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題
1.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外在學習動機的實質仍然是一種學習的內部動力,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內部學習動機,但也不忽視外部學習動機的作用。教師應一方面逐漸使外部動機轉化成為內部動機,另一方面又應利用外部動機使學生已經形成的內部動機處于持續(xù)的激起狀態(tài)。
2.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他們不僅用強化來解釋學習的發(fā)生,而且用它來解釋動機的產生。在他們看來,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起來的穩(wěn)固聯(lián)系,而不斷強化則可以使這種聯(lián)結得到加強和鞏固。按照這種觀點,任何學習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由于行為派的強化理論過分強調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外部強化),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學習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自我強化),因而這一學習動機理論有較大的局限性。
3.教師應掌握評分的藝術,使學生保持學習上的成功感。為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1)學生的成敗感與他們的自我標準有關,教師應注意這種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2)課題難度要適當,經過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則,總不能正確完成,就會喪失信心,產生失敗感。(3)課題應由易到難呈現(xiàn),以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感。(4)在某一課題失敗時,可先完成有關基礎課題,使學生下次在原來失敗的課題上獲得成功感。
4.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tài),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樣,才能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并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5.由于認知內驅力是穩(wěn)定、重要的學習動機,因此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有利于培養(yǎng)新的學習需要。為此,教師應耐心有效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精心組織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了解到知識的價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識、探究更深問題的愿望。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yǎng)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yǎng)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激發(fā):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2)根據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2.[答案要點]:
(1)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
(2)同時又把成敗原因主要歸為六個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等;
(3)歸因理論是從結果來闡述行為動機的。其作用表現(xiàn)在: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動發(fā)生的因果關系;②有助于根據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推斷個體的心理特征;③有助于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動機;
(4)在教學中,運用歸因理論了解學習動機,對于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會產生一定的作用。
1.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外在學習動機的實質仍然是一種學習的內部動力,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內部學習動機,但也不忽視外部學習動機的作用。教師應一方面逐漸使外部動機轉化成為內部動機,另一方面又應利用外部動機使學生已經形成的內部動機處于持續(xù)的激起狀態(tài)。
2.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他們不僅用強化來解釋學習的發(fā)生,而且用它來解釋動機的產生。在他們看來,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起來的穩(wěn)固聯(lián)系,而不斷強化則可以使這種聯(lián)結得到加強和鞏固。按照這種觀點,任何學習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由于行為派的強化理論過分強調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外部強化),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學習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自我強化),因而這一學習動機理論有較大的局限性。
3.教師應掌握評分的藝術,使學生保持學習上的成功感。為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1)學生的成敗感與他們的自我標準有關,教師應注意這種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2)課題難度要適當,經過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則,總不能正確完成,就會喪失信心,產生失敗感。(3)課題應由易到難呈現(xiàn),以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感。(4)在某一課題失敗時,可先完成有關基礎課題,使學生下次在原來失敗的課題上獲得成功感。
4.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tài),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樣,才能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并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5.由于認知內驅力是穩(wěn)定、重要的學習動機,因此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有利于培養(yǎng)新的學習需要。為此,教師應耐心有效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精心組織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了解到知識的價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識、探究更深問題的愿望。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yǎng)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yǎng)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激發(fā):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2)根據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2.[答案要點]:
(1)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
(2)同時又把成敗原因主要歸為六個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等;
(3)歸因理論是從結果來闡述行為動機的。其作用表現(xiàn)在: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動發(fā)生的因果關系;②有助于根據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推斷個體的心理特征;③有助于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動機;
(4)在教學中,運用歸因理論了解學習動機,對于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會產生一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