chǎn),多少還是有差別的。原因就在于稅法上不承認公允價值,當然也不可能承認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了,所以會計上一廂情愿的把成本法轉換為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稅法上根本不認可,依然是計算折舊和攤銷,所以暫時性差異就有兩部分了,一個是因為公允價值變動引起的暫時性差異,這個每個人都很熟悉了;另外一個就是稅法上會繼續(xù)計提折舊而會計上不計提產(chǎn)生的差異,
情景:會計上剛把1500萬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搞定了,以后不用計算攤銷和折舊了,工作量減少了很多,假如按照原來的方法還要按照十年繼續(xù)攤銷,公允價值計量后就天天在“百度”上搜索公允價值就行了,愛看不看那種,清閑自在,這個月公允價值變成1600了,樂滋滋的記錄了一筆賬:
借:所得稅費用 (1600-1500)*25%=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5
正好稅管員來了,會計迎上去:大哥,你看看,我又給你畫了個餅,將來我可又欠你錢25萬了哦,以后你要請我吃飯。
稅管員看了看賬本,冷笑了一下:當我是傻子?你不止欠我這么多!工作清閑了吧,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吧!我告訴過你公允價值這個東西部靠譜,還是老老實實給我計算折舊為好,沒有計算吧。你看今年本來還應該計算折舊=1000/10=100,但是你沒有算,讓你扣除的東西這么沒有積極性,所以你以后還欠我100*25%=25萬,總共是50萬,想蒙我?小樣兒!
會計看了看眼前的稅管員,誰說稅管員不懂會計?簡直比會計還會計呢:不愧是大哥啊,又學到了一招!于是會計補記一筆:
借:所得稅費用 100*25%=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5
說明:投資性房地產(chǎn)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下,不再計提折舊和攤銷,但是稅法上仍然是按照一貫的方法計算攤銷的,這部分差異構成了持有期間很典型的一個暫時性差異,很多學員容易忽略這部分暫時性差異。另外如果是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計提減值又是暫時性差異形成的一部分原因,不過這部分已經(jīng)不再是難點了。
3、資產(chǎn)轉換:資產(chǎn)轉換是投資性房地產(chǎn)核算里面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很多人搞不清楚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究竟是計入到資本公積還是當期損益。實際上這個地方也并不難,為什么?還是聯(lián)想一下徐經(jīng)長老師的考慮資產(chǎn)的類型的做法就明白。所謂資產(chǎn)的類型和企業(yè)的持有意圖是分不開的,會計處理方法也就是順應了資產(chǎn)的不同類型。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公允價值后續(xù)計量中變動計入損益,所以公允價值模式向成本模式轉變同樣計入到當期損益;成本模式計量情況下管的是什么?就只是關注我之前的歷史成本,什么公允價值壓根就不考慮,那么資產(chǎn)轉換的時候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差額是什么?也許大家還記得資產(chǎn)評估增值的問題,就是說這個資產(chǎn)昨天還不值錢,今天忽然值錢了,這個算誰的?當然是投資者的,和誰也沒有關系。但是不是投資者投入的?當然不是,那只能是投資者共有的,所以計入到資本公積。還記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進入資本公積的處理吧,原因就是這么部分變動既不是利潤、也不是股本,那是什么?只能是資本公積了。
所以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規(guī)律:成本模式下的自用、存貨房地產(chǎn)轉換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影響的是資本公積,因為雖然轉換了這個評估價值變動還是在成本模式管轄的天空下發(fā)生的;如果是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轉換為自用房地產(chǎn),那么公允價值變動部分計入哪里?因為屬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時候產(chǎn)生的,所以肯定是計入到當期損益了呵呵。知識本來是不難的,難的就是自己不去思考,老師說的每句話其實都是有很深遠的寓意和啟示意義的,只是大家還沒有意識到。徐經(jīng)長老師在金融資產(chǎn)章節(jié)中講解道了很多的原則和處理準則,在以后的章節(jié)中都能用得上,希望大家多從老師的話語話語中思考思考,這樣注會學習才能由厚到薄。
四、固定資產(chǎn)與無形資產(chǎn)
固定資產(chǎn)和無形資產(chǎn)之所以擱在一起學習,是因為這兩個資產(chǎn)實在是太像了!固定資產(chǎn)看得見摸得著,無形資產(chǎn)就是這一點不好,很多東西都是差不多的,學習的時候完全可以把兩個資產(chǎn)放在一起,知道了固定資產(chǎn)也就知道了無形資產(chǎn)。遞延所得稅也是,除了長的不一樣,兩個資產(chǎn)簡直就是雙胞胎呵呵,當然還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需要注意,比如說無形資產(chǎn)后續(xù)支出不能資本化,攤銷起止時間等等,需要大家多注意一下。
1、初始確認:關于初始計量方面,固定資產(chǎn)沒有什么值得說道的,無形資產(chǎn)這里是個重點,主要是自行開發(fā)無形資產(chǎn)的情況。原因就是說自行研發(fā)無形資產(chǎn)稅法上和會計上確認的價值不一致,形成的是暫時性差異,但是這個差異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情景:會計終于研發(fā)成功一項無形資產(chǎn),會計資本化金額100萬,一看稅法上認定的加計扣除50萬,一看這不是暫時性差異嗎?趕緊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50*25%=12.5
貸:所得稅費用 12.5
會計趕緊去給稅管員表示感謝:大哥啊,謝謝您給我們的這個優(yōu)惠政策啊,又給了我12.5萬的優(yōu)惠券,以后少交這么多的稅,請大餐是肯定的。
稅管員:誰給你的優(yōu)惠券?這個是咱稅務局給的大禮包,分期送給你,你就到時候確認損益就完了,這么早影響哪門子所得稅費用???你說你一沒有收到錢,二沒有減了稅,確認什么遞延所得稅呢?
會計:這么說我還是一廂情愿了?
稅管員:低調一點,咱這是交情,低調低調一些。年輕人要淡定!
