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詳解馬政經第一章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一)

字號:

第三節(jié) 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與價值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屬性決定的。一種物品可以有多種自然屬性,它的使用價值也可以是多方面的。物品的多種使用價值,往往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fā)展逐步被發(fā)現和被人們利用。使用價值的量就是有用物品的數量,對這種數量的計量,是由物品的性質、用途和社會約定俗成決定的,如布匹用"尺"來計量,鋼材以"噸"來計量,上衣以"件"來計量等。
     商品的使用價值所體現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它本身并不反映社會的生產關系,它在一切人類社會中都存在,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使用價值是商品必然具有的因素之一,但并非一切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要成為商品,還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即具有交換價值。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一種商品可以有多種與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因而能有多種交換價值。而且,各種商品相交換的比例,還會因時間、地點不同而發(fā)生變化。
     從表面上看,商品的交換價值好象是偶然確定的,其實不然。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換,這表明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在質上肯定是相同的,因而在量上才可以比較。這種同質的共同的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因為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不同質的。如果把商品的使用價值撇開,那么,商品剩下的共同的東西,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
     一切商品都是人類勞動產品,生產它們都花費了一定數量的勞動,這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們體力和腦力的耗費。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都凝結了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因而它們可以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換。這種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商品價值的實體。
     商品作為使用價值,在質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難以比較。但作為價值,則在質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較的。正是因為各種商品都具有價值,它們相互之間才能按一定量的比例相互交換。所以,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或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的價值是內在的、抽象的,不能通過自己表現出來,只有通過與另一種商品相交換,才能獲得表現。交換價值就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因此,商品所具有的兩個因素就是使用價值和價值。
     一般人類勞動只有在商品經濟關系下才能形成價值,勞動形成價值,是商品經濟關系賦予它的一種社會形式,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因此,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勞動的社會生產關系,是商品聽社會屬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性。
     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tǒng)一表現在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一個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人需要,就不能成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費再多的勞動,這些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所以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著,沒有使用價值就不能形成價值。第二,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一個物品有使用價值,但不是勞動產品,如陽光、空氣等,就不具有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第三,商品腓用來交換的。商品作為勞動產品,生產出來以后,其使用價值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進行交換,使用價值就不能滿足別人的需要,生產中耗費的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表現在二者之間的互相排斥。一切商品對商品生產者來說,是為了取得它的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對消費者來說,是為了取得它的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同一商品都不能既占有它的價值,又占有它的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為了占有商品的價值,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將它讓渡給消費者。商品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這一矛盾,生產者實現了價值,消費者獲得了使用價值。
     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作為商品最本質的特征是具有價值。因為使用價值不僅商品具有,其他不是商品的物品也具有,因而使用價值不是區(qū)別商品和其他物品的標志。價值只有商品才具有,其他物品不具有價值,因而只有價值才體現商品的本質,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
    2、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作為商品兩個因素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由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決定的。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各式各樣的,生產各種不同的使用價值需要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勞動,勞動的性質和具體形式是根本勞動的目的、對象、操作方式、勞動工具和勞動結果等來區(qū)分的。如生產家具,需要木匠的勞動;生產糧食,則需要農民的勞動。這種生產不同使用價值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具體形式的勞動,叫做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具體勞動不是商品使用價值的源泉,商品的使用價值是自然物與具體勞動相結合的產物。
     具體勞動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系。無論社會形態(tài)如何,人類要生存總要進行各種不同形式的勞動,生產出各種使用價值滿足自身的需要。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屬性,雖然不依社會形態(tài)而變化,但具體勞動的門類和操作方式,則隨著生產力和生產專業(yè)化、社會分工的發(fā)展,而不斷擴展和變化。
     生產商品的勞動,在具體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是人類勞動力的消耗,都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支出。這種撇開勞動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源泉。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它們不是兩次勞動,更不是兩種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統(tǒng)一,不存在只有具體勞動沒有抽象勞動的勞動,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勞動沒有具體勞動的勞動。
     勞動二重性學說對于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大的意義。正是由于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創(chuàng)立,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才被明確地歸結為人類的抽象勞動,并把它同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區(qū)分開來,才使勞動價值論奠定在牢固的基礎上,確立了真正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3、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因此,商品的價值量也就由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來計量。勞動量是用勞動的天然尺度即勞動持續(xù)的時間來計量的,而勞動時間又以時間單位(小時、天)作為計算標準。所以,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時間。
     生產同一種商品,有許多個別生產者。每個個別生產者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稱為個別勞動時間。由于個別生產者使用的生產工具不同、勞動努力程度不同、勞動熟練程度不同和其他各種因素不同,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就會不同。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個別商品的這種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生產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里的"社會"是指在生產同種商品的生產者的范圍內的社會。"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某一時期某一生產部門大多數生產者具有的生產條件。
     生產商品的勞動有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之分。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yǎng)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勝任的勞動。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yǎng),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才能從事的勞動。當然,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區(qū)別是相對的,隨著科學技術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和發(fā)展,過去的復雜勞動可以變成較簡單的勞動,整個社會簡單勞動的水準可以比過去更高。
     在相同的時間內,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不相等的。復雜勞動折合或換算為若干倍的簡單勞動,不是由商品生產者自覺進行的,而是在生產者背后,由社會過程決定的。
     商品的價值量是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發(fā)生了變化,商品的價值量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的。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效率,通常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衡量。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決定和影響勞動生產率變化的有多種因素,包括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組織形式、科學技術發(fā)展及其在生產工藝上的應用程度、技術裝備及原材料的質量和自然條件等等。
    4、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簡單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為條件的,這兩個條件決定了生產商品的勞動同時具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兩重性質。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私人勞動的性質,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都是由他私人決定的。而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又是互相聯(lián)系的,是為滿足社會需要而進行生產勞動,因而又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具有社會勞動的性質。這樣就產生了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必須通過商品交換才能解決,通過交換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得到社會承認,轉化為社會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組成部分。因此,作為私有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交換,不僅互換不同的使用價值,而且實現了相互之間的勞動交換。
     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都是根源于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私有制條件下的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能否得到社會承認,從而轉化為社會勞動,關鍵在于他的商品能否符合市場需要,能否在市場上賣出去。如果賣不出去,他的私人勞動無法轉化為社會勞動,具體勞動不能還原為抽象勞動,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不出去,價值也就不能實現,個別勞動時間也不能轉化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都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反映。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貫穿于簡單商品經濟的始終。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