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經濟學”串講(7)

字號:

4、剩余價值率與年剩余價值率的差別是什么?
    (1)概念的內涵不同:剩余價值率是一次生產過程中所生產的剩余價值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而年剩余價值率則是年剩余價值總量和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2)兩者的企業(yè)的關系不同:剩余價值率體現的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年剩余價值率則表示預付可變資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兩者從不同的方面和層次體現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3)兩者在數量上的差別:在一般的情況下,年剩余價值率大于剩余價值率。
    5、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有何影響?
    答:資本周轉速度對一次生產過程的剩余價值不產生影響,但是對年剩余價值生產發(fā)生影響。
    第一,直接影響年剩余價值量。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包括可變資本在內的流動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而可變資本則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因此,資本周轉速度越快,意味著可變資本周轉速度越快。而可變資本周轉速度越快,一定量預付可變資本在一年內轉化為勞動力的數量就越多,就能剝削到更多剩余價值,從而年剩余價值量增多。反之,年剩余價值量就減少。
    第二,直接影響年剩余價值率。年剩余價值率是指一年內生產的剩余價值總量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在剩余價值率一定的條件下,資本周轉速度越快,意味著預付可變資本周轉速度就越快,剝削的勞動力就越多,年剩余價值就越多,因而年剩余價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價值率就越低。
    6、簡述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劃分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有什么不同。
    (1)兩種劃分的根據不同。前者是根據資本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而劃分的,后者則是根據資本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劃分的。(2)兩種劃分的內容不同。不變資本包括用于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資本,而固定資本只包括用于勞動資料的資本??勺冑Y本只是用于勞動力的資本,而流動資本包括用于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的資本。(3)兩種劃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劃分,是為了揭示生產資本的不同部分對資本周轉速度從而對剩余價值生產的不同影響;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劃分,則是為了揭示可變資本是剩余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社會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的區(qū)別和聯系是什么?(了解)
    聯系:從運動的內容看,都要實現價值增值的目的;從運動的形式看,都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環(huán);從運動的過程看,都要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都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tǒng)一。
    區(qū)別:單個資本的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以及與此相對應的資本流通。社會資本的運動不僅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而且還包括個人生活消費,以及與此相對應的一般商品流通。
    7、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的三個階段及其職能形式是什么?(了解)
    產業(yè)資本的循環(huán)運動要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相應地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
    購買階段。產業(yè)資本在生產要素市場上用貨幣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剩余價值生產做準備。由于這一階段購買的是具有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能力的生產資本,因而這一階段的貨幣轉化為商品的過程成了資本循環(huán)中的一個特定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貨幣既執(zhí)行了貨幣的職能,又執(zhí)行了資本的職能,所以這一階段產業(yè)資本執(zhí)行的職能是貨幣資本的職能。
    生產階段。資本家使用購買到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行生產,生產出包含著剩余價值的商品。由于這一階段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采取的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方式,這種結合的成果成了包含有剩余價值的產品,同時也就成了商品形態(tài)的資本,即商品資本。由于這一階段生產了剩余價值,因而它是一個特殊的階段。
    銷售階段。把包含有剩余價值的商品賣出去,實現價值和剩余價值。由于這一階段上銷售的商品是包含著剩余價值的商品,因此,它不僅是一般商品,而且是商品資本。商品資本的銷售過程,不僅是價值形式轉變的一般商品流通過程,而且也是商品資本的價值以及包含在其中的剩余價值的實現過程。這一階段能否順利實現,關系到資本循環(huán)能否正常進行和資本家的命運,因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由于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的第一個和第三個階段是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個階段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所以,產業(yè)資本的循環(huán)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tǒng)一。
    產業(yè)資本不僅具有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功能,而且具有實現剩余價值的功能,產業(yè)資本決定著生產的資本主義性質。
    8、為什么說固定資本的大規(guī)模更新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物質基礎?
    答: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發(fā)生的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的更新。其原因有:第一,固定資本大規(guī)模更新,為擺脫危機,促進復蘇和高漲準備了條件。對生產資料的大規(guī)模需求,推動了生產資料部門的恢復和發(fā)展,帶動消費資料生產的回升,刺激了整個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第二,固定資本的大規(guī)模更新,又為下一次危機的到來準備了物質前提。因為這會促進技術水平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加劇生產迅速增長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從而導致下一次危機的發(fā)生。
    9、產業(yè)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分別執(zhí)行什么職能?(了解)
    答: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是產業(yè)資本在循環(huán)過程中分別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并分別執(zhí)行著不同的職能:貨幣資本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生產資本的職能是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結合,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剩余價值;商品資本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10、資本循環(huán)與資本周轉的區(qū)別與聯系是什么?(了解)
    答:資本的循環(huán)與周轉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都是資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著資本運動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但二者又存在著區(qū)別:資本循環(huán)重點考察產業(yè)資本一次循環(huán)運動過程,揭示資本正常循環(huán)的條件;而資本周轉則重點考察資本不斷連續(xù)循環(huán)運動的速度問題,揭示資本周轉快慢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
    11、馬克思關于社會總產品構成的兩個理論前提是什么?
    答:分解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構成和價值構成,以及把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是研究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兩個理論前提。具體地說:從實物形態(tài)來看,社會總產品按其最終用途,可以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從價值形態(tài)來看,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可分為不變資本、可別資本和剩余價值三個組成部分。這是第一個理論前提。
    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態(tài)相對應,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一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類;二是生產生活消費資料的部類。這是第二個理論前提。
    12、社會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的區(qū)別和聯系是什么?(了解)
    答:聯系:從運動的內容看,都要實現價值增值的目的;從運動的形式看,都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環(huán);從運動的過程看,都要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都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tǒng)一。
    區(qū)別:單個資本的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以及與此相對應的資本流通。社會資本的運動不僅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而且還包括個人生活消費,以及與此相對應的一般商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