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藏族的人生儀禮

字號:

藏族有祈子的習俗嗎?生男孩、生女孩有著不一樣的慶祝儀式嗎?
    藏族也有“男尊女卑”的規(guī)矩,但比起漢族要寬松的多。在西藏小孩生下來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親朋好友就要前來祝賀。這種活動叫做“旁色”(藏語“旁”是“污濁”的意思,“色”是“清除”),也就是清除晦氣的活動。客人一進屋,先給生母和襁褓中的嬰兒獻哈達,給生母敬酒、倒茶;然后端詳初生嬰兒,對孩子的出生說一些吉利、祝福的話。一般要說“次仁”(長壽)。然后將各種禮物送給孩子的父母。
    在農(nóng)村,生了小孩的人家門口,要堆上一堆小石子。生男孩,要堆上白石子;生女孩什么石子都可以,并在石堆旁燃燒松柏香枝。前來祝賀的人們,走到門口,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撒上糌粑面,然后再進入主人家門。
    在甘青藏區(qū),一般不去生了孩子的人家,等滿月后再去探望??腿诉M門前,主人要在大門前燒一個火堆,客人邁過火堆后,方可進門。目的是防止將外邊的晦氣帶進家。有的地方有家里生了男孩就在門前燒一堆火,火中央立一個白石頭;生了女孩只燒火堆的習俗。
     藏族婦女生產(chǎn)有哪些禁忌和禮儀?
    西藏日喀則地區(qū)的婦女在孕期提倡多活動,人們在生活時間中認識到孕期多活動有利于分娩。在飲食上禁止吃犏牛肉,據(jù)說這種肉會使孕期延長,而到分娩期延后時又必須要吃犏牛肉,認為這樣才能*。另外,孕婦不能抱嬰兒,據(jù)說這會使嬰兒出牙晚。
    坐月子期間,產(chǎn)婦要避風、避冷,不吃太硬的東西。衛(wèi)藏地區(qū)產(chǎn)婦必須要喝一種類似粥一樣的食品,藏語叫“歸丹”,原料是青稞酒、紅塘、糌粑、奶渣,一起煮沸后趁熱喝,能夠活血化瘀,補氣養(yǎng)顏。對恢復身體特別好。
    在甘青一帶,孕婦不能串門,不能和陌生人說話,不能吃別人送的東西,尤其是陌生人送的東西。不能跟寡婦在一起。
    藏族是怎樣給孩子起名字的?藏族名字的特色是什么?
    在母氏社會時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親名字中的一個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像母親的名字叫“朗?莫莫”,兒子的名字便叫“莫赤”;母親名叫“索?湯湯”,兒子名便叫“索赤”。可以說姓母親的姓。古時候藏族十分重視姓氏,藏語叫“如名”,重視“骨頭”(“如”就是“骨頭”的意思)。后來,有了嚴格的等級制度之后,有地位的人為使自己的家族世襲相傳,便把家族名作為自己的姓,如:昆?公卻杰布、捏?赤桑云頓等。后來,松贊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分封有功之臣的領地和封號,人們便把領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以顯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如噶爾?東贊、直?司如貢堆等。這種做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如:玉妥?云丹貢布、多仁?丹增班覺、多嘎?次仁旺杰、洽培?次旦平措等。名字前面的是莊園或領地、爵位名,因為這些是可以世襲的,如:多嘎?次仁旺杰的兒子叫多嘎?扎西貢布。一般的平民只有名,沒有姓。
    佛教在西藏盛行以來,人們往往要請活佛起名。因此名字的含義多為佛教內(nèi)容。如:
    丹巴--佛教的意思;
    江央--妙音的意思;
    格來--吉祥的意思;
    多吉--金剛的意思;
    群佩--興法或興教的意思。
