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精選論述題四1

字號:

.論述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tǒng)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
    (1)德育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過程。學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幾個要素組成。這幾個因素 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guī)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是對是 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辨能力;也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 物的主觀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jù)。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 好惡等情緒態(tài)度,它對品德認識和品德行為起著激勵和調節(jié)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xiàn)道德行 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理智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行,即道德 行為,是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作出的行為反應,是人內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行為、 外部表現(xiàn),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2)德育過程就是知、情、意、行諸因素得到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 的過程,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德育過程具有多端性。
    2. 結合實際分析學校德育如何貫徹導向性原則?
    (1)導向性原則的含義。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 正確的方向發(fā)展。(2)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第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第二,德育目標必須 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xiàn)實性結合起來。
    3.評述道德教育的體諒模式?
    (1)模式簡介: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 得·麥克費爾等創(chuàng)立。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置于中心地位。(2)理論假設:①與人友好相處是 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 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③鼓勵處于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學會關心。(3)圍繞人際--社會情境問題的道德教育。①設身處地;②證明規(guī)則;③付諸 給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有效 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質。③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 教育的能力。(3)德育過程要堅持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①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 相結合原則的含義,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 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 尊重和信賴學生;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教育者對學生 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zhí)行,及時檢查,堅持不懈,督促學生切實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