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大學語文”課程重點講義(4)

字號: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10)
    一、文章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告訴我們人們如何少犯錯誤,避免愚蠢的見識。分三個層面來講的
    第一層面講科學的認知態(tài)度。對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可用經驗加以檢驗;不能用經驗加以檢驗的,就要有充分的證據。
    第二層面講聽取不同意見。除了類似我們經常說的“兼聽則明”這一層意思,作者還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論敵”來反駁自己以防止自以為是。
    第三層面闡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有些問題“本來就根本無法解決”,有些問題“沒有明顯正確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謙虛慎重的態(tài)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辦法就是要樹立“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十分有限”這一基本理念。
    二、針對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的三個辦法
    1、對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可用經驗加以檢驗;不能用經驗加以檢驗的,就要有充分的證據。
    2、聽取不同社會圈子的人所持的種種看法,擺脫武斷,也不要憑自己的主觀臆測,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自己設立一個假想敵反駁自己也防止自以為是。
    3、提防那些容易助長你狂妄自大的意見,時刻提醒自己,客觀世界是復雜的、多變的,而人是渺小的;樹立“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十分有限”。這一基本理念。
    三、作者采用了議論文很少用的第二人稱“你”
    通過你我對話的形式進行論述,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更容易打動人。從而也成為這篇文章形式上的突出特點。
    四、語言中用了很多“也許”,“說不定”,“設想一下”等虛擬語氣。說明作者謹慎的作風,謙和的態(tài)度
    作者在告訴人們如何少犯錯誤,避免愚蠢的見識,采用這樣的文風,正好使風格與主旨相協(xié)調。使人感覺非常親切,娓娓道來。容易為人所接受。這也正是對自己文章觀點的身體力行的表現(xiàn)。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11)
    一、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為孟嘗君營就“三窟”、鞏固政治地位的經過,展現(xiàn)了馮諼不甘屈居人下、報效知己、深謀遠慮的奇特風采,同時也表現(xiàn)了孟嘗君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品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的“養(yǎng)士”風氣和政治風貌。
    二、重點掌握馮諼的形象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
    性格特征:馮諼不甘屈居人下、報效知己、深謀遠慮的奇特風采。
    表現(xiàn)手法:文中刻畫馮諼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揚先抑、層層深入的方法。開始寫他“無好”、“無能”,寄食于人卻再三彈鋏而歌,要求優(yōu)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饜足的小人。這是先抑。但當孟嘗君召人收債時,他自告奮勇,挺身而出,迅速“市義”而歸。在孟嘗君失勢就國看到“市義”的奇效后,馮諼又作出了更遠的謀劃,為孟嘗君“復鑿二窟”,孟嘗君從此高枕無憂,長保榮華富貴。由此可見,馮諼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試探,而在孟嘗君禮賢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遺余力地為之出謀劃策,這體現(xiàn)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既彰顯出馮諼的獨特個性,又收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三、重點掌握孟嘗君的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
    性格特征: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品德。
    表現(xiàn)手法:孟嘗君與馮諼形成對照。馮諼的再三彈鋏,反托出孟嘗君的寬容大度。而當馮諼大展奇才的時候,又顯出孟嘗君的目光短淺:他不懂“市義”的意義,不明諸侯之間的矛盾可資利用,不知借宗族關系保護自己。而馮諼則深知百姓的艱難,以“市義”來贏得民心,利用齊王與梁王之間爭奪賢才的矛盾來抬高孟嘗君,以宗廟之重鞏固孟嘗君封地。人物之間的映照,使全文波瀾迭起,姿態(tài)橫生。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12)
    一、本文的中心思想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的人物傳記之一。這里所節(jié)選的垓下之圍部分,主要記敘了項羽后失敗、身死烏江的一些史事片斷。注意: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在對項羽作蓋棺論定時,既肯定了項羽起兵滅秦的重大歷史功績,又批評了他缺乏政治遠見、專持武力以經營天下的致命錯誤。
    本文通過三個場面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個性特點十分鮮明的悲劇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別姬,慷慨悲歌,表現(xiàn)了英雄多情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同時也暗示出項羽不善用人、眾叛親離的困境。在東城“快戰(zhàn)”中連斬數將,說到做到,展露了項羽勇猛無比的英姿,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愛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敗原因的悲劇性。因愧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寧死不辱,揭示了項羽內心世界中知恥重義的一面,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走投無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個性描寫和心理刻畫,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體感。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善于在歷史事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合乎情理的藝術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為“霸王別姬”的典型情節(jié)。“天之亡我”在項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復出現(xiàn),充分表現(xiàn)出項羽“身死東城,尚不覺悟”。“瞋目而叱”,嚇退漢將楊喜數里,在失敗關口仍見出項羽的英武氣勢。將寶馬贈與烏江亭長,既是對亭長好意的報答,又是對戰(zhàn)馬的愛憐深情。后自刎,對呂馬童說“吾為若德”,則表現(xiàn)出對敵人的鄙視和視死如歸的精神。這些有血有肉的細節(jié)描寫,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情致豐贍,藝術效果十分顯著。
    《史記》語言生動,影響深遠,短短的垓下之圍中就留下了“霸王別姬”、“四面楚歌”、“羞見江東父老”等含義豐富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