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新版“大學語文”講義(7)

字號:

一、文章梗概
    這篇游記重在闡發(f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內(nèi)涵,對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從政精神作了高度評價和贊揚,充滿現(xiàn)代人文理念。
    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將都江堰與長城作對比;第二部分寫都江堰水流的壯觀;第三部分寫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寫橫江索橋與二王廟。
    作者對都江堰水流的描繪,先寫聲音,再寫作者的感覺,然后再寫水流翻卷咆哮的壯觀,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又飽含著“壯麗的馴順”深刻寓意,發(fā)人深思。
    與單純的游記不同,本文作者不但描寫自然景物,而且立足現(xiàn)代,對歷的人物與事件進行審視,并作出縱橫捭闔的評說,具有較強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給讀者以較大啟迪。
    二、寫作手法
    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如作者在評價都江堰時,一開始就與長城作對比,從而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jié)論。在第三節(jié)中,作者又將秦始皇筑長城的指令與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對比,從而顯示兩者的不同,頌揚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文章語言洗練,容量大,含義深,耐人尋味。
    一、文章梗概
    文章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寫地壇,圍繞著地壇寫自己和地壇的不解之緣。第二個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愛。母親對自己的愛。寫母親對自己那種毫不張揚、意志堅韌的愛。自己對母親的無限思念。第三部分是用種種事物類比四季,象征作者對自己經(jīng)歷酸甜苦辣多變命運的感受。
    二、本文中心
    全文滲透著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環(huán)境和寧靜觀察、反復思索中,方能領略到的對自然、母愛、人生的深切體驗,表現(xiàn)出一種在苦痛與焦灼中掙扎、奮發(fā)的堅韌性格和意志。要求我們應該理解作者用三種方式來展現(xiàn)母愛:一是無聲的行動描寫。二是借“我”之口進行直接心理描寫。三是側(cè)面烘托。(重點 可出選擇或者問答題)
    三、象征手法
    作品運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1.落筆地壇,卻潑墨母愛,似不相干,其實對“我”來說,地壇和母親都是撫平創(chuàng)傷、煥發(fā)新生的源泉,這在整體上就是一種象征性類比。2.敘述地壇的“歷盡滄桑”、“荒蕪但并不衰敗”,讓人聯(lián)想到“我”艱難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強不屈的精神;3.描繪古園中那“誰也不能改變”的落日光輝、雨燕高歌、孩童腳印、蒼勁古柏、夏雨秋風,則是“我”倔強“心魂”的象征性顯現(xiàn)。4.對四季相應的多種事物的排比鋪陳,則更是各種體驗、多種心境、復雜人生、滄桑命運的多重類比和象征。
    一、文章中心思想
    梭羅隱居瓦爾登湖,是尋求一種與以往不一樣的生活,一種更貼近大自然的生活。用梭羅自己的話來說,幽居森林之中,是因為“只想去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自己能否學會生活必定會傳授于我的東西”。于是,他回歸自然,回歸森林,回歸原始的質(zhì)樸生活。
    本文寫森林中的一場螞蟻大戰(zhàn),觀察細致,描寫生動,聯(lián)想豐富,議論精彩。梭羅保持著一顆童心,像兒童一樣興致勃勃、饒有趣味地觀看螞蟻纏斗。同時,梭羅又是一位作家、思想家,由螞蟻大戰(zhàn)聯(lián)想到人類歷的戰(zhàn)爭,得出“你越深究下去,越覺得它們與人類并無兩樣”的結(jié)論。仔細品味,梭羅的螞蟻大戰(zhàn)描寫中,處處“微言”著社會和人生的大義。
    二、寫作手法
    在寫作特點上,首先,這里運用了場面描寫方法。在場面描寫中,作者又采取了以點帶面的手法,著重描寫紅黑三個“武士”的生死鏖戰(zhàn),從而讓人透過典型細部而通覽全局,這是處理復雜場面的有效途徑。其次,在螞蟻大戰(zhàn)的描寫中,作者不時插入關于人類戰(zhàn)爭的歷史事件,這就構(gòu)成了螞蟻大戰(zhàn)與人類戰(zhàn)爭的類比,從而使螞蟻大戰(zhàn)成為人類戰(zhàn)爭的象征,凸現(xiàn)了文章的社會人生大義。同時,作者用寫人的口吻來寫螞蟻,賦予螞蟻以人的行為、舉止、神態(tài)和心理,從而使螞蟻的形象十分鮮活生動。
    《蒹葭》
    一、文章中心思想
    《蒹葭》是一篇意境優(yōu)美、情意深長的戀歌,歷來備受贊賞。詩分三章,每章首兩句借景起興。蒹葭茂密,霜露高潔,烘托出癡情者摯熱的追求和純潔的感情。三、四句點明主題: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尋“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尋的兩種境況:逆流追尋,茫茫秋水,縱橫間隔,山高水復,“道阻且長”;順流追尋,癡情恍惚,若有若無,幻象迷離,“宛在水中央”。兩者的結(jié)果都是可望難即,“伊人”不可得。全詩流溢著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的真誠向往、執(zhí)著追求以及追尋不得的失望、惆悵心情。
    意境朦朧、含蘊不盡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這是一曲懷念情人的戀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詩中“伊人”飄忽不定,幻象叢生,給人以撲朔迷離、悠渺難測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指隱居的賢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視作一種象征,那么這首詩就涵容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這樣,賢才難覓、情人難得的悵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失望等心靈的失落,也都可能從《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應。
    二、表現(xiàn)形式
    本詩采用的重章疊句形式,不僅有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之美,而且有層層遞進、步步深化詩歌意境的作用?!拜筝缟n蒼”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蒼一片,十分茂密,但聲情卻愈轉(zhuǎn)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為霜”到“未晞”、“未已”,體現(xiàn)了時間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時間的漫長與追求者的執(zhí)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體現(xiàn)了空間的轉(zhuǎn)移,暗示了追尋對象的飄忽難覓。雖然只是換了幾個字,但其間微妙的變化和幽深的意蘊卻十分耐人尋味。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這首詩“最得風人深致”?!帮L人深致”,從藝術上說,指婉曲的風格;從思想上說,指境界深遠,意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