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國家公務員考試到來之前,國家公務員網專家將就申論考試中容易出現的材料誤區(qū),為廣大考生指點迷津,幫助大家避開申論材料中的“絆馬索”。
話說《三國演義》第九十回這樣講到:“忽然背后一聲響亮,延回頭視之,夫人仰鞍落馬:原來馬岱埋伏在此,用絆馬索絆倒?!薄@一絆馬索抓住的是祝融夫人。
再看《水滸傳》第四十八回:“欒廷玉便望荒草之中,跑馬入去,秦明不知是計,也追入去。原來祝家莊那等去處,都有人埋伏,見秦明馬到,拽起絆馬索來,連人和馬都絆翻了,發(fā)聲喊,捉住了秦明?!薄@一次厲害了,連大將秦明都給放倒了。
由此可見,“絆馬索”這個東西著實厲害,不管你再如何弓馬嫻熟,一個不小心,照樣要翻身落馬。實際上,在公務員考試的申論科目中,也存在這樣的“絆馬索”,而且就出在一向為考生所忽視的給定材料之中。這些“絆馬索”的存在,使得無論理論多么充實、技巧多么全面的考生,一旦疏于防范,都會“翻身落馬”,落得失分慘敗的下場。因此國家公務員網專家提醒廣大考生,一定要注意申論中的這些“絆馬索”。
那么,到底存在什么樣的“絆馬索”呢?
我認為,一共有三。
一者,為觀點錯誤的材料。
公務員考試選拔的是政府工作人員,作為一名政府工作人員,其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根據大量的材料,辨析正誤,選擇合理合適的意見。而申論考試正是對這種工作內容的模擬——命題人會在申論的給定材料中列舉大量的材料,其中有觀點可取的材料,自然也有觀點不可取的材料。這種材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9年國考申論科目中的最后一則材料:
11.今年9月胡錦濤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網上有作者發(fā)表了一篇談糧價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要鼓勵糧食生產,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糧價和補貼,降低農資成本。但種糧補貼受制于財政狀況,不可能無限擴大。所以,糧價才是糧食政策的關鍵。對于增加農民收入而言,糧價上漲比增加補貼要實惠有效。按2007年的糧食產量,中央財政1028億元的種糧補貼攤到每公斤上為0.2元。也就是說,糧價每公斤再上漲兩毛,農民兄弟就能把從中央財政獲得的種糧補貼掙回來。這兩毛錢的漲幅,按2006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75.92公斤糧食來算,人均支出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漲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農民收入2570億元,而這換成財政補貼可能需要好幾年才能實現。因此,只要糧價上去了,農資價格漲一點沒關系,補貼低一點也沒關系。
我們現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糧價,是擔憂糧價上漲影響低收入人群,其實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因為農民基本上不需要買糧,完全可以種糧來滿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糧價上漲影響的是城鎮(zhèn)居民,尤其是城鎮(zhèn)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這種影響完全可以通過補貼來避免,而且這種補貼,要遠比種糧補貼少。我們可以測算一下,2006年城鎮(zhèn)居民低收入戶的人均糧食消費為78公斤,按占城鎮(zhèn)人口比例20%計,為1l541萬人。假設糧食價格每公斤上漲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糧食消費為15.6元,如果這部分錢全部由財政來補貼,僅需18億元,遠遠低于1028億元的種糧補貼。即使財政給所有國人都補貼,上漲0.2元,也僅需支出200億元,還是要比種糧補貼節(jié)約。
糧價上漲的受損者,一是政府。因補貼低收入人群而支付財政資金,但前面算過,規(guī)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損者則是城鎮(zhèn)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這部分支出對他們的消費總支出來講并不大,相信不會產生重大影響。農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現在確實該城市反哺農村了,提高糧價其實是效應最直接的一個反哺政策。
因此,在當前的政策框架中,提高糧價是關鍵之策、點睛之筆。
本則材料提出的根本觀點是“提高糧價可以解決糧食問題”,然而從這個材料來看,無論是第一則材料所說的:“總書記表示一定把這些意見帶回去。他指出,發(fā)展糧食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边€是第九則材料提出的要平抑糧食價格,都表明“提高糧價”顯然并非良策。