會計恍然大悟:原來之前的暫時性差異都是兩家都認可的,至少都知道的,不過是明天的錢今天花了,或者是今天的錢存到明天花。這個優(yōu)惠就是天上掉餡餅,好像不應該確認所得稅哈。
知識點說明:無形資產(chǎn)初始確認的時候,稅法上允許以后會計上按照50%加計扣除來計算無形資產(chǎn)攤銷,所以計稅基礎就是會計賬面價值的150%,多出的這個50%部分不確認遞延所得稅。為什么?因為這個暫時性差異在確認的時候不影響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也就是說這個東西不在會計的監(jiān)控范圍內。暫時性差異的關鍵字一個是“差異”,另外一個是“暫時性”,差異不需要解釋了,誰都能看出來;關鍵是“暫時性”問題理解不一樣,所謂暫時性就是說會計和稅法處理終會歸于一致,就是時間上存在差異。但是初始確認的這個50%部分內容會計上壓根就不做處理,嚴格來說根本不符合“暫時性”差異的本質特征,僅僅是由于計稅基礎的概念定義不清導致了暫時性差異范圍擴大,需要特別針對無形資產(chǎn)這種情況進行規(guī)定。對于考生來說,記住這個規(guī)定就好了,初始確認的差異不影響遞延所得稅。
2、持有期間:固定資產(chǎn)和無形資產(chǎn)持有期間的遞延所得稅問題除了減值這種情況以外,比較典型的就是因為會計和稅法折舊、攤銷方法不一致導致的暫時性差異。固定資產(chǎn)很容易出現(xiàn)折舊方法不一致的情況,相比之下無形資產(chǎn)比較少一些。
情景:會計對上年底購入的固定資產(chǎn)進行了折舊,購入的時候入賬價值1000萬,會計上按照五年雙倍余額遞減法攤銷,稅法上按照十年直線法攤銷。會計上做好帳去報稅:
稅管員:今年的折舊怎么是1000*2/5=400???不是直線法攤銷嗎?應該是1000/10=100才對啊。
會計:我們采用的是雙倍余額遞減法,這個不是向您打過招呼了嗎?
稅管員:你小子鬼精的很,是想享受過兩年的優(yōu)惠吧,這么像轉移利潤到以后年度,跟著我混什么都讓你學會了。知道的太多了,隊伍不好帶??!
會計:今年不是還多交稅了嗎?您就當給我個優(yōu)惠券,以后再用唄,今年您還完成任務了不是?
稅管員:我這是寅吃卯糧,罪過罪過?。∮谑菚嫽厝プ鲑~: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400-100)*25%=75
貸:所得稅費用 75
知識點說明:固定資產(chǎn)后續(xù)計量中很容易因為折舊方法不一致導致暫時性差異,這也是為普遍的情況。實際上計算暫時性差異很簡單,無非就是分別計算會計和稅法的折舊,然后兩者的差額就是暫時性差異。很多人用計稅基礎的方法計算,也就是計算出會計賬面價值,然后計算稅法計稅基礎,兩者差額確定暫時性差異余額,需要注意的是計算出來的也是遞延所得稅余額,和上期比較就是當期發(fā)生額。實際上只要計算本期的會計和稅法各自的折舊就可以了知道當期發(fā)生額了,而且這個也符合了暫時性差異的本質,就是找出當期的差異然后直接確認遞延所得稅。
關于無形資產(chǎn)來說,持有期間同樣會存在暫時性差異的問題,比如說自行研發(fā)的無形資產(chǎn),因為前期已經(jīng)說明稅法上按照50%加計扣除會計上的攤銷,這個差異是否確認遞延所得稅呢?很明顯是不確認的,為什么?就是因為初始確認的時候暫時性差異都沒有確認遞延所得稅,后面實際攤銷的時候也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這個就是打根上就不是一家人,后肯定也不回進入一家門。確認遞延所得稅很奇怪,現(xiàn)在確認了以后肯定要轉回來,自行研發(fā)無形資產(chǎn)很明顯是轉不回來的,因為很明顯稅法上這個一廂情愿的舉動會計上并不“感冒”,人家壓根連賬務處理都沒有,哪里來的暫時性差異問題呢?
五、售后回購
售后回購是個很特殊的銷售行為,但是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事項很容易造成會計和稅法上的差異。售后回購一般情況下是為了籌錢,也就是具有融資性質,說白了就是說回購價格要高出銷售價格很多,也就是支付了融資費用了;不具有融資性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會計上說的回購價格是公允價值的情況,這個時候會計和稅法上都是要確認收入的。
【情景】會計剛簽訂了一個售后回購的合同:把自己的成本80萬的產(chǎn)品100萬先賣出去,然后約定半年以后150萬買回來。這個時候稅管員正好上門慰問納稅人。
稅管員:近忙什么呢?剛看見門口拉貨走人了,看來近生意不錯啊,近不要跟我裝可憐,裝窮、乃至裝瘋賣傻,所得稅預繳可少不了你的。
會計:您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我這是售后回購,現(xiàn)在100萬賣出去了,半年后我還要150萬買回來。
稅管員摸了下會計的腦袋:腦袋沒窟窿啊,怎么就腦子進水了?你是得跟我哭窮,錢都被你買水喝了。
會計:我要不是因為缺錢誰干這事?近經(jīng)濟不景氣,銀行都不借錢了,總不能出去劫道吧,所以先賣出去周轉幾個零花錢,到時候有錢了再買回來。
稅管員想了想,覺得不對:我看你還是跟我哭窮!半年給出去50萬利息。為什么不弄個沒有利息的呢?半年以后原價買回來,確認個收入,我也就收你25%的所得稅,你的利潤表還能好看一些?現(xiàn)在倒好,白白給別人50萬利息,這不是高利貸嗎?寧可交高利貸利息都不給哥們交點稅,有你的小子。我要去銀行問問,看你小子多給了多少利息,多出來的我可不承認啊。
會計頓時無語,晴天霹靂啊!轉念一想,稅法確實是這樣處理的,不過事已至此了,無法挽回了,還不如找個關聯(lián)方做個沒有融資性質的售后回購,交點稅還能撈點好!現(xiàn)在倒好,里外不是人了,售后回購害死人?。√炷亩惞軉T生了一肚子氣,去晚了一步,少了幾萬塊所得稅,郁悶啊。
【知識點說明】售后回購會計上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作為一項融資行為處理的,按照新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售后回購確實具有融資性質的,稅法上和會計上處理一致,也就是承認的了會計的做法,這也體現(xiàn)了稅法調整越來越按照新會計準則來進行了。不過這里是存在稅務風險的,會計上假如說是把一項正常的銷售和購進做成售后回購呢?只要售后回購的購買方代買銷售方所需要的原材料就可以了,售后回購合同實際上就是正常銷售和正常購進的兩個合同了,這種情況很明顯提供了逃稅的可能,稅務局這些官老爺們一般也不會下來查回購的貨物是不是當初銷售的貨物。
