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議論文單元課文指要
(一) 《季氏將伐顓臾》
1.作家作品:
(1)《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具體來說,他提倡a.“仁者愛人”、b.“克己復禮”;在教育方面,他主張c.“有教無類”、d.“因材施教”。
2.課文要點:
(1)文章體裁:這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駁論的記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體現(xiàn)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3)文章各段要點:文章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對顓臾發(fā)動戰(zhàn)爭這件事所發(fā)表的三段談話。
第一段:冉有報告季氏將對顓臾發(fā)動戰(zhàn)爭這一事實“季氏將有事于顓臾”,闡明了孔子反對季氏攻伐顓臾的三個理由:a.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b.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
第二段:冉有推卸責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tài)度。
第三段:冉有為季氏辯護“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闡發(fā)他的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治國觀點。
(4)駁論論點:冉有的三段話是駁論論點a.“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c.“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5)駁論方法:①反駁論點、②反駁論據(jù)。
第一、第二兩個自然段是反駁論點。第三自然段反駁論據(jù)。
(6)立論內(nèi)容:本文主要是駁論,但破中有立。立論內(nèi)容:第一段:孔子反對季氏攻伐顓臾的三個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國主張:“丘也聞有國有家者,……既來之,則安之?!边@些立論,都使駁論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7)論證方法:①演繹法、②類比法。
①演繹法:a.孔子用史官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來駁斥冉有推卸責任的態(tài)度是演繹法。b.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的道理,來批駁冉有為季氏攻伐顓臾尋找借口,是演繹法。c.”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闡明治國以禮的主張,是演繹法。
②類比法:a.孔子用“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和b.“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來駁斥冉有推卸責任是類比法。
(8)論據(jù)類型:孔子在論辯中采用了①歷史材料、②現(xiàn)實事例、③名人名言等多種類別的論據(jù),使論點有了充分佐證,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①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②現(xiàn)實事例:a.“且在邦域之中矣”、b.“是社稷之臣也”、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③名人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9)修辭手法:①比喻、②排比、③反詰等。
①比喻:a.“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比喻冉有、季路輔佐季氏的失職。
b.“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雙重比喻。第一層:孔子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顓臾比作“龜玉”,“虎兕出于柙”喻比季氏對顓臾發(fā)動戰(zhàn)爭,“龜玉毀于櫝中”喻比顓臾在魯國境內(nèi)被消滅。第二層:孔子把冉有、季路比喻成看管人。老虎犀牛從籠子里出來傷人,龜玉珍寶被毀在匣子里,是看管人沒有盡到責任;季氏討伐顓臾,是冉有季路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
②排比:“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③反詰:a.“求!無乃爾是過與?”b.“何以伐為?”c.“則將焉用彼相矣?”d.“是誰之過與?”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豐富了文章意蘊,強化了論辯力和感染力。
(10)由本文引伸出來的成語:a.“既來之,則安之”、b.“分崩離析”c.“禍起蕭墻”、d.“開柙出虎”、e.“季孫之憂”。
(二) 趙威后問齊使
1.作家作品:
(1)《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分國記事的史料匯編,屬國別體雜史。
(2)現(xiàn)在流傳的本子,是漢代文獻學者劉向在各國史籍的基礎上整理編訂而成的。并由劉向定名為《戰(zhàn)國策》。
(3)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難的言論和行動。
(4)《戰(zhàn)國策》文筆恣肆激越,語言犀利流暢,論事透避周詳,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描繪人物生動傳神,富有濃厚的文學情趣。
2.課文要點:
(1)文章體裁:本文以問答方式展開議論的駁論文。
(2)文章主旨:文章委婉批評了齊國政治失當,贊揚了趙威后“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與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一致。)
(3)文章各段要點:
文章如何體現(xiàn)了趙威后“以民為本”的思想?
第一段:趙威后認為,無歲則無民,無民則無君,輕視人民就是舍棄根本,表現(xiàn)了她民貴君輕的思想。嚴厲批駁了齊使者君貴民賤的錯誤思想。
第二段:她勸告齊國表彰、重用“養(yǎng)民”、“息民”、“孝父母”的賢人,是民貴君輕思想的體現(xiàn)。這些言論,表現(xiàn)了她對人民地位的清醒認識和高度重視。
(4)論證方法:歸納法。
第二段,趙威后用“養(yǎng)民”、“息民”、“孝父母”這三個具體實例,得出“此二士弗業(yè),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批評齊國政治失當,是歸納法。
(5)論據(jù)類型:事實論據(jù)。
鐘離子“養(yǎng)民”、葉陽子“息民”、嬰兒子“孝父母”,這是三個正面的事例。反面的事例是於陵子仲,他“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BR> (6)修辭手法:反詰、排比。
貫穿全文的基本句式是反詰。具體的反詰句式有:a.“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胡有舍本而逐末者耶?” b.“何以至今不業(yè)也?”c.“胡為至今不朝也?”d.“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e.“何為至今不殺乎?”
