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或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意味著企業(yè)將于未來期間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屬于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
2.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在未來期間會減少企業(yè)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
3.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可稅前扣除的金額=資產成本-以前期間已稅前扣除的金額
負債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賬面價值-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
(1)固定資產
以各種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初始確認時入賬價值基本上是被稅法認可的,即取得時其入賬價值一般等于計稅基礎。
固定資產在持有期間進行后續(xù)計量時,會計與稅收處理的差異主要來自于折舊方法、折舊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
①折舊方法、折舊年限不同產生的差異
②因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產生的差異
③固定資產接受捐贈資產的,如果是現(xiàn)金或者是金額不大的非貨幣性資產的,納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如果是金額比較大的非貨幣性資產的,捐贈收入在五年內均勻記入到應納稅所得額。
(2)無形資產
按照新稅法規(guī)定,自行研發(fā)的無形資產計稅基礎=資本化研發(fā)支出×150%。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的差異嚴格來說并不符合時間性差異的定義,因為對于稅法允許50%加計扣除的部分在會計上并不做處理,因此不能確認遞延所得稅。
無形資產在后續(xù)計量時,對于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在持有期間,因攤銷規(guī)定的不同,會造成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
(3)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稅法對于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是不予以承認的,那么公允價值變動部分在發(fā)生當期是形成了暫時性差異的,所以確認遞延所得稅。
(4)其他資產
①投資性房地產
第一種情況:采用成本模式計量時,其處理思路和方法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不考慮自行研發(fā)形成的無形資產)一致。
第二種情況: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時,與交易性金融資產有類似之處。
②其他計提了資產減值準備的各項資產。有關資產計提了減值準備以后,其計稅基礎不會因減值準備的提取而發(fā)生變化,從而造成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
(5)其他負債。企業(yè)應交的罰款和滯納金等,計稅基礎等于賬面價值,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6)售后回購在稅法上是作為銷售和購進兩個環(huán)節(jié)處理的。那么對于銷售環(huán)節(jié)而言,稅法上確認收入和結轉成本,而會計上不確認收入,因此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購進環(huán)節(jié),稅法上把回購價格和銷售價格差額確認為購進價格一部分,會計上作為了財務費用處理,因此這部分財務費用是不允許扣除的,當期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形成的暫時性差異在回購的產品再次出售時候轉回。
(7)日后事項。
日后事項在會計上作為調整事項處理的時候會形成暫時性差異。比如會計上對于壞帳準備和預計負債金額的調整,稅法上是不承認的,因為當期不允許扣除,形成了遞延所得稅。
對于發(fā)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前的日后事項,涉及到所得稅調整的是報告年度所得稅;如果是匯算清繳后發(fā)生的,作為發(fā)生當年的所得稅調整事項,不調整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可以通過遞延所得稅形式調整所得稅。
(8)企業(yè)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的按照資產、負債公允價值入帳,如果是免稅合并的,稅法對于公允價值是不予以承認的,所以在確認資產當期應該確認遞延所得稅,在資產攤銷計提折舊的時候轉回,最終處置資產時候轉回。
如果是應稅合并的,公允價值獲得稅法承認,計算的攤銷或者折舊允許在稅前扣除,不存在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問題。
(9)會計政策變更
會計政策變更需要調整期初留存收益,那么涉及到遞延所得稅的確認問題。
稅法的處理一直是沒有變化的,會計上政策變更帶來了對于費用和收入的確認差異問題,最終導致了和稅法的處理差異,形成暫時性差異。
對于所得稅費用計算方法變更的要根據(jù)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差額一次性確認遞延所得稅。
另外:在不發(fā)生稅率變動的情況下,由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計算出的暫時性差異,屬于歷年累計金額,由其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責也是期末余額,用期末余額減去期初余額,就是本期發(fā)生額。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或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意味著企業(yè)將于未來期間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屬于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
2.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在未來期間會減少企業(yè)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
3.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可稅前扣除的金額=資產成本-以前期間已稅前扣除的金額
負債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賬面價值-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
(1)固定資產
以各種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初始確認時入賬價值基本上是被稅法認可的,即取得時其入賬價值一般等于計稅基礎。
固定資產在持有期間進行后續(xù)計量時,會計與稅收處理的差異主要來自于折舊方法、折舊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
①折舊方法、折舊年限不同產生的差異
②因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產生的差異
③固定資產接受捐贈資產的,如果是現(xiàn)金或者是金額不大的非貨幣性資產的,納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如果是金額比較大的非貨幣性資產的,捐贈收入在五年內均勻記入到應納稅所得額。
(2)無形資產
按照新稅法規(guī)定,自行研發(fā)的無形資產計稅基礎=資本化研發(fā)支出×150%。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的差異嚴格來說并不符合時間性差異的定義,因為對于稅法允許50%加計扣除的部分在會計上并不做處理,因此不能確認遞延所得稅。
無形資產在后續(xù)計量時,對于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在持有期間,因攤銷規(guī)定的不同,會造成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
(3)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稅法對于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是不予以承認的,那么公允價值變動部分在發(fā)生當期是形成了暫時性差異的,所以確認遞延所得稅。
(4)其他資產
①投資性房地產
第一種情況:采用成本模式計量時,其處理思路和方法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不考慮自行研發(fā)形成的無形資產)一致。
第二種情況: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時,與交易性金融資產有類似之處。
②其他計提了資產減值準備的各項資產。有關資產計提了減值準備以后,其計稅基礎不會因減值準備的提取而發(fā)生變化,從而造成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
(5)其他負債。企業(yè)應交的罰款和滯納金等,計稅基礎等于賬面價值,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6)售后回購在稅法上是作為銷售和購進兩個環(huán)節(jié)處理的。那么對于銷售環(huán)節(jié)而言,稅法上確認收入和結轉成本,而會計上不確認收入,因此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購進環(huán)節(jié),稅法上把回購價格和銷售價格差額確認為購進價格一部分,會計上作為了財務費用處理,因此這部分財務費用是不允許扣除的,當期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形成的暫時性差異在回購的產品再次出售時候轉回。
(7)日后事項。
日后事項在會計上作為調整事項處理的時候會形成暫時性差異。比如會計上對于壞帳準備和預計負債金額的調整,稅法上是不承認的,因為當期不允許扣除,形成了遞延所得稅。
對于發(fā)生在所得稅匯算清繳前的日后事項,涉及到所得稅調整的是報告年度所得稅;如果是匯算清繳后發(fā)生的,作為發(fā)生當年的所得稅調整事項,不調整報告年度應交所得稅,可以通過遞延所得稅形式調整所得稅。
(8)企業(yè)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的按照資產、負債公允價值入帳,如果是免稅合并的,稅法對于公允價值是不予以承認的,所以在確認資產當期應該確認遞延所得稅,在資產攤銷計提折舊的時候轉回,最終處置資產時候轉回。
如果是應稅合并的,公允價值獲得稅法承認,計算的攤銷或者折舊允許在稅前扣除,不存在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問題。
(9)會計政策變更
會計政策變更需要調整期初留存收益,那么涉及到遞延所得稅的確認問題。
稅法的處理一直是沒有變化的,會計上政策變更帶來了對于費用和收入的確認差異問題,最終導致了和稅法的處理差異,形成暫時性差異。
對于所得稅費用計算方法變更的要根據(jù)計稅基礎和賬面價值差額一次性確認遞延所得稅。
另外:在不發(fā)生稅率變動的情況下,由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計算出的暫時性差異,屬于歷年累計金額,由其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責也是期末余額,用期末余額減去期初余額,就是本期發(fā)生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