售后回購到這個時候已經(jīng)簡單了很多了,不具有融資性質的,也就是到時候按照公允價值買回來,這個購買方純粹是屬于吃飽了撐的,白白讓別人使用自己的資金,然后不要求一點回報,這樣大公無私的情況不得不讓人相信真實的銷售和購進,所以這種情況會計上和稅法上都是作為銷售和購進兩個過程來處理的,沒有暫時性差異的存在。
具有融資性質的售后回購,就是說很明顯回購價格高于銷售價格,高出的部分作為資金的利息核算了,對于這部分新稅法體現(xiàn)了人性化的措施,承認了真實的售后回購融資行為,也就是會計和稅法都不確認收入,回購價格高于銷售價格的部分作為利息費用核算,因此也沒有暫時性差異的問題了。不過就是留下了一個稅收漏洞問題。
售后回購問題在原來的所得稅法下是個比較復雜的銷售方式,因為舊稅法不承認售后回購的融資性質,作為銷售和購進兩個環(huán)節(jié)處理,也就是要確認收入、結轉成本的,所以會形成處理差異。新稅法的改變消除了這些差異,也讓售后回購處理比較簡單易懂
遞延所得稅問題是注會會計教材中涉及范圍廣的一根主線,幾乎每個章節(jié)中都會涉及到,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如果注意到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共性的東西出來,這里稍作總結和思考。徐經(jīng)長老師在講課中多次提到資產(chǎn)類型和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在學習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遞延所得稅計入的科目會有差別,為什么?原因就是和資產(chǎn)的類型有關系,持有意圖不一樣,暫時性差異核算科目也不一樣,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計入的科目也不相同,所以導致了遞延所得稅有時候計入到所得稅費用,有時候計入到資本公積,有時候影響了期初留存收益,各種情況后面會慢慢寫出來。
通過總結和思考會發(fā)現(xiàn)遞延所得稅問題的本質:稅法上認可的是歷史成本,而且稅法對于后續(xù)的價值變化也是有自己的方法,會計和稅法就像是兩家人一樣,鍋碗瓢盆的哪有不吵架的,吵歸吵,該怎么辦還要怎么辦,鬧的厲害了怎么辦?各做各的,你會計上自己出個報表,稅法也要求你弄個計稅基礎編制的報表,納稅申報的時候還要統(tǒng)統(tǒng)按照稅法的規(guī)定給調整了,會計只能感慨一句:不服不行!開始的時候多考慮考慮有好處,雖然所得稅在后面章節(jié)中介紹了,但是前面很多內容都涉及到了,學習的時候不妨去找找,考驗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下面?zhèn)€人慢慢給大家一些總結,希望能給您帶去一些思考。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
1、初始確認: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首先讓我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方法:公允價值計量,不過也開始就樹立了矛盾:稅法上不承認你公允價值,所以戰(zhàn)斗從頭就已經(jīng)開始了。先來說說金融資產(chǎn)的追溯調整,因為什么?金融資產(chǎn)之前在短期投資中核算,現(xiàn)在忽然變了,對之前的短期投資要追溯調整,基本處理是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的部分要調整期初留存收益。
情景:一會計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等到了新準則的實行,之前的短期投資賬面上100萬,短期投資跌價準備20萬,近剛趕上牛市,公允價值飆升到150,這要是記錄了賬面上多好看呢?稅管員這個時候就來了:
稅管員:牛市了,手里的股票值錢了吧?少不了我的所得稅啊。
會計說:公允價值是回升了,可是兜里沒錢,股票沒賣腰包里沒錢啊,怎么交稅呢?
稅管員一想也不能太過分,確實沒有進腰包,做人還是要厚道一些:記住欠我的錢(150-100)*25%=12.5
會計:我之前還計算減值了呢?20的減值怎么不計算呢?
稅管員:減值是你自己偷偷摸摸記的,還是會計估計,根本就是你自己一廂情愿,經(jīng)過我的同意了嗎?這事我不知道,我就知道你當初買的時候是100.
會計無語了,眼前這個稅管員比較厲害,會計估計確實沒啥好說的。
稅管員給會計下了個罰單:記住,以后欠我的錢,什么時候賣了趕緊來交給我!
借:未分配利潤 11.25
盈余公積 1.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150-100)*25%=12.5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成本 150
短期投資跌價準備 20
貸:短期投資 100
未分配利潤 63
盈余公積 7
知識點提示:對于這種追溯調整的情況,需要按照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的差額部分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同時需要按照公允價值,也就是新的入賬價值和稅法認定的賬面價值的差額確認遞延所得稅。原因在于會計上重新確認了一個賬面價值,但是稅法上不認可,因此所得稅的計算和所得稅費用的計算就存在差異了。這里所謂的不認可也是暫時的不認可,你現(xiàn)在沒錢可以不認可你,以后出售了有錢了傻子才不認可,所以此一時彼一時,到時候有錢了還是要乖乖交稅的,這也就是遞延所得稅的暫時性差異的本質,本質在于“暫時”,而不在于差異,所謂殊途同歸就是這個道理。另外就是稅法上在出售前認可計稅基礎,也就是歷史成本問題,出售以后就認可你的鈔票了呵呵。
2、持有期間:持有期間內公允價值一般會發(fā)生變動,變動了怎么辦?會計上可以做賬務處理,公允價值上升也好下降也好,不亦樂乎,好不忙碌。不過稅管員不懂你這些,人家是穩(wěn)坐釣魚臺,撕掉一切公允價值的偽裝,歷史成本就是沒變,所以即便是會計到稅管員面前哭訴也沒有用的。
情景:第二個月股市大跌,會計賬上的150萬的股票虧了一多半剩50萬了,會計上做了分錄找稅管員哭訴: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100
會計:你看看我的賬上,都會沒錢了,能不能少交點稅?
稅管員:不要著急嘛,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投資是*決定大腦,年輕人要坐的住。你要是一天不賣了怎么會有損失呢?
會計:那這次怎么辦?