考生在面對這類材料時,常常會把錯誤的觀點也當成答案的要點之一寫進答案之中,造成錯答的嚴重后果。
二者,為絕對性材料。
所謂絕對性材料,通常是以某個權威部門或權威人士為主體,闡述某些過于絕對的觀點或建議。如2009年北京(應屆)申論科目的材料5:
2006年8月8日,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制定了《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行動計劃》提出以下行動計劃:一是征集制定旅*為規(guī)范;二是加強旅*為規(guī)范宣傳教育;三是廣泛開展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質實踐活動;四是建立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質的長效機制;五是總部經驗表彰先進。
而該試卷的申論要求3為:
請你根據給定材料,針對我國部分公民存在的旅游不文明行為問題,給旅游主管部門寫一份建議。(20分)
要求:建議合理可行,條理清晰,字數不超過400字。
部分考生光看到了“國家旅游局”制定的“計劃”,以為按照材料中提供的五點作答一定靠譜,孰不知申論的作答與高考的文章閱讀有天壤之別,并非材料怎么說,就要怎么答。
考生在面對這類材料時,常常會照搬照抄,無視其他材料的提示,造成答案要點的遺漏。
三者,為針鋒相對的材料。
先來看2009年廣東省申論考試的材料5:
H市地鐵施工工地發(fā)生塌陷事故后,圍繞事故責任的歸屬問題,施工方中X集團和業(yè)主方H市地鐵集團各執(zhí)一詞?;ゲ幌嘧?,這場爭論發(fā)生在施工方中X集團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XX和業(yè)主方H市地鐵集團之間。11月17日,施工方地鐵一號線汀湖線部項目部首次向媒體通報時,采用了王院士的觀點,將事故原因歸結為特殊土質造成的,并認為這屬于突變情況,之前沒有預料到。
塌陷后第二天,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趙鐵錘先后趕到事故現場,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兩位副總理李克強、張德江的分別批示,更是讓大家感到此事的重量。11月16日,在召開的地鐵工地塌陷事故第一個專題會議上,H市委領導對外宣布,“在信息發(fā)布上,必須承諾公開、透明、實事求是,不瞞報、不漏報失蹤、傷亡人數,......市委、市政府絕不允許出現瞞報、漏報或‘私下處理’等現象”,施工方認為,地鐵設計存在嚴重缺陷,施工單位按圖施工,無明顯失誤。而H市地鐵集團認為,設計尤其適用于地質條件惡劣的地區(qū)。王院士隨后接受中央電視臺電話采訪時,稱“拍腦袋”、“圖便宜”、“趕工期”、“領導意見替代科學決策”等因素是導致H市地鐵工地事故的原因所在。王院士解釋說,江南的地質比較差。按照地鐵施工慣例,設計的時候一般要求是封閉的,像H市地鐵這種開放式明挖的辦法,最容易造成群死群傷。一旦發(fā)生地陷,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塌就一大片。更可怕的是,在湘湖站附近還有湖、河流和主干道,完全不具備開放施工的條件。從這次塌陷的工地設計圖分析,僅有0、8米的防水墻,在本該放橫撐的地方只加了塊鋼板,顯然沒考慮到開放施工和通行等問題。如果設計時考慮這些問題的話,就必須要設計擋土墻,擋土墻起碼得1、5米到2米厚,同時還須每隔三四米打一個樁。先做樁,樁上再做擋土墻,而且連續(xù)墻后面要有水平的腰梁,每隔3 米還要有很多橫撐,連續(xù)墻6米一個接頭。設計上的先天不足、長期下雨、再加上下水管滲漏,造成了一個滑動面。這個滑動面在四車道的壓力下,往塌陷處擠壓,由于設計的是防水墻而非擋土墻,最后才發(fā)生了管涌現象。王院士總結說,如果沒水,下雨小點,還能碰大運。但現在有動荷載的情況下,遲早會出問題。
業(yè)主方對上述說法予以堅決反駁。在一份公開的材料中,業(yè)主方反駁說,相關方案均通過國內知名專家的現場踏勘和深入論證,決不是“隨便”的方案。業(yè)主方稱,采用連續(xù)墻作為圍護結構的明挖法,其的特點是圍護結構施工容易、工藝成熟、支護剛度大,尤其適用于地質環(huán)境條件惡劣的地區(qū)。并舉例說,類似的辦法在上海、廣州建設地鐵時也取得過成功。明挖法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是較強的??捎行П苊獬鞘兄行膮^(qū)域的“大拆大建”。
11月19日,王院士再度面對公眾,他為了表示自己的客觀,分析了施工方存在的問題?!皹I(yè)主方有些技術方面不懂,也不能怨他們。作為施工方,在沒把嚴重性說清楚的情況下仍堅持是不對的,且施工方的施工流程也有問題,開挖一段15米左右,就要馬上做底板??上У氖菫榱粟s工期,底板沒及時做。但即使設方有問題,只要有經驗,也能避免。”王院士舉例說,他在南京曾有過成功的經驗,當時是在開挖的時候,一次只做10米,并不斷加固底板,最終令工程得以順利完成。另外,地鐵施工特別要注意人少上,要機械化挖土,并隨時注意觀測,而這次出現事故的施工工地開挖得面積大、人也多,開挖六十多米,七十多人在下面,這樣的情況,最終死了21人,已算不幸中的萬幸。