排比句式有:a.“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b.“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c.“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眃.“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眅.“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BR> 采用反詰、排比句來援事說理,a.不僅使趙威后的反詰顯得言之鑿鑿,具有不容辯駁的氣勢,b.繪聲繪色,描摹出趙威后的聲情語氣,使關系國計民生的嚴肅政論,帶上了饒有趣味的文學色彩。
(三) 寡人之于國也
1.作家作品: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2)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3)他主張①施仁政,行王道,②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③反對*虐民,反對掠奪戰(zhàn)爭,④重視后天的教化和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4)①孟子散文善于采用“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②善于運用比喻,增強論辯的形象性和說服力。③有大量整齊對稱的排偶句,富于感情色彩,具有難以阻擋的氣勢。
2.課文要點:
(1)文章體裁:本文是以對話問答方式展開議論的議論文。
(2)文章主旨:本文具體闡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社會不平和階級對立。
(3)文章線索:文章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展開論述。
全文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闡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三部分末尾,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語句收束,環(huán)環(huán)相扣,突出中心線索,使文章成為一個結構嚴謹?shù)恼w。
(4)論證方法:類比、例證、對比論證。
類比:①文章“以戰(zhàn)喻”,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么質(zhì)的差別;②用拿刀殺了人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刀殺的”作比喻,來揭露統(tǒng)治者把“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的觀點。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非常形象、生動而深刻的效果。
例證、對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同時采用了對比和例證兩種論證方法。
(5)說理特色:
①具有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
先批評梁惠王的治國方法,然后再提出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先揭露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然后再說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這都是先抑后揚。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緒的同時,又能抓住他渴望民眾擁戴的潛在心理進行誘導;在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時,采取先易后難、步步推進的程序:這都是循循善誘的體現(xiàn)。
②連鎖推理的方式。在闡發(fā)王道理想的初步措施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時,采用連鎖推理方式,即第一個推理所得出的結論成為第二個推理的前提,第二個推理的結論又作為第三個推理的前提。其作用是增強氣勢和邏輯力量。
(一) 《季氏將伐顓臾》
1.作家作品:
(1)《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具體來說,他提倡a.“仁者愛人”、b.“克己復禮”;在教育方面,他主張c.“有教無類”、d.“因材施教”。
2.課文要點:
(1)文章體裁:這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駁論的記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體現(xiàn)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3)文章各段要點:文章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對顓臾發(fā)動戰(zhàn)爭這件事所發(fā)表的三段談話。
第一段:冉有報告季氏將對顓臾發(fā)動戰(zhàn)爭這一事實“季氏將有事于顓臾”,闡明了孔子反對季氏攻伐顓臾的三個理由:a.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b.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
第二段:冉有推卸責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tài)度。
第三段:冉有為季氏辯護“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闡發(fā)他的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治國觀點。
(4)駁論論點:冉有的三段話是駁論論點a.“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c.“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5)駁論方法:①反駁論點、②反駁論據(jù)。
第一、第二兩個自然段是反駁論點。第三自然段反駁論據(jù)。
(6)立論內(nèi)容:本文主要是駁論,但破中有立。立論內(nèi)容:第一段:孔子反對季氏攻伐顓臾的三個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國主張:“丘也聞有國有家者,……既來之,則安之?!边@些立論,都使駁論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7)論證方法:①演繹法、②類比法。
①演繹法:a.孔子用史官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來駁斥冉有推卸責任的態(tài)度是演繹法。b.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的道理,來批駁冉有為季氏攻伐顓臾尋找借口,是演繹法。c.”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闡明治國以禮的主張,是演繹法。
②類比法:a.孔子用“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和b.“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來駁斥冉有推卸責任是類比法。
(8)論據(jù)類型:孔子在論辯中采用了①歷史材料、②現(xiàn)實事例、③名人名言等多種類別的論據(jù),使論點有了充分佐證,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①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②現(xiàn)實事例:a.“且在邦域之中矣”、b.“是社稷之臣也”、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③名人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9)修辭手法:①比喻、②排比、③反詰等。