稅管員:股市本來就上上下下的很正常,這次你還不是估計的?前幾天公允價值大漲的時候怎么沒見你來告訴我多交點稅呢?一視同仁,萬一砸手里了,我讓你少交一點不就完了嗎?回去記賬去吧,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這就是你以后少交稅的憑證了。于是會計做賬: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50-50)*25%=25
貸:所得稅費用 25
不過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上面這個分錄還是有問題的。為什么?就是因為一項資產(chǎn)或者負債只能確認一項遞延所得稅,也就是說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不能同時確認,所以因為資產(chǎn)在初始確認的時候有遞延所得稅負債,所以應該先轉回,差額再繼續(xù)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2.5
遞延所得稅負債 12.5
貸:所得稅費用 (150-50)*25%=25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都是會計上瞎折騰,只要你沒有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稅法上就認定你的價值就是原來的100,什么今天虧了明天漲了,稅法上管都不管,因此形成的差異肯定是要確認遞延所得稅的。
3、終處置:終處置的時候就是媳婦見公婆的時候了,秋后算賬的時候到了,所以會計上中間公允價值變動折騰來折騰去還是應該按照余額結轉到“投資收益”中,這個時候因為資產(chǎn)已經(jīng)是換成鈔票了,稅務局可以不承認公允價值,但是不能不承認鈔票,所以遞延所得稅什么的就都該轉回來了,有錢了該交稅就交稅,沒有什么好說的了。
借:所得稅費用 1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2.5
借:投資收益 5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50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資產(chǎn)負債表日已經(jīng)結轉到本年利潤了,為什么還要重新確認投資收益呢?對于這個分錄,大家可以看看,兩個損益科目一借一貸,對本期損益沒有影響,那么這個其實就是象征意義更大了,一個就是說秋后算賬,之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該有個名分了,統(tǒng)一作為投資收益核算,為什么?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公允價值變動的伎倆,這部分也都是作為投資收益核算的,所以有了公允價值變動并不影響投資收益的本質,所以之后要追溯確認為投資收益。另外一方面就是稅法上這個時候也要算賬了,所以會計和稅法等于是殊途同歸了。
本期總結:遞延所得稅問題作為一條主線不僅串聯(lián)了全書中很多知識點,同樣對一項資產(chǎn)的整個核算流程進行了串聯(lián),按照這樣的線索去學習有一種挖寶的興奮和成就感,很多人找不到學習的方法,或者第二遍的時候學厭煩了,其實就是缺少思考的結果。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
1、初始確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比較特殊,又是公允價值又是攤余成本,狠毒考生就暈菜了,為什么?關鍵在這個名字上?!翱晒┏鍪邸笔强梢猿鍪垡部梢圆怀鍪郏赃@個金融資產(chǎn)企業(yè)持有意圖就是:企業(yè)自己也不知道!假如說不打算出售不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資了嗎?攤余成本計量沒有問題;假如說可以出售呢?那么就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一樣了,適用公允價值計量。正是因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這種“腳踏兩條船”。決定了計量室上也采用了兩種計量方法,所以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按照公允價值入賬,初始交易費用計入入賬價值。
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來說,同時存在兩種計量方法的是債券的情況,如果是股票那么肯定就是公允價值了。初始計量沒有什么難點,需要注意的是假如說購買股票的時候沒有宣告發(fā)放股利,也就是說股利是含在公允價值中的,所以計入到入賬價值;另外假如說購進以后宣告發(fā)放了,應該沖減投資成本,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實沒有什么難點,因為是股票,買進來宣告發(fā)放了,就把購買時候不確定的股利身份給打回原形了,既然這樣肯定就不能在成本中呆著了。
徐經(jīng)長老師很強調這個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實際上金融資產(chǎn)中各個資產(chǎn)的名字其實就說明了企業(yè)的持有意圖。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所謂交易性就是說為了交易,隨時因為交易就出售了,所以公允價值計量及時,直接影響當期損益;持有至到期投資:很明顯到期時間那么長,要考慮時間價值,所以應該考慮實際利率問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可供出售顧名思義是可以出售,那么天生就是矛盾的,所以計量方法也有兩種,出了名的兩面派。其實如果掌握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你就掌握了所有的計量方法。進一步正式因為持有意圖不同決定了會計處理的差異,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對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利潤表還好看一些有時候,好像價值升高了納稅有點天經(jīng)地義,所以才有了上一場的吵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直接進入的是所有者權益,原因在于什么?在于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因為持有期限長的很容易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這也是徐經(jīng)長老師強調的會計中很多處理都是為了防止上市公司粉飾業(yè)績設置的處理方法。
2、持有期間:持有期間和遞延所得稅有關系的就是公允價值變動的處理,這個變動是要計入到所有者權益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考生覺得公允價值變動的計算沒有什么頭緒,因為有了攤余成本來搗亂,所以不知道該怎么計算,實際上雖然是兩種計量方法,但是平常是相安無事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攤余成本和公允價值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來。所以計算公允價值價值變動的時候,壓根就不考慮攤余成本,因為攤余成本實在太高深了,公允價值“百度”一地啊就知道了,所以一般就考慮上期的公允價值,直接就計算了;攤余成本就復雜多了,公允價值瞧不起它,它也還瞧不起公允價值,因為相比于比較高深的實際利率攤銷的計算,公允價值的“百度”方法技術含量之低實在是無法忍受。從這角度說,公允價值計量相當于是90后,怎么隨意和方便怎么來,攤余成本計量就像是70后,怎么嚴肅學術怎么來,相隔了幾十年,兩種方法從來是水火不容的。
情景:會計買入可供出售股票第二個月股市又大跌,會計賬上的150萬的股票虧了一多半剩50萬了,會計上做了分錄找稅管員哭訴: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100
會計:你看看我的賬上,所有者權益都快沖完了,可憐可憐我們吧!
稅管員: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上次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虧了100,利潤表那么不好看我都沒有讓你扣?你琢磨一下這次我會讓你扣嗎?
稅管員拿出利潤表:看看,利潤一點影響都沒有,還來跟我哭窮,該改什么干什么去。
會計:那虧了怎么辦?
稅管員:真是坐不住,股市有風險告訴過你,我就認錢,你什么時候割肉了再來找我吧!*決定大腦!下次公允價值漲了我也不會去煩你,行了吧。記住啊,所有者權益沖減了,也就是做做白日夢,現(xiàn)在虧了,先記著,以后讓你少交點。于是會計做賬: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50-50)*25%=25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5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都是會計上瞎折騰,只要你沒有出售金融資產(chǎn),稅法上就認定你的價值就是原來的100,股市風云變幻的,成天跟著你擔驚受怕可不是稅務局的風格,所以稅務局是“掐頭去尾”,剩下的中間就是不要;稅務局看人是比較準的,看你買進來多少,出去收入多少,差額就乖乖交稅吧,至于中間的大起大落那是會計們關注的,稅務上沒有那閑工夫跟你會計一起關注股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公允價值變動影響的是資本公積,那么相應的遞延所得稅也是影響資本公積,這就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大家對這一點要考慮清楚。
由此生發(fā)一下,很多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的題目中告訴你,被投資單位因為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了比如100,那么你按照多少來確定屬于你的資本公積變動份額?你要知道的是被投資單位也需要核算遞延所得稅,所以這樣先計入100資本公積變動,再計入100*25%的遞延所得稅影響,終資本公積變化了多殺?答案是75,所以投資方就是按照75來計算自己的投資份額的。
還有一個是減值的問題,減值大家知道肯定是要確認遞延所得稅的,應該確認多少?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還是負債呢?
情景:假如說之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上升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負債,后面公允價值下降了應該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嗎?會計到稅務局商討這個減值的問題:
會計:近股市成熊市了,股票是一直下跌,以后您讓我少交點稅,這個就是我的抵扣卷了啊,抵扣卷嘛肯定就是自己的一筆錢或者是資產(chǎn)了,所以叫做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稅哥您看怎么樣?