爭吵進一步升級。H市地鐵集團承認,選擇明挖法是因為其造價相對經濟。采用暗挖法的成本造價要貴30%,且工期也要慢近一半。王院士認為,除了經濟原因,趕工期也是悲劇發(fā)生的罪魁之一。
“又想趕工期,又想成長低,就是因為你考慮省錢,這樣要防止事故也難。”王院士稱。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價的問題在全國很普遍,業(yè)內所有的人都知道,業(yè)主總是不斷壓價,而且選最低標。他舉例說,像盾構區(qū)間的成本,現在3萬元每米都有點補夠,但H市一些地方甚至不到3萬元每米,而在廣州4.5萬元就比較合理。地鐵每公里最少也要在5億元以上,其中機電設備,不能超過2億元,土建不能少于3億元。這個價錢還是10年前的,現在物價上漲,價錢還要更高。
王院士認為,施工單位有時也很無奈,他們不單是責任人,有時也是受害者。依照慣例,整個施工應以施工單位為主題,施工單位所提的方案和建議應在建設方主持下由施工方、監(jiān)理方參加,并補充完善,最后必須由施工單位認可。因為施工單位懂行且長期在現場,最了解情況。但此次H市的做法,恰恰與之相反,是“外行領導內行”。
據施工方中×集團介紹,本來合同是3年建成,后來改為2年。結果由于拆遷遇到麻煩,進場施工時間又施了半年,實際就是一年半。在此情況下,施工方只能加快進度。而低價的結果,找農民工或者包出去,都成了“正?!钡倪x擇。
H市地鐵集團針鋒相對,否認了相關指責。他們認為自己的工期安排科學合理,地鐵1號線工期為5年,計劃用3年時間洞通,兩年時間軌通、電通、車通。雖然湘湖車站的長度較一般地鐵車站長,但只要施工組織合理,24個月左右完成施工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而對于造價,H市地鐵集團則澄清說,地鐵1號線是一條既有地下,又有高架和地面線,且以明挖為主的線路,22公里中,有6.2公里的高架線和0.5公里的地面線,而高架線的造價一般每公里僅2億~2.5億元。因此,杭州地鐵2號線每公里約4.6億元的造價是比較適宜的,國家發(fā)改委組織的可行性研究評估及初步設計審查也肯定了這一經濟指標,而且工程費用是由施工單位自主報價,不存在壓低費用問題。
本則材料中施工方中X集團和業(yè)主方H市地鐵集團各執(zhí)一詞,觀點針鋒相對,考生常常搞不清楚到底哪方的觀點才是正確,才是可取的。最終導致思維的混亂。
那么,到底怎么樣才能避開這么考場上的“絆馬索”,成功到達成功的終點呢?國家公務員網專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一定要通觀全文,有大局意識。
申論的給定材料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沒有任何一則材料是脫離這個整體存在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無論是申論材料的閱讀還是申論的作答,都不能脫離整個材料,要仔細把握住材料的整體脈絡和中心觀點。對于觀點錯誤的材料、過于絕對的材料、針鋒相對的材料,只要從材料整體去把握,自然能辨別正誤、合理補充、找出傾向。
第二、一定要結合題目,先讀題后看材料。
以2009年國考的材料11為例,雖然它是一則觀點錯誤的材料,但考生如果在閱讀材料之前先讀了申論要求,就會發(fā)現實際上題目(二.2)正是針對這則材料設計問題的:
“給定資料11”提出了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對策,認為提高糧食價格是關鍵之策,不必擔憂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他的這種觀點有沒有道理,為什么?請談談你的見解。 (20分)
要求:觀點明確,分析恰當,條理清楚,不超過400字
只要讀過題目就會對這則材料產生懷疑,不會再“死心塌地”的相信它了。
最后,國家公務員網專家希望各位考生在實際的備考過程中,多思考多總結,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實現各位的“公務員之夢”。
話說《三國演義》第九十回這樣講到:“忽然背后一聲響亮,延回頭視之,夫人仰鞍落馬:原來馬岱埋伏在此,用絆馬索絆倒?!薄@一絆馬索抓住的是祝融夫人。
再看《水滸傳》第四十八回:“欒廷玉便望荒草之中,跑馬入去,秦明不知是計,也追入去。原來祝家莊那等去處,都有人埋伏,見秦明馬到,拽起絆馬索來,連人和馬都絆翻了,發(fā)聲喊,捉住了秦明?!薄@一次厲害了,連大將秦明都給放倒了。
由此可見,“絆馬索”這個東西著實厲害,不管你再如何弓馬嫻熟,一個不小心,照樣要翻身落馬。實際上,在公務員考試的申論科目中,也存在這樣的“絆馬索”,而且就出在一向為考生所忽視的給定材料之中。這些“絆馬索”的存在,使得無論理論多么充實、技巧多么全面的考生,一旦疏于防范,都會“翻身落馬”,落得失分慘敗的下場。因此國家公務員網專家提醒廣大考生,一定要注意申論中的這些“絆馬索”。
那么,到底存在什么樣的“絆馬索”呢?