    要是出家當喇嘛,不管他年歲有多大,一律要重新經(jīng)堪布剃度,取其法名,從此俗名便取消了。一個喇嘛或活佛,如果升到上層僧職,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職或封號。例如:堪布?倫珠濤凱??安际莻€僧職,他自己的名字叫“倫珠濤凱”。又如: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他的名字是“卻吉堅贊”,“班禪額爾德尼”是封號。為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封賜給五世班禪?羅桑益希的?;罘鸬拿智懊妫话銘由纤聫R的名字,如東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那么他的全稱便叫“東嘎?洛桑赤烈”、薩迦寺的喇嘛“洛珠嘉措”就叫“薩迦?洛珠嘉措”等。一般平民沒有姓,衛(wèi)藏和康巴地區(qū)習慣起四個字的名兒,甘青習慣起三個字的名兒。如:“多吉次旦”“索朗旺堆”“更堆群佩”“格桑卓瑪”“仁青措”“扎西加”等。來源:www.examda.com
    藏族名字的含義除了有宗教意義的以外,也有用自然界中吉祥的物體做自己的名字,如:
    達瓦--月亮;尼瑪--太陽;白瑪--蓮花;梅朵--花。
    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做名的,如:
    朗剛--三十日;次松--初三;次捷--初八;次幾--初一。
    還有用星期為小孩起名 ,如:
    尼瑪--星期日(也作“日”“太陽”解)、達瓦--星期一(也作“月亮”月份“解)、米瑪--星期二、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巴桑--星期五(也作“金星”解)、邊巴--星期六。
    在漢藏交界和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地區(qū),以及與漢族聯(lián)姻的家庭中,出現(xiàn)了帶漢族姓、藏族名的名字,如:張旺堆、李次加、陳貢布、趙仁增等。
    青海農(nóng)區(qū)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歲時,要把童年型的辮套改為成年型辯套。并要選擇吉日進行,稱“戴天頭”(即姑娘成人禮),要請僧侶先舉行宗教儀式,再由成年婦女為姑娘更新裝,拜佛、祖先和父母,這時女眷們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歲要佩掛“馬爾頓”(發(fā)套)它用布或綢緞制成,上面飾以許多銀盾、珊瑚。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發(fā)套比已婚婦女發(fā)套短得多,而阿壩州藏族女子十六歲后才開始蓄發(fā)結(jié)辮。甘肅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辮梳編起來,已婚婦女則中間編著,兩邊不編,但從腰以下又都編串起來。
    衛(wèi)藏地區(qū),一般女子至十六七歲,便擇吉日舉行成年儀式。這天請一位生年屬相好、父母雙全、有福氣的同齡女性,給姑娘梳兩條辮子(一般衛(wèi)藏地區(qū),幼女都梳一條辮子,到了成年,就改梳兩條辮子),帶“邦典”(彩條圍裙),戴“巴珠”頭飾,然后由父母、親友及來賓向姑娘獻哈達表示祝賀。儀式結(jié)束后,姑娘在三四位親友陪同下,前往寺廟朝佛,回來就擺宴招待親友來賓,娛樂一天。在這之后,姑娘可以參加男女之間的社交,也可以談婚論了。所以,彩條圍裙“幫典”是少女步入婦女的標志。我常能在電視和文藝演出時,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帶著“邦典”跳舞,覺得很遺憾?,F(xiàn)在孩子們都上學了,學校都有校服,這種儀式不流行了。不過,比起衛(wèi)藏地區(qū),甘青藏區(qū)一帶,父母們重視女兒的“冠禮”儀式更有特點。
    舉行“冠禮”儀式前,要為女兒準備華麗的服飾,儀式前一周內(nèi)就開始讓女兒用柏樹葉泡過的水洗臉,不讓亂吃零食。儀式當天的清晨,要請梳辮技巧的婦女為女兒梳頭,把童年型的兩根小辮改為成年型的多根小辮,表示“成人”了。一般在大年初二舉行,姑娘打扮好后,就在好朋友的陪伴下,挨家挨戶地去給親戚們拜年。親戚家也早已經(jīng)準備好了各種禮物送給姑娘。晚上姑娘的家里要設宴請客,姑娘的朋友們都要來祝賀,從此男性可以追求她。不過現(xiàn)在孩子們都受現(xiàn)代文明的教育,同樣,在城鎮(zhèn)里已經(jīng)很少見了。
    未婚的少女,由于地方的不同,有的地區(qū)只梳兩根,有的地區(qū)只梳一根,有的地區(qū)梳三根,只有舉行過成人禮的少女和已婚婦女的辮子又多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