稅管員:你傻??!你忘記了,你在我這里還有個借條?上個月公允價值上升了,你以后可以是要多交我稅的,欠我的錢這么快就忘記了?抵扣卷還不能給你,先把我這個債還了再說,多出來的再給你抵扣卷。
于是會計乖乖的縣沖減了遞延所得稅負債,然后超過的部分確認了抵扣卷: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知識點提示:一項資產(chǎn)或者負債只能是確定一項遞延所得稅,也就是上一講說到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者遞延所得稅負債只能是確認一個,不能兩個同時確認,所以肯定是你要確認另外一個的時候,先要把另外一個給沖減了,然后超過部分才需要正常確認,這個就是有始有終的意思了。
3、終處置:終處置的時候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的處理差不多,同樣遞延所得稅要處理掉,不過就是和原始計入的一樣,轉出也是影響的是資本公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借:投資收益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之前是計入到資本公積了,本質上金融資產(chǎn)還是投資,所以肯定是要計算投資收益的,因此公允價值變動的部分肯定是終要確認為投資收益的,因此終處置的時候要把資本公積的身份變?yōu)橥顿Y收益。這個處理實際上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一個道理,所以對于可供出售來說,掌握了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結轉,就應該知道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結轉,兩個要懂得相互類比;不同的地方在于,企業(yè)持有意圖不同,或者為了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的變動計入到了資本公積中了,而沒有影響當期損益,記住這個差異就可以了。
本期總結:遞延所得稅問題作為一條主線不僅串聯(lián)了全書中很多知識點,同樣對一項資產(chǎn)的整個核算流程進行了串聯(lián),按照這樣的線索去學習有一種挖寶的興奮和成就感,很多人找不到學習的方法,或者第二遍的時候學厭煩了,其實就是缺少思考的結果。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
1、初始確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比較特殊,又是公允價值又是攤余成本,狠毒考生就暈菜了,為什么?關鍵在這個名字上?!翱晒┏鍪邸笔强梢猿鍪垡部梢圆怀鍪?,所以這個金融資產(chǎn)企業(yè)持有意圖就是:企業(yè)自己也不知道!假如說不打算出售不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資了嗎?攤余成本計量沒有問題;假如說可以出售呢?那么就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一樣了,適用公允價值計量。正是因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這種“腳踏兩條船”。決定了計量室上也采用了兩種計量方法,所以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按照公允價值入賬,初始交易費用計入入賬價值。
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來說,同時存在兩種計量方法的是債券的情況,如果是股票那么肯定就是公允價值了。初始計量沒有什么難點,需要注意的是假如說購買股票的時候沒有宣告發(fā)放股利,也就是說股利是含在公允價值中的,所以計入到入賬價值;另外假如說購進以后宣告發(fā)放了,應該沖減投資成本,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實沒有什么難點,因為是股票,買進來宣告發(fā)放了,就把購買時候不確定的股利身份給打回原形了,既然這樣肯定就不能在成本中呆著了。
徐經(jīng)長老師很強調這個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實際上金融資產(chǎn)中各個資產(chǎn)的名字其實就說明了企業(yè)的持有意圖。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所謂交易性就是說為了交易,隨時因為交易就出售了,所以公允價值計量及時,直接影響當期損益;持有至到期投資:很明顯到期時間那么長,要考慮時間價值,所以應該考慮實際利率問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可供出售顧名思義是可以出售,那么天生就是矛盾的,所以計量方法也有兩種,出了名的兩面派。其實如果掌握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你就掌握了所有的計量方法。進一步正式因為持有意圖不同決定了會計處理的差異,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對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利潤表還好看一些有時候,好像價值升高了納稅有點天經(jīng)地義,所以才有了上一場的吵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直接進入的是所有者權益,原因在于什么?在于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因為持有期限長的很容易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這也是徐經(jīng)長老師強調的會計中很多處理都是為了防止上市公司粉飾業(yè)績設置的處理方法。
2、持有期間:持有期間和遞延所得稅有關系的就是公允價值變動的處理,這個變動是要計入到所有者權益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考生覺得公允價值變動的計算沒有什么頭緒,因為有了攤余成本來搗亂,所以不知道該怎么計算,實際上雖然是兩種計量方法,但是平常是相安無事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攤余成本和公允價值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來。所以計算公允價值價值變動的時候,壓根就不考慮攤余成本,因為攤余成本實在太高深了,公允價值“百度”一地啊就知道了,所以一般就考慮上期的公允價值,直接就計算了;攤余成本就復雜多了,公允價值瞧不起它,它也還瞧不起公允價值,因為相比于比較高深的實際利率攤銷的計算,公允價值的“百度”方法技術含量之低實在是無法忍受。從這角度說,公允價值計量相當于是90后,怎么隨意和方便怎么來,攤余成本計量就像是70后,怎么嚴肅學術怎么來,相隔了幾十年,兩種方法從來是水火不容的。
情景:會計買入可供出售股票第二個月股市又大跌,會計賬上的150萬的股票虧了一多半剩50萬了,會計上做了分錄找稅管員哭訴: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100
會計:你看看我的賬上,所有者權益都快沖完了,可憐可憐我們吧!
稅管員: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上次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虧了100,利潤表那么不好看我都沒有讓你扣?你琢磨一下這次我會讓你扣嗎?
稅管員拿出利潤表:看看,利潤一點影響都沒有,還來跟我哭窮,該改什么干什么去。
會計:那虧了怎么辦?
稅管員:真是坐不住,股市有風險告訴過你,我就認錢,你什么時候割肉了再來找我吧!*決定大腦!下次公允價值漲了我也不會去煩你,行了吧。記住啊,所有者權益沖減了,也就是做做白日夢,現(xiàn)在虧了,先記著,以后讓你少交點。于是會計做賬: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50-50)*25%=25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5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都是會計上瞎折騰,只要你沒有出售金融資產(chǎn),稅法上就認定你的價值就是原來的100,股市風云變幻的,成天跟著你擔驚受怕可不是稅務局的風格,所以稅務局是“掐頭去尾”,剩下的中間就是不要;稅務局看人是比較準的,看你買進來多少,出去收入多少,差額就乖乖交稅吧,至于中間的大起大落那是會計們關注的,稅務上沒有那閑工夫跟你會計一起關注股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公允價值變動影響的是資本公積,那么相應的遞延所得稅也是影響資本公積,這就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大家對這一點要考慮清楚。
由此生發(fā)一下,很多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的題目中告訴你,被投資單位因為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了比如100,那么你按照多少來確定屬于你的資本公積變動份額?你要知道的是被投資單位也需要核算遞延所得稅,所以這樣先計入100資本公積變動,再計入100*25%的遞延所得稅影響,終資本公積變化了多殺?答案是75,所以投資方就是按照75來計算自己的投資份額的。
還有一個是減值的問題,減值大家知道肯定是要確認遞延所得稅的,應該確認多少?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還是負債呢?
情景:假如說之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上升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負債,后面公允價值下降了應該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嗎?會計到稅務局商討這個減值的問題:
會計:近股市成熊市了,股票是一直下跌,以后您讓我少交點稅,這個就是我的抵扣卷了啊,抵扣卷嘛肯定就是自己的一筆錢或者是資產(chǎn)了,所以叫做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稅哥您看怎么樣?