我認為,一共有三。
一者,為觀點錯誤的材料。
公務員考試選拔的是政府工作人員,作為一名政府工作人員,其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根據大量的材料,辨析正誤,選擇合理合適的意見。而申論考試正是對這種工作內容的模擬——命題人會在申論的給定材料中列舉大量的材料,其中有觀點可取的材料,自然也有觀點不可取的材料。這種材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9年國考申論科目中的最后一則材料:
11.今年9月胡錦濤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網上有作者發(fā)表了一篇談糧價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要鼓勵糧食生產,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糧價和補貼,降低農資成本。但種糧補貼受制于財政狀況,不可能無限擴大。所以,糧價才是糧食政策的關鍵。對于增加農民收入而言,糧價上漲比增加補貼要實惠有效。按2007年的糧食產量,中央財政1028億元的種糧補貼攤到每公斤上為0.2元。也就是說,糧價每公斤再上漲兩毛,農民兄弟就能把從中央財政獲得的種糧補貼掙回來。這兩毛錢的漲幅,按2006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75.92公斤糧食來算,人均支出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漲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農民收入2570億元,而這換成財政補貼可能需要好幾年才能實現。因此,只要糧價上去了,農資價格漲一點沒關系,補貼低一點也沒關系。
我們現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糧價,是擔憂糧價上漲影響低收入人群,其實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因為農民基本上不需要買糧,完全可以種糧來滿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糧價上漲影響的是城鎮(zhèn)居民,尤其是城鎮(zhèn)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這種影響完全可以通過補貼來避免,而且這種補貼,要遠比種糧補貼少。我們可以測算一下,2006年城鎮(zhèn)居民低收入戶的人均糧食消費為78公斤,按占城鎮(zhèn)人口比例20%計,為1l541萬人。假設糧食價格每公斤上漲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糧食消費為15.6元,如果這部分錢全部由財政來補貼,僅需18億元,遠遠低于1028億元的種糧補貼。即使財政給所有國人都補貼,上漲0.2元,也僅需支出200億元,還是要比種糧補貼節(jié)約。
糧價上漲的受損者,一是政府。因補貼低收入人群而支付財政資金,但前面算過,規(guī)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損者則是城鎮(zhèn)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這部分支出對他們的消費總支出來講并不大,相信不會產生重大影響。農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現在確實該城市反哺農村了,提高糧價其實是效應最直接的一個反哺政策。
因此,在當前的政策框架中,提高糧價是關鍵之策、點睛之筆。
本則材料提出的根本觀點是“提高糧價可以解決糧食問題”,然而從這個材料來看,無論是第一則材料所說的:“總書記表示一定把這些意見帶回去。他指出,發(fā)展糧食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边€是第九則材料提出的要平抑糧食價格,都表明“提高糧價”顯然并非良策。
考生在面對這類材料時,常常會把錯誤的觀點也當成答案的要點之一寫進答案之中,造成錯答的嚴重后果。
二者,為絕對性材料。
所謂絕對性材料,通常是以某個權威部門或權威人士為主體,闡述某些過于絕對的觀點或建議。如2009年北京(應屆)申論科目的材料5:
