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guī)е愕膲?,牽著你的遺愿回到了你離開時的小巷,立在你走過的路的一頭。
這條巷好深,深得令我心中略顯凄涼;這條路好長,長得令我看不到另一頭。我有些膽怯,有些猶豫,更有些徘徊。
我不清楚,是否因為你的走過,才有了這巷中的深路,也可能因為我的到來這條曾經(jīng)的路又重現(xiàn),我決定為自己,也為你走下去,踏上這條尋夢路。
一切照舊,江南依舊鳥語花香,江南雨巷照樣迷人。我竟信了你,撐著把油紙傘,頭上戴著玉牙叉,就像陳逸飛的《麗人行》那樣。我走了進去,踏上你來時的路,帶著迷惘,四處尋覓。
希望替你尋到那位從雨巷深處走來的丁香一樣的女子,告訴她你的夢與愿望。爾后,依然從我身邊走過,來不及回來,丁香一樣的女子早已消逝在雨巷的盡頭,可我仍站在你走過的小路上,重溫著當(dāng)初你的遺憾。
我踏著你的路,帶著你的夢回來了,一切仍是原樣。他們大概看出了我與你的相似,同樣青澀的臉龐與深邃的眼神,他們臉上寫著驚愕,可他們又搖頭了:“你不是他,他不一樣”。
是啊,我怎么可能會是你呢?你永遠是位多情的詩人,為了雨巷中丁香一樣的姑娘而抱憾終生。我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一位,因為了解你,深知你,所以愿意替你追尋,走上你的路。
即使我有著與你一樣的性情,一樣的性格,或許眉宇間也有你的氣息,畢竟,你是你,我是我。你的路,我有何資格重踏?我的路,仍在等著鋪平。
我決定離開,離開你的路,你的江南雨巷,不想看到你的故人看我時那種驚愕而又失望的眼神。
你和我都要明白:路過的人只是一陣路過的風(fēng)。
該放下的都讓我們放下,你我的路不會有交點,我們永遠都是兩條平行線,兩條孤立的路。
我將你放下,放在你來時的路上。我和你都只是平凡人,各人有各自的路途,我又何必非要踏著你的舊路,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只希望,能夠在清涼午后,翻開你的書卷,重溫你的氣息,任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品人生似棋。
我離開了你的路,回頭張望,這條路好深,那里有你的辛酸,可那是你的歷程;向前張望,那兒也是一片盡頭,可那是我的路,它等著我去創(chuàng)造與鋪設(shè)。
我?guī)е约旱膲?,踏上自己的路,轉(zhuǎn)身,浪跡天涯……
[簡評]此文相當(dāng)優(yōu)美。戴望舒的《雨巷》和作者自己的“雨巷”,朦朦朧朧地交織在一起,給人以遐想,并由此觸發(fā)了許多鄉(xiāng)愁、許多神思。作者善于捕捉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火花,以清新流利的文字,使人在默然無語中感受到“丁香”的韻味。 (潘大春)
這條巷好深,深得令我心中略顯凄涼;這條路好長,長得令我看不到另一頭。我有些膽怯,有些猶豫,更有些徘徊。
我不清楚,是否因為你的走過,才有了這巷中的深路,也可能因為我的到來這條曾經(jīng)的路又重現(xiàn),我決定為自己,也為你走下去,踏上這條尋夢路。
一切照舊,江南依舊鳥語花香,江南雨巷照樣迷人。我竟信了你,撐著把油紙傘,頭上戴著玉牙叉,就像陳逸飛的《麗人行》那樣。我走了進去,踏上你來時的路,帶著迷惘,四處尋覓。
希望替你尋到那位從雨巷深處走來的丁香一樣的女子,告訴她你的夢與愿望。爾后,依然從我身邊走過,來不及回來,丁香一樣的女子早已消逝在雨巷的盡頭,可我仍站在你走過的小路上,重溫著當(dāng)初你的遺憾。
我踏著你的路,帶著你的夢回來了,一切仍是原樣。他們大概看出了我與你的相似,同樣青澀的臉龐與深邃的眼神,他們臉上寫著驚愕,可他們又搖頭了:“你不是他,他不一樣”。
是啊,我怎么可能會是你呢?你永遠是位多情的詩人,為了雨巷中丁香一樣的姑娘而抱憾終生。我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一位,因為了解你,深知你,所以愿意替你追尋,走上你的路。
即使我有著與你一樣的性情,一樣的性格,或許眉宇間也有你的氣息,畢竟,你是你,我是我。你的路,我有何資格重踏?我的路,仍在等著鋪平。
我決定離開,離開你的路,你的江南雨巷,不想看到你的故人看我時那種驚愕而又失望的眼神。
你和我都要明白:路過的人只是一陣路過的風(fēng)。
該放下的都讓我們放下,你我的路不會有交點,我們永遠都是兩條平行線,兩條孤立的路。
我將你放下,放在你來時的路上。我和你都只是平凡人,各人有各自的路途,我又何必非要踏著你的舊路,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只希望,能夠在清涼午后,翻開你的書卷,重溫你的氣息,任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品人生似棋。
我離開了你的路,回頭張望,這條路好深,那里有你的辛酸,可那是你的歷程;向前張望,那兒也是一片盡頭,可那是我的路,它等著我去創(chuàng)造與鋪設(shè)。
我?guī)е约旱膲?,踏上自己的路,轉(zhuǎn)身,浪跡天涯……
[簡評]此文相當(dāng)優(yōu)美。戴望舒的《雨巷》和作者自己的“雨巷”,朦朦朧朧地交織在一起,給人以遐想,并由此觸發(fā)了許多鄉(xiāng)愁、許多神思。作者善于捕捉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火花,以清新流利的文字,使人在默然無語中感受到“丁香”的韻味。 (潘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