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考申論考試熱點:農民工權益保護專題

字號:

一、背景:
    經濟轉型期,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逐年增加,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將向城市轉移,農民工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金融危機壓力下,農民工問題更為凸顯,如何解決好當前存在的種種侵犯農民權益的問題,也是黨和政府十分關心的,解決好農民工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解決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而且關系到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健康發(fā)展,關系到社會公正與和諧所以,無疑這也就成為國考申論命題的一個重點所在。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做出專門規(guī)定,并且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解《決定》的基本精神,要求我們以更高的站位來對待農民工問題。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wèi)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zhèn)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統(tǒng)籌城鄉(xiāng)社會管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yōu)槌擎?zhèn)居民”。
    《決定》對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加強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逐步實行城鄉(xiāng)勞動者同工同酬。要抓住工資和勞動保護等突出問題,標本兼治,加強政府引導、依法監(jiān)管,增強企業(yè)以人為本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勞動者維權能力,充分發(fā)揮工會對維護農民工權利的作用。加大清理工資拖欠工作力度,合理提高低工資標準,實行同工同酬,健全勞資糾紛協調機制,引導和促進形成穩(wěn)定和諧的勞資關系。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保障生產安全。加大勞動執(zhí)法監(jiān)察力度,確保勞動合同法切實貫徹實施。
    第二,逐步實現農民工與城鎮(zhèn)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農民工與戶籍人口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地位平等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權利享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果,都應該依照同樣的法律規(guī)范享受公共服務。流入地要轉變觀念,以開放和包容的胸襟,把進城農民工作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消除對流動人口的歧視性政策,創(chuàng)新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體制,將農民工各項公共服務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有計劃地擴大農民工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務的項目和范圍。健全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制度,確保農民工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資源。健全農民工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制度。按照“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的原則,向農民工提供與戶籍人口同等的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農民工文化活動是群眾性文化活動,應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將農民工納入城鎮(zhèn)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改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
    第三,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目前,農民工工傷保險工作取得較快進展,相關法律法規(guī)趨向健全。要落實《工傷保險條例》,盡快實現工傷保險對農民工全覆蓋。要健全農民工醫(yī)療保障制度,解決好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要抓緊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yǎng)老保險制度,盡快制定和實施農民工養(yǎng)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xù)辦法,確保農民工在流動就業(yè)中的社會保障權利。
    農民工的權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方面的權益,有報酬權、收益權、同工同酬權、就業(yè)機會均等權、社會保障權和社會福利權等;二是社會方面的權益,有自由擇業(yè)權、勞動安全保護權、職業(yè)技能培訓權、勞動爭議處理權、休息權、休假權等;三是政治方面的權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人格權、人身自由權、參與社會管理權等方面。
    二、存在的問題:
    農民工權益保護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就業(yè)歧視。用人單位視農民工為“二等公民”,同工不能同酬,同工不能同時,同工不能同權。
    2. 就業(yè)環(huán)境條件差,缺乏應有的勞動保護。農民工群發(fā)性的職業(yè)病或中毒事故頻繁發(fā)生。資方又忽視安全生產,以致工傷事故不斷,農民工在如此條件下勞動,身體健康權受到嚴重損害。
    3. 勞動報酬權利得不到保障。被收押金、扣證件,工資被拖欠、克扣是司空見慣。
    4. 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沒有建立起來。農民工長時間被排除在養(yǎng)老保險、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之外,直至今日,才逐漸有一些強制要求為農民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文件出臺,但在執(zhí)行中這些文件還不能完全落實到位。
    5. 休息休假的權利得不到保障,超強度加班成為“正?!爆F象。
    6. 人身權利得不到保障。老板或管理人員對農民工搜身搜包,毆打、體罰農民工的事充斥著媒體,強迫農民工下跪、吞食異物的事也時有耳聞。
    三、農民工權益受侵害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農民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導致農民工在就業(yè)中無序競爭。
    2. 農民工從業(yè)的隨意性和松散性,造成農民工權益維護困難。
    3. 農民工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
    4. 保障制度難以落實
    四、農民工權益保護的對策
    法律救濟方面:
    1.認真落實我國相關法律中對農民工權益保護的規(guī)定。
    2.在涉及農民工權益的具體司法實踐中,在法律規(guī)定的限度內向農民工一方實行“司法傾斜”,對侵害農民工權益者實施更嚴厲的懲處,對施害者起到警示懲戒作用。
    3.簡化解決糾紛的法律程序,為農民工提供一條維權的“便捷通道”。
    4.建立專門的維護農民工權益的無償法律救助機構,鼓勵法律志愿者積極參與,解決農民工的疑難問題,幫助農民工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進行訴訟,以維護農民工的各項合法權益。
    社會救濟方面:
    1.重視發(fā)揮新聞輿論在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方面的導向和監(jiān)督作用,更好地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2.勞動和社會保障、工會、婦聯、教育、工商等部門的積極參與,開辟多種農民工維權渠道。
    3.開辟維權熱線,使農民工的權利及時得到維護。
    4.建立維權監(jiān)督、舉報制度,使農民工權益受損的情況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
    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提高農民工的素質為流出地的責任:
    1.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2.改變農村教育模式,培養(yǎng)適合農村及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
    3.加大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yè)技能培訓。
    4.加強對農村轉移勞動力法律知識的培訓。
    流入地主要應從以下方面努力:
    1. 加大對農民工崗前或其他職業(yè)技能的培訓。
    2. 是為農民工接受繼續(xù)教育提供便利。
    3. 是為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
    五、政府責任
    1.政府擁有宏觀調控的權力,可以界定產權、配置資源、調整結構;
    2.政府握有行政法規(guī)制定權,可以依據憲法的原則不斷完善針對農民工的各種法規(guī),約束對農民工的政策歧視和待遇不公,盡可能地使農民工享有公民和居民待遇;
    3.政府有權通過各種手段(經濟的、法律的)對于拖欠克扣工資、勞動條件惡劣、無勞動安全保障措施的企業(yè)進行治理;
    4.政府可以推動針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
    5.政府可以進行保護農民權益的宣傳,擴大影響;
    6.政府可以支持組建農民工維權組織;
    7.政府可以在就業(yè)信息的發(fā)布、市場培育等方面發(fā)揮行政指導的作用;
    8.政府可以開展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