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定免責能否對抗期待利益請求權(quán)

字號:

【簡要案情】
    2003年9月18日,王某與某林場簽訂了一份茶廠承包合同。合同約定:王某支付給某林場茶園承包金30萬元(茶園總面積約1001畝);廠房、證書、倉庫、辦公樓承包金10萬元,承包期限為20年。另約定:若發(fā)生國家對車間、設(shè)備、倉庫、辦公樓需征用時,或由于債務抵押,需進行拍賣時,王某應無條件服從,但某林場應提供相應的廠房、辦公樓給王某;國家若對茶園需征用時,某林場按征用的實際面積補償茶園和茶村給王某。在合同期內(nèi)若發(fā)生不可抗拒因素導致?lián)p失,某林場不負擔任何責任。2006年該市政府因重點項目建設(shè)需要,依法收回某林場占有的國有土地共計1717畝,其中內(nèi)含王某承包的茶園共計369.266畝。2007年10月13日,因雙方未能就賠償事宜達成一致意見,王某遂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某林場賠償其期待利益損失20萬元。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對王某的訴訟請求意見不一。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某林場應賠償王某期待利益損失,理由是: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之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笨梢?,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的是嚴格責任原則,這意味著在違約發(fā)生后,非違約方只需證明違約方的行為已構(gòu)成違約,而不必證明其主觀上出于故意或過失。本案中已查明的事實是:王某所承包的茶園中有369.266畝已被國家征收。從而導致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合同書中約定的1001畝,部分成為履行不能。也即在以后一段時間內(nèi)某林場只能實際提供631.734畝茶園給王某而不是約定的1001畝。所以本案中某林場存在違約行為,故應依法賠償王某的期待利益損失。
    第二種意見認為,某林場無需賠償王某的期待利益損失。理由是:某林場雖然存在違約行為,但雙方已在承包合同中對政府征收行為進行了免責約定,且這種約定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未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應合法有效,根據(jù)民法平等自愿原則,法院應尊重當事人之間的免責約定,故應駁回王某要求某林場賠償其期待利益的訴訟請求。
    【解析】筆者贊成第二種意見。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之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困違約的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進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北景钢校沉謭龃_實存在違約行為,但是在嚴格責任歸責原則下,不可抗力和雙方當事人對違約責任的事先約定可以成為債務人的抗辯事由。更進一步也就是說在嚴格責任下,不可抗力是債務人的法定免責事由,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免責條款是約定免責事由。免責條款是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事先約定的,旨在限制或免除其責任的條款。我國《合同法》第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訂立合同的權(quán)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根據(jù)合同自愿原則,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免責條款。本案中,雙方當事人在《合同書》第六條第一項中約定,若國家對車間、設(shè)備、倉庫等需要征用,某林場應提供相應的廠房、辦公樓給王某;若國家對茶園需要征用,某林場按征用的實際面積補償茶園和茶樹給王某。這條約定旨在減輕某林場其在未來可能發(fā)生的責任,是一條限制性責任條款。即政府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后,林場只按被政府實際收回的面積補償茶園給王某。根據(jù)合同法第五十三條規(guī)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chǎn)損失的?!?本案中,某林場存在不能按合同書約定的期間連續(xù)交付1001畝茶園給承租方的違約行為。但被告在一定期間內(nèi)的部分履行不能是由于該市政府依法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的行為所致。履行不能在法律上的后果也因是否有可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而有不同。本案中,某林場的履行不能是非自身事由所致,故對王某請求的經(jīng)濟損失賠償無故意或重大過失。因雙方當事人的約定,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故應依法尊重當事人雙方自愿真實的意思表示。某林場應按政府收回土地的實際面積補償茶園和茶樹給王某,而無需賠償王某的期待利益損失。(江西省井岡山市人民法院·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