稅管員:你傻?。∧阃浟?,你在我這里還有個借條?上個月公允價值上升了,你以后可以是要多交我稅的,欠我的錢這么快就忘記了?抵扣卷還不能給你,先把我這個債還了再說,多出來的再給你抵扣卷。
于是會計乖乖的縣沖減了遞延所得稅負債,然后超過的部分確認了抵扣卷: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知識點提示:一項資產(chǎn)或者負債只能是確定一項遞延所得稅,也就是上一講說到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或者遞延所得稅負債只能是確認一個,不能兩個同時確認,所以肯定是你要確認另外一個的時候,先要把另外一個給沖減了,然后超過部分才需要正常確認,這個就是有始有終的意思了。
3、終處置:終處置的時候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的處理差不多,同樣遞延所得稅要處理掉,不過就是和原始計入的一樣,轉出也是影響的是資本公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借:投資收益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知識點提示:公允價值變動之前是計入到資本公積了,本質上金融資產(chǎn)還是投資,所以肯定是要計算投資收益的,因此公允價值變動的部分肯定是終要確認為投資收益的,因此終處置的時候要把資本公積的身份變?yōu)橥顿Y收益。這個處理實際上和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一個道理,所以對于可供出售來說,掌握了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結轉,就應該知道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結轉,兩個要懂得相互類比;不同的地方在于,企業(yè)持有意圖不同,或者為了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的變動計入到了資本公積中了,而沒有影響當期損益,記住這個差異就可以了。
本期總結:遞延所得稅問題作為一條主線不僅串聯(lián)了全書中很多知識點,同樣對一項資產(chǎn)的整個核算流程進行了串聯(lián),按照這樣的線索去學習有一種挖寶的興奮和成就感,很多人找不到學習的方法,或者第二遍的時候學厭煩了,其實就是缺少思考的結果。
三、投資性房地產(chǎn)
1、初始確認:投資性房地產(chǎn)很多人覺得是新的內容,其實不是,之前大家都很熟悉經(jīng)營租賃當?shù)禺a(chǎn)的核算,實際上投資性房地產(chǎn)為建筑物的就是經(jīng)營租出房地產(chǎn)的情況,如果這樣想想,很多會計處理或者是科目那就是小菜一碟。不過初始認識投資性房地產(chǎn)需要注意持有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這里體現(xiàn)的又是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又回到了徐經(jīng)長老師說的:資產(chǎn)類型和企業(yè)持有意圖的問題,可以說企業(yè)持有意圖真的解釋了很多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很多人不理解會計處理原理,本質上沒有從這個“持有意圖”的角度去思考。
怎么去了解企業(yè)的持有意圖呢?有的人覺得那是企業(yè)的事情,我們怎么會知道?實際上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投資性房地產(chǎn),顧名思義就是房地產(chǎn)是為了投資為目的持有的,區(qū)別于自用!投資為目的那么在乎的是投資收益,所以在歷史成本計量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個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為什么不全部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呢?因為房地產(chǎn)有的時候公允價值是不太容易得到的,有的地方房地產(chǎn)可能就無人問津,讓誰來給你公允呢?所以原來的歷史成本法還會繼續(xù)用。這兩種計量方法同樣是彼此沒有什么關系,兩者也是素未謀面,一個是源遠流長的頑固派,就是認為企業(yè)就應該按照歷史成本計算,什么現(xiàn)在資產(chǎn)的公允價值,一概瞧不上,三天兩頭變化的,女人的心一樣,什么時候有個譜呢?公允價值計量法則是現(xiàn)代改革派,充分體現(xiàn)市場變化,就是市場上公允價值變化了,代表你的資產(chǎn)價值也會變化,還守著那“仨瓜倆棗兒”的老古董有什么用?兩鐘方法仍然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才會有了成本模式轉換為公允價值模式要追溯調整的問題,但是公允價值不能再轉回成本模式了,原因就像是人的消費習慣一樣,穿慣了新衣服,肯定不會再回去穿打補丁的衣服,人之常情。
情景:會計今天比較高興,因為之前賬面凈額1000萬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終于可以公允價值計量了,經(jīng)過了一場金融危機,房地產(chǎn)市場轉暖了,公允價值1500萬,什么之前計提的減值200萬都不需要了,要追溯調整了,不僅跳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賬戶,還要考慮遞延所得稅。
借:投資性房地產(chǎn)-成本 1500
投資性房地產(chǎn)減值準備 200
貸:投資性房地產(chǎn) 1000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200*25%=50
遞延所得稅負債 (1500-1000)*25%=125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472.5
盈余公積 52.5
分析:原來會計賬面凈額1000萬,核算方法變更以后變?yōu)?500萬,憑空多出的500萬就是公允價值計量引起的價值變動,這部分變動稅法上不予以承認,所以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如果考慮賬面價值800萬,那么應納稅暫時性差異700萬,轉回之前的減值形成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0萬以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500萬。
會計正洋洋得意利潤表飄紅呢,稅管員這個時候來了,看到會計嬉皮笑臉的,估計今天的事情有戲。
稅管員:你看經(jīng)濟危機過去了,你賬上跟你的臉色一樣:紅撲撲的,是不是多交點稅啊?今年的納稅任務比較重哦,幫老弟一把吧。
經(jīng)過了幾輪和稅管員的接觸,會計也變聰明了:大哥,不是我不幫你,你看前兩次咱都說好了,公允價值變了,可是我兜里還是沒錢啊,賬上好看管什么用啊。剛給你確認了125萬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怎么說也是老弟我欠你的錢啊,以后一起給你。
稅管員:別給我畫餅充饑了,你什么時候賣了才給我交稅,等你這場“及時雨”到了我早就餓死了!順便問一句:什么時候賣??!
會計:猴年馬月吧!近經(jīng)濟這么回暖,*決定大腦也是你交給我的,我還不得辛苦的持有一段時間看看情況?等等吧!
稅管員比較郁悶,看來次來一趟沒有什么收獲:這樣吧,先預繳一點吧,幫助老哥我完成任務吧,就算老哥求你了!
