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一早,杭二中校長葉翠微就從網(wǎng)上看到了“北大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的消息。
得知自己的提議最終成為北大自主招生的一項制度,他的第一反應是“欣慰”:高考招生制度邁出的這一小步,將給眾多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帶來“成長的一大步”。
這就意味著,包括浙江在內的13個省(區(qū)、市)綜合素質優(yōu)秀或學科特長突出的高中生,明年起有望憑借校長的一紙推薦,免試獲得北大招生的面試資格。
但是,一項網(wǎng)絡調查顯示,出于對教育腐敗的擔心,9成網(wǎng)民反對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
“校長實名制” 不是“校長一人制”
9日上午,葉翠微接到北大招辦的電話,通知他可以在9日至12日這一段時間里,以所在學校和本人名義向北大招辦提交關于參加“實名推薦制”的書面申請。
此時,距離他向北大提議建立“校長實名推薦制”不到7個月時間。今年4月,北大召集浙江15所重點中學的校長開了一次招生工作的研究會。正是在那次會議上,葉翠微提出,國內一些有實力、有誠信的中學,其校長可以以個人名義和自身信譽為擔保,向推薦優(yōu)秀學生。
葉翠微沒有想到,他的這個建議,一時間在網(wǎng)上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熱門的爭議話題。人民網(wǎng)調查顯示,95%網(wǎng)友擔心,校長舉薦的方式,將為教育腐敗提供土壤。
從備受爭議到建議正式被北大采納,葉翠微稱,他一直沒有改變初衷?!皬男iL的角度看,做這件事是給自己加風險,但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身為教育者的天然使命?!?BR> “校長實名推薦制”對北大自主招生最重要的影響是,取消筆試環(huán)節(jié),由校長的一紙推薦直接給推薦生上北大的面試資格,面試合格者在高考錄取時將享受北京大學一批次錄取線下降30分錄取的政策。
“看似有可能出現(xiàn)權力尋租,”葉翠微分析說,實際上目前的制度設計,使得校長們“必須把自己的行為拿到陽光下來曬”,接受來自校內外各方的監(jiān)督。
以杭二中為例,作為校長,葉翠微已經(jīng)有了本年度向北大推薦的初步意向人選,比如,有一個學生數(shù)學特別優(yōu)秀,高二時就獲得全省數(shù)學競賽的一等獎,同時又有著良好的人文學科素養(yǎng),“閱讀量特別大,具有深度閱讀能力”。
然而,在葉翠微眼中,“校長實名推薦”并不等于“校長一人推薦”,校長背后存在著“一個團隊的系統(tǒng)運作”。
在他的設想中,在推薦之前,將首先聽取意向人選——學生本人的想法,之后分別召集學生代表、教師代表和家長委員會代表開會。等大家形成一定的共識后,先推出“擬推薦人選”的公示,在進一步“接受全校師生的評價和監(jiān)督”之后,再確定最終推薦人選。
用“小修正”彌補“大遺憾”
“當了10多年校長,每年夏天送走學生時,總會有些遺憾?!痹谌~翠微看來,一些優(yōu)秀學生因考分不理想與好的大學失之交臂,一些人有能力提前完成學業(yè),但為了參加高考而必須熬三年、熬過“黑六月”,這些對于人才培養(yǎng)和輸送而言,都是“讓人難以釋然的遺憾。”
更重要的是,學生基于興趣、發(fā)自內心的學習動機,往往會因高考模式下的過度訓練而被慢慢磨滅掉。這就可能給他們接下去的高校學習帶來隱患。
“必須用制度上小的修正,來彌補學生成長路上大的遺憾。”葉翠微稱,“孩子們的無奈需要有人分擔”,為此,他才發(fā)出要為優(yōu)秀高中生開辟上“綠色通道”的“吶喊”。
李昕欣正是“吶喊”之下的幸運兒。去年,參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試發(fā)揮不佳的她,正準備重新備戰(zhàn)高考,卻意外接到北大的面試通知——這正是因為校長葉翠微替她寫了推薦信。
推薦信指出,李昕欣是非常有潛質的孩子,曾獲全國化學競賽冬令營一等獎的她,在化學領域的確非常專注。材料寄出不到三天,北大招辦主任劉明利就通知葉翠微,北大招生專家組的老師將破例為李昕欣組織一次面試。