①比喻:a.“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比喻冉有、季路輔佐季氏的失職。
b.“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雙重比喻。第一層:孔子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顓臾比作“龜玉”,“虎兕出于柙”喻比季氏對顓臾發(fā)動戰(zhàn)爭,“龜玉毀于櫝中”喻比顓臾在魯國境內(nèi)被消滅。第二層:孔子把冉有、季路比喻成看管人。老虎犀牛從籠子里出來傷人,龜玉珍寶被毀在匣子里,是看管人沒有盡到責任;季氏討伐顓臾,是冉有季路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
②排比:“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③反詰:a.“求!無乃爾是過與?”b.“何以伐為?”c.“則將焉用彼相矣?”d.“是誰之過與?”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豐富了文章意蘊,強化了論辯力和感染力。
(10)由本文引伸出來的成語:a.“既來之,則安之”、b.“分崩離析”c.“禍起蕭墻”、d.“開柙出虎”、e.“季孫之憂”。
(二) 趙威后問齊使
1.作家作品:
(1)《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分國記事的史料匯編,屬國別體雜史。
(2)現(xiàn)在流傳的本子,是漢代文獻學者劉向在各國史籍的基礎上整理編訂而成的。并由劉向定名為《戰(zhàn)國策》。
(3)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難的言論和行動。
(4)《戰(zhàn)國策》文筆恣肆激越,語言犀利流暢,論事透避周詳,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描繪人物生動傳神,富有濃厚的文學情趣。
2.課文要點:
(1)文章體裁:本文以問答方式展開議論的駁論文。
(2)文章主旨:文章委婉批評了齊國政治失當,贊揚了趙威后“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與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一致。)
(3)文章各段要點:
文章如何體現(xiàn)了趙威后“以民為本”的思想?
第一段:趙威后認為,無歲則無民,無民則無君,輕視人民就是舍棄根本,表現(xiàn)了她民貴君輕的思想。嚴厲批駁了齊使者君貴民賤的錯誤思想。
第二段:她勸告齊國表彰、重用“養(yǎng)民”、“息民”、“孝父母”的賢人,是民貴君輕思想的體現(xiàn)。這些言論,表現(xiàn)了她對人民地位的清醒認識和高度重視。
(4)論證方法:歸納法。
第二段,趙威后用“養(yǎng)民”、“息民”、“孝父母”這三個具體實例,得出“此二士弗業(yè),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批評齊國政治失當,是歸納法。
(5)論據(jù)類型:事實論據(jù)。
鐘離子“養(yǎng)民”、葉陽子“息民”、嬰兒子“孝父母”,這是三個正面的事例。反面的事例是於陵子仲,他“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BR> (6)修辭手法:反詰、排比。
貫穿全文的基本句式是反詰。具體的反詰句式有:a.“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胡有舍本而逐末者耶?” b.“何以至今不業(yè)也?”c.“胡為至今不朝也?”d.“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e.“何為至今不殺乎?”
排比句式有:a.“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b.“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c.“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眃.“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眅.“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BR> 采用反詰、排比句來援事說理,a.不僅使趙威后的反詰顯得言之鑿鑿,具有不容辯駁的氣勢,b.繪聲繪色,描摹出趙威后的聲情語氣,使關系國計民生的嚴肅政論,帶上了饒有趣味的文學色彩。
(三) 寡人之于國也
1.作家作品: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2)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3)他主張①施仁政,行王道,②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③反對*虐民,反對掠奪戰(zhàn)爭,④重視后天的教化和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4)①孟子散文善于采用“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②善于運用比喻,增強論辯的形象性和說服力。③有大量整齊對稱的排偶句,富于感情色彩,具有難以阻擋的氣勢。
2.課文要點:
(1)文章體裁:本文是以對話問答方式展開議論的議論文。
(2)文章主旨:本文具體闡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社會不平和階級對立。
(3)文章線索:文章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展開論述。
全文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闡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三部分末尾,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語句收束,環(huán)環(huán)相扣,突出中心線索,使文章成為一個結構嚴謹?shù)恼w。
(4)論證方法:類比、例證、對比論證。
類比:①文章“以戰(zhàn)喻”,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么質(zhì)的差別;②用拿刀殺了人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刀殺的”作比喻,來揭露統(tǒng)治者把“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的觀點。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非常形象、生動而深刻的效果。
例證、對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同時采用了對比和例證兩種論證方法。
(5)說理特色:
①具有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
先批評梁惠王的治國方法,然后再提出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先揭露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然后再說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這都是先抑后揚。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緒的同時,又能抓住他渴望民眾擁戴的潛在心理進行誘導;在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時,采取先易后難、步步推進的程序:這都是循循善誘的體現(xiàn)。
②連鎖推理的方式。在闡發(fā)王道理想的初步措施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時,采用連鎖推理方式,即第一個推理所得出的結論成為第二個推理的前提,第二個推理的結論又作為第三個推理的前提。其作用是增強氣勢和邏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