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西省教師資格全真模擬題及答案(二)3

字號:

2.簡評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答、(1)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把滿足社會需要視為教育的根本價值。這種觀點認為,社會是人們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礎,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教育培養(yǎng)的效果,只能以其社會功能的好壞來加以衡量,離開社會需要,教育就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而教育目的只能從社會的需要出發(fā),根據(jù)社會需要來確定。2分
    (2)主要代表人物孔德,涂爾干1分
    (3)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fā),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但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導致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只見社會不見人單純把人當做社會工具,而不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來培養(yǎng),造成對人本性發(fā)展的嚴重束縛和壓抑。
    3.描述學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答、(1)順序性和階段性(2)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3)不平衡性(4)個別差異性(5)整體性
    4.簡述當代教學觀變革的趨勢。
    答、(1)從重視教師向重視學生轉變(2)從重視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培養(yǎng)轉變
    (3)從重視教法向重視學法轉變(4)從重視認知向重視發(fā)展轉變
    (5)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變(6)從重視繼承向重視創(chuàng)新轉變
    1.簡述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促進功能。
    答、1)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2)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
    2.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答、(1)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4)為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fā)展進步培養(yǎng)各級各類人才。
    3.簡述教師個體專業(yè)性發(fā)展的途徑。
    答、(1)師范教育(2)新教師的入職輔導(3)在職培訓(4)自我教育
    4.簡述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區(qū)別。
    答、、(1)從目的上講,學科課程主要向學生傳遞人類長期創(chuàng)造和積累起來的種族經(jīng)驗的精華;活動課程主要讓學生獲得包括直接經(jīng)驗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內的個體教育性經(jīng)驗。
    (2)從編排方式上講,學科課程重視學科知識邏輯的系統(tǒng)性,活動課程強調各種有意義的學生活動的系統(tǒng)性。
    (3)從教學方式上講,學科課程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去認識人類種族經(jīng)驗;而活動課程主要以學生自主的實踐交往為主獲取直接經(jīng)驗。
    (4)在評價方面,學科課程強調終結性評價,側重考查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活動課程則重視過程性評價,側重考查學生學習的過程。
    1.一個成功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答、(1)學習者和學者(2)知識的傳授者(3)學生心靈的培育者(4)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
    (5)學生學習的榜樣(6)學生的朋友
    2.簡述活動指導的策略運用。
    答(1)學生活動方案的設計(2)學生活動基本條件的提供(3)自主活動的引入(4)自主活動的促進
    (5)成果交流的組織
    3.簡析班級組織的結構。
    答、(1)班級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2)班級組織的角色結構(3)班級組織的信息溝通結構(4)班級組織的規(guī)模
    4.簡述學生評價理論與實踐的當代走向。
    答、(1)倡導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學生評價體系(2)以質性的評價模式取代量化的評價模式
    (3)強調測評的真實性和情境性(4)鼓勵學生評價中的合作行為(5)重視思維過程的評價
    1.簡述良好師生關系的基本策略。
    答、(1)了解和研究學生(2)樹立正確的學生觀(3)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
    (4)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流(5)努力提高自我修養(yǎng),健全人格
    2.教師個體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具體內容。
    答、(1)專業(yè)理想的建立(2)專業(yè)知識的拓展(3)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4)專業(yè)自我的形成
    3.說明并分析核心課程的利弊。
    答、(1)核心課程的主要優(yōu)點包括:3分
    第一,強調內容的統(tǒng)一性和實用性,以及對學生和社會的適用性。
    第二,課程內容主要來自周圍的社會生活和人類不斷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具有相當強烈的內在動機。
    第三,通過積極的方式認識和改造社會。
    (2)核心課程的主要缺陷:2分
    第一,課程的范圍和順序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學習的內容可能是零亂的、鎖碎或膚淺的。
    第二,學習單元可能被搞的支離破碎,知識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和統(tǒng)一性受到影響。
    第三,由于缺乏有組織的內容,文化遺產(chǎn)不可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而且還可能背離家長對課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對課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