會計一想也不能太讓老哥沒有面子,預繳就預繳一點吧:
借:應交稅費——應交企業(yè)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2、持有期間: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仍然是引起遞延所得稅的主要因素,這一點可以參照一下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因為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公允價值變動也是計入到了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中了!不過投資性房地產(chǎn)畢竟是固定資產(chǎn),多少還是有差別的。原因就在于稅法上不承認公允價值,當然也不可能承認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了,所以會計上一廂情愿的把成本法轉換為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稅法上根本不認可,依然是計算折舊和攤銷,所以暫時性差異就有兩部分了,一個是因為公允價值變動引起的暫時性差異,這個每個人都很熟悉了;另外一個就是稅法上會繼續(xù)計提折舊而會計上不計提產(chǎn)生的差異,
情景:會計上剛把1500萬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搞定了,以后不用計算攤銷和折舊了,工作量減少了很多,假如按照原來的方法還要按照十年繼續(xù)攤銷,公允價值計量后就天天在“百度”上搜索公允價值就行了,愛看不看那種,清閑自在,這個月公允價值變成1600了,樂滋滋的記錄了一筆賬:
借:所得稅費用 (1600-1500)*25%=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5
正好稅管員來了,會計迎上去:大哥,你看看,我又給你畫了個餅,將來我可又欠你錢25萬了哦,以后你要請我吃飯。
稅管員看了看賬本,冷笑了一下:當我是傻子?你不止欠我這么多!工作清閑了吧,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吧!我告訴過你公允價值這個東西部靠譜,還是老老實實給我計算折舊為好,沒有計算吧。你看今年本來還應該計算折舊=1000/10=100,但是你沒有算,讓你扣除的東西這么沒有積極性,所以你以后還欠我100*25%=25萬,總共是50萬,想蒙我?小樣兒!
會計看了看眼前的稅管員,誰說稅管員不懂會計?簡直比會計還會計呢:不愧是大哥啊,又學到了一招!于是會計補記一筆:
借:所得稅費用 100*25%=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5
說明:投資性房地產(chǎn)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下,不再計提折舊和攤銷,但是稅法上仍然是按照一貫的方法計算攤銷的,這部分差異構成了持有期間很典型的一個暫時性差異,很多學員容易忽略這部分暫時性差異。另外如果是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計提減值又是暫時性差異形成的一部分原因,不過這部分已經(jīng)不再是難點了。
3、資產(chǎn)轉換:資產(chǎn)轉換是投資性房地產(chǎn)核算里面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很多人搞不清楚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究竟是計入到資本公積還是當期損益。實際上這個地方也并不難,為什么?還是聯(lián)想一下徐經(jīng)長老師的考慮資產(chǎn)的類型的做法就明白。所謂資產(chǎn)的類型和企業(yè)的持有意圖是分不開的,會計處理方法也就是順應了資產(chǎn)的不同類型。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公允價值后續(xù)計量中變動計入損益,所以公允價值模式向成本模式轉變同樣計入到當期損益;成本模式計量情況下管的是什么?就只是關注我之前的歷史成本,什么公允價值壓根就不考慮,那么資產(chǎn)轉換的時候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差額是什么?也許大家還記得資產(chǎn)評估增值的問題,就是說這個資產(chǎn)昨天還不值錢,今天忽然值錢了,這個算誰的?當然是投資者的,和誰也沒有關系。但是不是投資者投入的?當然不是,那只能是投資者共有的,所以計入到資本公積。還記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進入資本公積的處理吧,原因就是這么部分變動既不是利潤、也不是股本,那是什么?只能是資本公積了。
所以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規(guī)律:成本模式下的自用、存貨房地產(chǎn)轉換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影響的是資本公積,因為雖然轉換了這個評估價值變動還是在成本模式管轄的天空下發(fā)生的;如果是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chǎn)轉換為自用房地產(chǎn),那么公允價值變動部分計入哪里?因為屬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時候產(chǎn)生的,所以肯定是計入到當期損益了呵呵。知識本來是不難的,難的就是自己不去思考,老師說的每句話其實都是有很深遠的寓意和啟示意義的,只是大家還沒有意識到。徐經(jīng)長老師在金融資產(chǎn)章節(jié)中講解道了很多的原則和處理準則,在以后的章節(jié)中都能用得上,希望大家多從老師的話語話語中思考思考,這樣注會學習才能由厚到薄。
四、固定資產(chǎn)與無形資產(chǎn)
固定資產(chǎn)和無形資產(chǎn)之所以擱在一起學習,是因為這兩個資產(chǎn)實在是太像了!固定資產(chǎn)看得見摸得著,無形資產(chǎn)就是這一點不好,很多東西都是差不多的,學習的時候完全可以把兩個資產(chǎn)放在一起,知道了固定資產(chǎn)也就知道了無形資產(chǎn)。遞延所得稅也是,除了長的不一樣,兩個資產(chǎn)簡直就是雙胞胎呵呵,當然還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需要注意,比如說無形資產(chǎn)后續(xù)支出不能資本化,攤銷起止時間等等,需要大家多注意一下。
1、初始確認:關于初始計量方面,固定資產(chǎn)沒有什么值得說道的,無形資產(chǎn)這里是個重點,主要是自行開發(fā)無形資產(chǎn)的情況。原因就是說自行研發(fā)無形資產(chǎn)稅法上和會計上確認的價值不一致,形成的是暫時性差異,但是這個差異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情景:會計終于研發(fā)成功一項無形資產(chǎn),會計資本化金額100萬,一看稅法上認定的加計扣除50萬,一看這不是暫時性差異嗎?趕緊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50*25%=12.5
貸:所得稅費用 12.5
會計趕緊去給稅管員表示感謝:大哥啊,謝謝您給我們的這個優(yōu)惠政策啊,又給了我12.5萬的優(yōu)惠券,以后少交這么多的稅,請大餐是肯定的。
稅管員:誰給你的優(yōu)惠券?這個是咱稅務局給的大禮包,分期送給你,你就到時候確認損益就完了,這么早影響哪門子所得稅費用???你說你一沒有收到錢,二沒有減了稅,確認什么遞延所得稅呢?
會計:這么說我還是一廂情愿了?
稅管員:低調一點,咱這是交情,低調低調一些。年輕人要淡定!
會計恍然大悟:原來之前的暫時性差異都是兩家都認可的,至少都知道的,不過是明天的錢今天花了,或者是今天的錢存到明天花。這個優(yōu)惠就是天上掉餡餅,好像不應該確認所得稅哈。
知識點說明:無形資產(chǎn)初始確認的時候,稅法上允許以后會計上按照50%加計扣除來計算無形資產(chǎn)攤銷,所以計稅基礎就是會計賬面價值的150%,多出的這個50%部分不確認遞延所得稅。為什么?因為這個暫時性差異在確認的時候不影響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也就是說這個東西不在會計的監(jiān)控范圍內。暫時性差異的關鍵字一個是“差異”,另外一個是“暫時性”,差異不需要解釋了,誰都能看出來;關鍵是“暫時性”問題理解不一樣,所謂暫時性就是說會計和稅法處理終會歸于一致,就是時間上存在差異。但是初始確認的這個50%部分內容會計上壓根就不做處理,嚴格來說根本不符合“暫時性”差異的本質特征,僅僅是由于計稅基礎的概念定義不清導致了暫時性差異范圍擴大,需要特別針對無形資產(chǎn)這種情況進行規(guī)定。對于考生來說,記住這個規(guī)定就好了,初始確認的差異不影響遞延所得稅。
2、持有期間:固定資產(chǎn)和無形資產(chǎn)持有期間的遞延所得稅問題除了減值這種情況以外,比較典型的就是因為會計和稅法折舊、攤銷方法不一致導致的暫時性差異。固定資產(chǎn)很容易出現(xiàn)折舊方法不一致的情況,相比之下無形資產(chǎn)比較少一些。
情景:會計對上年底購入的固定資產(chǎn)進行了折舊,購入的時候入賬價值1000萬,會計上按照五年雙倍余額遞減法攤銷,稅法上按照十年直線法攤銷。會計上做好帳去報稅:
稅管員:今年的折舊怎么是1000*2/5=400???不是直線法攤銷嗎?應該是1000/10=100才對啊。
會計:我們采用的是雙倍余額遞減法,這個不是向您打過招呼了嗎?