2006年8月8日,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制定了《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行動計劃》提出以下行動計劃:一是征集制定旅*為規(guī)范;二是加強旅*為規(guī)范宣傳教育;三是廣泛開展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質實踐活動;四是建立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質的長效機制;五是總部經驗表彰先進。
而該試卷的申論要求3為:
請你根據給定材料,針對我國部分公民存在的旅游不文明行為問題,給旅游主管部門寫一份建議。(20分)
要求:建議合理可行,條理清晰,字數不超過400字。
部分考生光看到了“國家旅游局”制定的“計劃”,以為按照材料中提供的五點作答一定靠譜,孰不知申論的作答與高考的文章閱讀有天壤之別,并非材料怎么說,就要怎么答。
考生在面對這類材料時,常常會照搬照抄,無視其他材料的提示,造成答案要點的遺漏。
三者,為針鋒相對的材料。
先來看2009年廣東省申論考試的材料5:
H市地鐵施工工地發(fā)生塌陷事故后,圍繞事故責任的歸屬問題,施工方中X集團和業(yè)主方H市地鐵集團各執(zhí)一詞?;ゲ幌嘧?,這場爭論發(fā)生在施工方中X集團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XX和業(yè)主方H市地鐵集團之間。11月17日,施工方地鐵一號線汀湖線部項目部首次向媒體通報時,采用了王院士的觀點,將事故原因歸結為特殊土質造成的,并認為這屬于突變情況,之前沒有預料到。
塌陷后第二天,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趙鐵錘先后趕到事故現場,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兩位副總理李克強、張德江的分別批示,更是讓大家感到此事的重量。11月16日,在召開的地鐵工地塌陷事故第一個專題會議上,H市委領導對外宣布,“在信息發(fā)布上,必須承諾公開、透明、實事求是,不瞞報、不漏報失蹤、傷亡人數,......市委、市政府絕不允許出現瞞報、漏報或‘私下處理’等現象”,施工方認為,地鐵設計存在嚴重缺陷,施工單位按圖施工,無明顯失誤。而H市地鐵集團認為,設計尤其適用于地質條件惡劣的地區(qū)。王院士隨后接受中央電視臺電話采訪時,稱“拍腦袋”、“圖便宜”、“趕工期”、“領導意見替代科學決策”等因素是導致H市地鐵工地事故的原因所在。王院士解釋說,江南的地質比較差。按照地鐵施工慣例,設計的時候一般要求是封閉的,像H市地鐵這種開放式明挖的辦法,最容易造成群死群傷。一旦發(fā)生地陷,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塌就一大片。更可怕的是,在湘湖站附近還有湖、河流和主干道,完全不具備開放施工的條件。從這次塌陷的工地設計圖分析,僅有0、8米的防水墻,在本該放橫撐的地方只加了塊鋼板,顯然沒考慮到開放施工和通行等問題。如果設計時考慮這些問題的話,就必須要設計擋土墻,擋土墻起碼得1、5米到2米厚,同時還須每隔三四米打一個樁。先做樁,樁上再做擋土墻,而且連續(xù)墻后面要有水平的腰梁,每隔3 米還要有很多橫撐,連續(xù)墻6米一個接頭。設計上的先天不足、長期下雨、再加上下水管滲漏,造成了一個滑動面。這個滑動面在四車道的壓力下,往塌陷處擠壓,由于設計的是防水墻而非擋土墻,最后才發(fā)生了管涌現象。王院士總結說,如果沒水,下雨小點,還能碰大運。但現在有動荷載的情況下,遲早會出問題。
業(yè)主方對上述說法予以堅決反駁。在一份公開的材料中,業(yè)主方反駁說,相關方案均通過國內知名專家的現場踏勘和深入論證,決不是“隨便”的方案。業(yè)主方稱,采用連續(xù)墻作為圍護結構的明挖法,其的特點是圍護結構施工容易、工藝成熟、支護剛度大,尤其適用于地質環(huán)境條件惡劣的地區(qū)。并舉例說,類似的辦法在上海、廣州建設地鐵時也取得過成功。明挖法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是較強的??捎行П苊獬鞘兄行膮^(qū)域的“大拆大建”。