“這事讓我一直停留在興奮和感動中,讓我一直琢磨,高考制度能否有更人性、更合理的設計,讓更多的優(yōu)秀學生走進夢中的學校?”讓葉翠微欣慰的是,李昕欣在北大表現(xiàn)非常優(yōu)秀,成績穩(wěn)定在化工與高分子學院的前二十名。
校長要承擔個人信譽風險
9日上午,獲悉方案推出時,北大浙江招生組組長焦維新正在杭外進行自主招生宣傳。他告訴記者,“校長實名推薦制”的招生人數(shù),原則上控制在北大本科招生計劃人數(shù)的3%,也就是全國不到100人。具體到浙江,估計只是個位數(shù)。
然而,“校長實名推薦制”尚未成形,就曾引來廣泛質疑。
批評的聲音十分尖銳。反對方認為,教師推薦制雖然在國外早已是慣例,但國內條件尚不成熟,社會缺乏誠信觀,放權給校長的結果只會是大開腐敗之門。
而在葉翠微看來,“校長推薦權”并非“天上掉下來的一塊餡餅”。作為一項探索性的教育實驗,在為優(yōu)秀學生開辟上的“綠色通道”時,校長們需要承擔“用自己的信譽作擔保”的風險。
“對于這項審慎推出的改革舉措,不宜看得過于樂觀。”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馬里松對記者說,要讓推薦的學生得到北大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對校長而言是壓力,更是一份責任,應該“客觀、慎重、公開、公正地進行推薦”。
“從必須通過高考獨木橋,到有一部分學生可以享受直通車,說明高考正從‘單通道’發(fā)展為‘立交橋’,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葉翠微一直堅持,對于高考改革的推進,不能因噎廢食。
減少考試制度對孩子“真性情”的損傷,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全面發(fā)展、卓越成長,一直是這個中學校長追求的教育理想。
“為撥尖人才提供一些特殊關愛,為偏才和怪才的成長打造一些特殊通道,這是個人之福,也是國家之幸?!比~翠微說,他期待著更多人能夠參與營造教育改革所需要的“包容、大氣”的輿論環(huán)境。
得知自己的提議最終成為北大自主招生的一項制度,他的第一反應是“欣慰”:高考招生制度邁出的這一小步,將給眾多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帶來“成長的一大步”。
這就意味著,包括浙江在內的13個省(區(qū)、市)綜合素質優(yōu)秀或學科特長突出的高中生,明年起有望憑借校長的一紙推薦,免試獲得北大招生的面試資格。
但是,一項網(wǎng)絡調查顯示,出于對教育腐敗的擔心,9成網(wǎng)民反對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
“校長實名制” 不是“校長一人制”
9日上午,葉翠微接到北大招辦的電話,通知他可以在9日至12日這一段時間里,以所在學校和本人名義向北大招辦提交關于參加“實名推薦制”的書面申請。
此時,距離他向北大提議建立“校長實名推薦制”不到7個月時間。今年4月,北大召集浙江15所重點中學的校長開了一次招生工作的研究會。正是在那次會議上,葉翠微提出,國內一些有實力、有誠信的中學,其校長可以以個人名義和自身信譽為擔保,向推薦優(yōu)秀學生。
葉翠微沒有想到,他的這個建議,一時間在網(wǎng)上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熱門的爭議話題。人民網(wǎng)調查顯示,95%網(wǎng)友擔心,校長舉薦的方式,將為教育腐敗提供土壤。
從備受爭議到建議正式被北大采納,葉翠微稱,他一直沒有改變初衷?!皬男iL的角度看,做這件事是給自己加風險,但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身為教育者的天然使命?!?BR> “校長實名推薦制”對北大自主招生最重要的影響是,取消筆試環(huán)節(jié),由校長的一紙推薦直接給推薦生上北大的面試資格,面試合格者在高考錄取時將享受北京大學一批次錄取線下降30分錄取的政策。