稅管員:你小子鬼精的很,是想享受過兩年的優(yōu)惠吧,這么像轉移利潤到以后年度,跟著我混什么都讓你學會了。知道的太多了,隊伍不好帶??!
會計:今年不是還多交稅了嗎?您就當給我個優(yōu)惠券,以后再用唄,今年您還完成任務了不是?
稅管員:我這是寅吃卯糧,罪過罪過?。∮谑菚嫽厝プ鲑~: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400-100)*25%=75
貸:所得稅費用 75
知識點說明:固定資產(chǎn)后續(xù)計量中很容易因為折舊方法不一致導致暫時性差異,這也是為普遍的情況。實際上計算暫時性差異很簡單,無非就是分別計算會計和稅法的折舊,然后兩者的差額就是暫時性差異。很多人用計稅基礎的方法計算,也就是計算出會計賬面價值,然后計算稅法計稅基礎,兩者差額確定暫時性差異余額,需要注意的是計算出來的也是遞延所得稅余額,和上期比較就是當期發(fā)生額。實際上只要計算本期的會計和稅法各自的折舊就可以了知道當期發(fā)生額了,而且這個也符合了暫時性差異的本質,就是找出當期的差異然后直接確認遞延所得稅。
關于無形資產(chǎn)來說,持有期間同樣會存在暫時性差異的問題,比如說自行研發(fā)的無形資產(chǎn),因為前期已經(jīng)說明稅法上按照50%加計扣除會計上的攤銷,這個差異是否確認遞延所得稅呢?很明顯是不確認的,為什么?就是因為初始確認的時候暫時性差異都沒有確認遞延所得稅,后面實際攤銷的時候也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這個就是打根上就不是一家人,后肯定也不回進入一家門。確認遞延所得稅很奇怪,現(xiàn)在確認了以后肯定要轉回來,自行研發(fā)無形資產(chǎn)很明顯是轉不回來的,因為很明顯稅法上這個一廂情愿的舉動會計上并不“感冒”,人家壓根連賬務處理都沒有,哪里來的暫時性差異問題呢?
五、售后回購
售后回購是個很特殊的銷售行為,但是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事項很容易造成會計和稅法上的差異。售后回購一般情況下是為了籌錢,也就是具有融資性質,說白了就是說回購價格要高出銷售價格很多,也就是支付了融資費用了;不具有融資性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會計上說的回購價格是公允價值的情況,這個時候會計和稅法上都是要確認收入的。
【情景】會計剛簽訂了一個售后回購的合同:把自己的成本80萬的產(chǎn)品100萬先賣出去,然后約定半年以后150萬買回來。這個時候稅管員正好上門慰問納稅人。
稅管員:近忙什么呢?剛看見門口拉貨走人了,看來近生意不錯啊,近不要跟我裝可憐,裝窮、乃至裝瘋賣傻,所得稅預繳可少不了你的。
會計:您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我這是售后回購,現(xiàn)在100萬賣出去了,半年后我還要150萬買回來。
稅管員摸了下會計的腦袋:腦袋沒窟窿啊,怎么就腦子進水了?你是得跟我哭窮,錢都被你買水喝了。
會計:我要不是因為缺錢誰干這事?近經(jīng)濟不景氣,銀行都不借錢了,總不能出去劫道吧,所以先賣出去周轉幾個零花錢,到時候有錢了再買回來。
稅管員想了想,覺得不對:我看你還是跟我哭窮!半年給出去50萬利息。為什么不弄個沒有利息的呢?半年以后原價買回來,確認個收入,我也就收你25%的所得稅,你的利潤表還能好看一些?現(xiàn)在倒好,白白給別人50萬利息,這不是高利貸嗎?寧可交高利貸利息都不給哥們交點稅,有你的小子。我要去銀行問問,看你小子多給了多少利息,多出來的我可不承認啊。
會計頓時無語,晴天霹靂啊!轉念一想,稅法確實是這樣處理的,不過事已至此了,無法挽回了,還不如找個關聯(lián)方做個沒有融資性質的售后回購,交點稅還能撈點好!現(xiàn)在倒好,里外不是人了,售后回購害死人?。√炷亩惞軉T生了一肚子氣,去晚了一步,少了幾萬塊所得稅,郁悶啊。
【知識點說明】售后回購會計上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作為一項融資行為處理的,按照新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售后回購確實具有融資性質的,稅法上和會計上處理一致,也就是承認的了會計的做法,這也體現(xiàn)了稅法調整越來越按照新會計準則來進行了。不過這里是存在稅務風險的,會計上假如說是把一項正常的銷售和購進做成售后回購呢?只要售后回購的購買方代買銷售方所需要的原材料就可以了,售后回購合同實際上就是正常銷售和正常購進的兩個合同了,這種情況很明顯提供了逃稅的可能,稅務局這些官老爺們一般也不會下來查回購的貨物是不是當初銷售的貨物。
售后回購到這個時候已經(jīng)簡單了很多了,不具有融資性質的,也就是到時候按照公允價值買回來,這個購買方純粹是屬于吃飽了撐的,白白讓別人使用自己的資金,然后不要求一點回報,這樣大公無私的情況不得不讓人相信真實的銷售和購進,所以這種情況會計上和稅法上都是作為銷售和購進兩個過程來處理的,沒有暫時性差異的存在。
具有融資性質的售后回購,就是說很明顯回購價格高于銷售價格,高出的部分作為資金的利息核算了,對于這部分新稅法體現(xiàn)了人性化的措施,承認了真實的售后回購融資行為,也就是會計和稅法都不確認收入,回購價格高于銷售價格的部分作為利息費用核算,因此也沒有暫時性差異的問題了。不過就是留下了一個稅收漏洞問題。
售后回購問題在原來的所得稅法下是個比較復雜的銷售方式,因為舊稅法不承認售后回購的融資性質,作為銷售和購進兩個環(huán)節(jié)處理,也就是要確認收入、結轉成本的,所以會形成處理差異。新稅法的改變消除了這些差異,也讓售后回購處理比較簡單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