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知識(四)輔導:廠區(qū)工程地質(zhì)勘察2

字號:

廣州大坦沙污水處理廠勘察
    該廠廠址勘察工程從1986 年9 月開始至1988 年4 月結(jié)束,經(jīng)初勘、詳勘、施勘三個階段,共完成鉆孔333 個,總進尺8341.48 米。
    勘察區(qū)上部第四系多為淤泥和砂層,中部夾可塑狀亞粘土。殘積層亞粘土稠度不均?;鶐r上部為泥質(zhì)粉砂巖,頂板埋深13 ~ 18 米,局部達22.5 米。下部為白云質(zhì)石灰?guī)r,巖面埋深15 ~ 25 米,局部地段巖溶發(fā)育。根據(jù)地質(zhì)情況,建議采用樁基礎。
    (四)、廣州延安漆油廠勘察
    該廠位于廣花公路黃石路口,市北郊馬務,面積225.5×83.0 平方米。市規(guī)劃勘測設計研究院于1989 年4 ~ 5 月對場區(qū)進行勘察,采用SH -30 型機鉆進,共完成鉆孔16 個,總進尺246 米。
    經(jīng)勘察,殘積層為粘土、亞粘土,埋深1.5 ~ 11.1 米;基巖為泥巖、粉砂質(zhì)泥巖,頂板埋深4.1 ~ 11.8 米;地下水無侵蝕性。
    地基建議用樁基礎。
    二、民用建筑工程地質(zhì)勘察
    建國前:由于建設投資少,加上當時勘察尚未得到重視,民用建筑勘察發(fā)展緩慢,其基礎處理一般多采用木樁。如建于民國18 年(1929)的中山紀念堂和建于民國20 年的廣州市政府大樓地基處理均為木樁基礎;建于民國20 年的愛群大廈基礎采用打鋼管灌注樁。
    建國后:用建筑勘察得到較大發(fā)展,
    50 年代完成了華僑大廈等多項工程勘察,主要為多層及低層建筑,其中僅市設計院就完成55 項,總進尺2846 米?;A處理除有條件采用天然擴大基礎外,其余多采用木樁。勘察手段以人力鉸車組合手搖縲紋鉆和水沖鉆為主,并有少數(shù)仿蘇50 型鉆機。
    60 年代出現(xiàn)了高層、超高層建筑,如市第一棟高層建筑愛群大廈新樓(18 層)和第一棟超高層建筑廣州賓館(27 層)的勘察,就是在60 年代中期完成的。市設計院在60 年代共完成民用建筑勘察588 項,總進尺26789 米,勘察機具有人力水沖鉆、仿蘇50 型、300 型鉆機,測試手段為取樣巖土試驗、動力觸探及簡易抽水試驗等。多層及低層建筑主要采用樁基礎和天然擴大基礎,高層建筑則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
    70 年代高層、超高層建筑日益增多,如市設計院和市規(guī)劃局勘測大隊完成的白云賓館(32 層)、白天鵝賓館(30 層)等,其中僅市設計院就完成730 項,總進尺41019 米??辈鞕C具采用國產(chǎn)30 型、50 型、100 型鉆機,測試手段增加靜力觸探、標準貫入及單樁靜載荷試驗?;A采用沖孔或鉆孔灌注樁和挖孔樁。
    80 年代,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民用建筑高度不斷增加,為廣東國際大廈(63 層)??辈鞕C具出現(xiàn)各種型號油壓鉆機,測試手段增加靜力觸探試驗,并在1981 年花園酒店工程中完成廣州市的單樁靜載荷試驗( 1400t )。80 年代末期還增加WGI 機械微型貫入儀、單聯(lián)電動直剪儀、30t 及5t 巖石萬能試驗機、KTC 土工試驗處理系統(tǒng)等原位測試和室內(nèi)試驗手段,在資料整理上應用微機繪制工程地質(zhì)剖面圖和鉆孔巖性柱狀圖?;A一般采用沖孔或鉆孔灌注樁,少數(shù)挖孔樁,采用箱形基礎的只有63 層廣東國際大廈。
    80 年代市規(guī)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承擔民用建筑勘察1985 項;市設計院完成726 項,總進尺70489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