“看似有可能出現(xiàn)權力尋租,”葉翠微分析說,實際上目前的制度設計,使得校長們“必須把自己的行為拿到陽光下來曬”,接受來自校內外各方的監(jiān)督。
以杭二中為例,作為校長,葉翠微已經(jīng)有了本年度向北大推薦的初步意向人選,比如,有一個學生數(shù)學特別優(yōu)秀,高二時就獲得全省數(shù)學競賽的一等獎,同時又有著良好的人文學科素養(yǎng),“閱讀量特別大,具有深度閱讀能力”。
然而,在葉翠微眼中,“校長實名推薦”并不等于“校長一人推薦”,校長背后存在著“一個團隊的系統(tǒng)運作”。
在他的設想中,在推薦之前,將首先聽取意向人選——學生本人的想法,之后分別召集學生代表、教師代表和家長委員會代表開會。等大家形成一定的共識后,先推出“擬推薦人選”的公示,在進一步“接受全校師生的評價和監(jiān)督”之后,再確定最終推薦人選。
用“小修正”彌補“大遺憾”
“當了10多年校長,每年夏天送走學生時,總會有些遺憾?!痹谌~翠微看來,一些優(yōu)秀學生因考分不理想與好的大學失之交臂,一些人有能力提前完成學業(yè),但為了參加高考而必須熬三年、熬過“黑六月”,這些對于人才培養(yǎng)和輸送而言,都是“讓人難以釋然的遺憾。”
更重要的是,學生基于興趣、發(fā)自內心的學習動機,往往會因高考模式下的過度訓練而被慢慢磨滅掉。這就可能給他們接下去的高校學習帶來隱患。
“必須用制度上小的修正,來彌補學生成長路上大的遺憾。”葉翠微稱,“孩子們的無奈需要有人分擔”,為此,他才發(fā)出要為優(yōu)秀高中生開辟上“綠色通道”的“吶喊”。
李昕欣正是“吶喊”之下的幸運兒。去年,參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試發(fā)揮不佳的她,正準備重新備戰(zhàn)高考,卻意外接到北大的面試通知——這正是因為校長葉翠微替她寫了推薦信。
推薦信指出,李昕欣是非常有潛質的孩子,曾獲全國化學競賽冬令營一等獎的她,在化學領域的確非常專注。材料寄出不到三天,北大招辦主任劉明利就通知葉翠微,北大招生專家組的老師將破例為李昕欣組織一次面試。
“這事讓我一直停留在興奮和感動中,讓我一直琢磨,高考制度能否有更人性、更合理的設計,讓更多的優(yōu)秀學生走進夢中的學校?”讓葉翠微欣慰的是,李昕欣在北大表現(xiàn)非常優(yōu)秀,成績穩(wěn)定在化工與高分子學院的前二十名。
校長要承擔個人信譽風險
9日上午,獲悉方案推出時,北大浙江招生組組長焦維新正在杭外進行自主招生宣傳。他告訴記者,“校長實名推薦制”的招生人數(shù),原則上控制在北大本科招生計劃人數(shù)的3%,也就是全國不到100人。具體到浙江,估計只是個位數(shù)。
然而,“校長實名推薦制”尚未成形,就曾引來廣泛質疑。
批評的聲音十分尖銳。反對方認為,教師推薦制雖然在國外早已是慣例,但國內條件尚不成熟,社會缺乏誠信觀,放權給校長的結果只會是大開腐敗之門。
而在葉翠微看來,“校長推薦權”并非“天上掉下來的一塊餡餅”。作為一項探索性的教育實驗,在為優(yōu)秀學生開辟上的“綠色通道”時,校長們需要承擔“用自己的信譽作擔保”的風險。
“對于這項審慎推出的改革舉措,不宜看得過于樂觀。”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馬里松對記者說,要讓推薦的學生得到北大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對校長而言是壓力,更是一份責任,應該“客觀、慎重、公開、公正地進行推薦”。
“從必須通過高考獨木橋,到有一部分學生可以享受直通車,說明高考正從‘單通道’發(fā)展為‘立交橋’,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葉翠微一直堅持,對于高考改革的推進,不能因噎廢食。
減少考試制度對孩子“真性情”的損傷,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全面發(fā)展、卓越成長,一直是這個中學校長追求的教育理想。
“為撥尖人才提供一些特殊關愛,為偏才和怪才的成長打造一些特殊通道,這是個人之福,也是國家之幸?!比~翠微說,他期待著更多人能夠參與營造教育改革所需要的“包容、大氣”的輿論環(huán)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