11月19日,王院士再度面對公眾,他為了表示自己的客觀,分析了施工方存在的問題?!皹I(yè)主方有些技術方面不懂,也不能怨他們。作為施工方,在沒把嚴重性說清楚的情況下仍堅持是不對的,且施工方的施工流程也有問題,開挖一段15米左右,就要馬上做底板??上У氖菫榱粟s工期,底板沒及時做。但即使設方有問題,只要有經驗,也能避免。”王院士舉例說,他在南京曾有過成功的經驗,當時是在開挖的時候,一次只做10米,并不斷加固底板,最終令工程得以順利完成。另外,地鐵施工特別要注意人少上,要機械化挖土,并隨時注意觀測,而這次出現事故的施工工地開挖得面積大、人也多,開挖六十多米,七十多人在下面,這樣的情況,最終死了21人,已算不幸中的萬幸。
爭吵進一步升級。H市地鐵集團承認,選擇明挖法是因為其造價相對經濟。采用暗挖法的成本造價要貴30%,且工期也要慢近一半。王院士認為,除了經濟原因,趕工期也是悲劇發(fā)生的罪魁之一。
“又想趕工期,又想成長低,就是因為你考慮省錢,這樣要防止事故也難。”王院士稱。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價的問題在全國很普遍,業(yè)內所有的人都知道,業(yè)主總是不斷壓價,而且選最低標。他舉例說,像盾構區(qū)間的成本,現在3萬元每米都有點補夠,但H市一些地方甚至不到3萬元每米,而在廣州4.5萬元就比較合理。地鐵每公里最少也要在5億元以上,其中機電設備,不能超過2億元,土建不能少于3億元。這個價錢還是10年前的,現在物價上漲,價錢還要更高。
王院士認為,施工單位有時也很無奈,他們不單是責任人,有時也是受害者。依照慣例,整個施工應以施工單位為主題,施工單位所提的方案和建議應在建設方主持下由施工方、監(jiān)理方參加,并補充完善,最后必須由施工單位認可。因為施工單位懂行且長期在現場,最了解情況。但此次H市的做法,恰恰與之相反,是“外行領導內行”。
據施工方中×集團介紹,本來合同是3年建成,后來改為2年。結果由于拆遷遇到麻煩,進場施工時間又施了半年,實際就是一年半。在此情況下,施工方只能加快進度。而低價的結果,找農民工或者包出去,都成了“正?!钡倪x擇。
H市地鐵集團針鋒相對,否認了相關指責。他們認為自己的工期安排科學合理,地鐵1號線工期為5年,計劃用3年時間洞通,兩年時間軌通、電通、車通。雖然湘湖車站的長度較一般地鐵車站長,但只要施工組織合理,24個月左右完成施工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而對于造價,H市地鐵集團則澄清說,地鐵1號線是一條既有地下,又有高架和地面線,且以明挖為主的線路,22公里中,有6.2公里的高架線和0.5公里的地面線,而高架線的造價一般每公里僅2億~2.5億元。因此,杭州地鐵2號線每公里約4.6億元的造價是比較適宜的,國家發(fā)改委組織的可行性研究評估及初步設計審查也肯定了這一經濟指標,而且工程費用是由施工單位自主報價,不存在壓低費用問題。
本則材料中施工方中X集團和業(yè)主方H市地鐵集團各執(zhí)一詞,觀點針鋒相對,考生常常搞不清楚到底哪方的觀點才是正確,才是可取的。最終導致思維的混亂。
那么,到底怎么樣才能避開這么考場上的“絆馬索”,成功到達成功的終點呢?國家公務員網專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一定要通觀全文,有大局意識。
申論的給定材料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沒有任何一則材料是脫離這個整體存在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無論是申論材料的閱讀還是申論的作答,都不能脫離整個材料,要仔細把握住材料的整體脈絡和中心觀點。對于觀點錯誤的材料、過于絕對的材料、針鋒相對的材料,只要從材料整體去把握,自然能辨別正誤、合理補充、找出傾向。
第二、一定要結合題目,先讀題后看材料。
以2009年國考的材料11為例,雖然它是一則觀點錯誤的材料,但考生如果在閱讀材料之前先讀了申論要求,就會發(fā)現實際上題目(二.2)正是針對這則材料設計問題的:
“給定資料11”提出了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對策,認為提高糧食價格是關鍵之策,不必擔憂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他的這種觀點有沒有道理,為什么?請談談你的見解。 (20分)
要求:觀點明確,分析恰當,條理清楚,不超過400字
只要讀過題目就會對這則材料產生懷疑,不會再“死心塌地”的相信它了。
最后,國家公務員網專家希望各位考生在實際的備考過程中,多思考多總結,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實現各位的“公務員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