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選擇
1、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的勞動產品。
2、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需要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存在。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礎和條件。第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
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4、具體勞動同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無關,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抽象勞動形成價值的實體,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
5、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6、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7、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兩個條件所決定:第一,由生產的客觀標準條件,即由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所決定。第二,由生產的主觀標準條件,即由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所決定。
8、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所生產的各種商品,其價值量的確定,是通過把一定量的復雜勞動換算為多倍的簡單勞動來實現的。
9、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而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0、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實際上體現著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耗費,它與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相關聯,而不與個別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相關聯。
11、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12、等價形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
13、價值形式就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也就是交換價值。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獲得簡單、統(tǒng)一的表現形式(質的飛躍);貨幣形式。
14、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形成的條件是社會分工的存在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
15、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BR> 16、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過程,揭示了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17、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
18、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變化,與貨幣價值成反比變化。貨幣在執(zhí)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可以是想像的或觀念上的貨幣,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如中國的1元分為10角,1角分為10分,這種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叫做價格標準。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實在的貨幣。
19、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價格)/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M=QP/V
20、如果紙幣發(fā)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發(fā)行過多,則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價值就相應減少,紙幣就會貶值,這就是通貨膨脹。
21、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可以自發(fā)調節(jié)貨幣流通量,起著蓄水池的作用。
22、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相互抵消的支付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23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執(zhí)行三方面的職能:一是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國際貿易差額;二是作為國際購買手段,用以購買外國商品;三是作為社會財富代表,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如對外貸款和援助,支付戰(zhàn)爭賠款等。
23、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
24、一定時間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25、貨幣流通規(guī)律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的規(guī)律。它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參加流通的商品的數量;二是商品價格的水平;三是貨幣流通速度。
26、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可以是觀念的貨幣,但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27、價值、交換價值、價格之間的關系是: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28、從價值規(guī)律內容的角度看,它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一是價值量的決定;二是實行等價交換。
二、簡答論述
1、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qū)別和聯系是什么?(了解)
答:區(qū)別:(1)兩者的內涵不同。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指市場對社會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2)兩者產生的時間先后不同。當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時,商品經濟中才出現市場經濟。
聯系: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具體表現在:第一,商品貨幣關系的存在是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基礎;第二,商品經濟規(guī)律是市場機制的內在根據;第三,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高度決定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
2、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樣的?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guī)律有哪些作用?
答:(1)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2)作用:第一,自發(fā)調節(jié)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的按比例分配。通過競爭、價格、供求關系的變動而實現。第二,自發(fā)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這一作用是在追求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第三,引起和促進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優(yōu)勝劣汰,兩極分化。
3、為什么說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答:(1)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存在矛盾。在社會分工條件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而在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又具有私人性質,是私人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的社會性質,要求勞動產品在數量和品種上符合社會需要,但勞動的私人性質,卻使生產的商品往往不能與社會需要直接相一致,這樣就產生了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2)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其原因是:第一,這一矛盾是商品內在各種矛盾的根源;第二,這一矛盾決定私有制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的全過程;第三,這一矛盾決定私有制下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一、選擇
1、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的勞動產品。
2、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需要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存在。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礎和條件。第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
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4、具體勞動同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無關,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抽象勞動形成價值的實體,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
5、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6、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7、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兩個條件所決定:第一,由生產的客觀標準條件,即由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所決定。第二,由生產的主觀標準條件,即由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所決定。
8、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所生產的各種商品,其價值量的確定,是通過把一定量的復雜勞動換算為多倍的簡單勞動來實現的。
9、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而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0、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實際上體現著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耗費,它與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相關聯,而不與個別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相關聯。
11、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12、等價形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
13、價值形式就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也就是交換價值。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獲得簡單、統(tǒng)一的表現形式(質的飛躍);貨幣形式。
14、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形成的條件是社會分工的存在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
15、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BR> 16、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過程,揭示了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17、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
18、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變化,與貨幣價值成反比變化。貨幣在執(zhí)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可以是想像的或觀念上的貨幣,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如中國的1元分為10角,1角分為10分,這種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叫做價格標準。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實在的貨幣。
19、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價格)/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M=QP/V
20、如果紙幣發(fā)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發(fā)行過多,則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價值就相應減少,紙幣就會貶值,這就是通貨膨脹。
21、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可以自發(fā)調節(jié)貨幣流通量,起著蓄水池的作用。
22、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相互抵消的支付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23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執(zhí)行三方面的職能:一是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國際貿易差額;二是作為國際購買手段,用以購買外國商品;三是作為社會財富代表,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如對外貸款和援助,支付戰(zhàn)爭賠款等。
23、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
24、一定時間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25、貨幣流通規(guī)律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的規(guī)律。它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參加流通的商品的數量;二是商品價格的水平;三是貨幣流通速度。
26、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可以是觀念的貨幣,但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27、價值、交換價值、價格之間的關系是: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28、從價值規(guī)律內容的角度看,它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一是價值量的決定;二是實行等價交換。
二、簡答論述
1、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qū)別和聯系是什么?(了解)
答:區(qū)別:(1)兩者的內涵不同。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指市場對社會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2)兩者產生的時間先后不同。當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時,商品經濟中才出現市場經濟。
聯系: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具體表現在:第一,商品貨幣關系的存在是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基礎;第二,商品經濟規(guī)律是市場機制的內在根據;第三,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高度決定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
2、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樣的?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guī)律有哪些作用?
答:(1)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2)作用:第一,自發(fā)調節(jié)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的按比例分配。通過競爭、價格、供求關系的變動而實現。第二,自發(fā)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這一作用是在追求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第三,引起和促進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優(yōu)勝劣汰,兩極分化。
3、為什么說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答:(1)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存在矛盾。在社會分工條件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而在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又具有私人性質,是私人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的社會性質,要求勞動產品在數量和品種上符合社會需要,但勞動的私人性質,卻使生產的商品往往不能與社會需要直接相一致,這樣就產生了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2)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其原因是:第一,這一矛盾是商品內在各種矛盾的根源;第二,這一矛盾決定私有制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的全過程;第三,這一矛盾決定私有制下商品生產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