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我國某出口公司先后與倫敦B公司和瑞士S公司簽訂兩個出售農(nóng)產(chǎn)晶合同,共計3500長噸,價值8.275萬英鎊。裝運期為當年12月至次年1月。但由于原定的裝貨船舶出故障,只能改裝另一艘外輪,至使貨物到2月11日才裝船完畢。在我公司的請求下,外輪代理公司將提單的日期改為1月31日,貸物到達鹿特丹后,買方對裝貨日期提出異議,要求我公司提供1月份裝船證明。我公司堅持提單是正常的,無需提供證明。結果買方聘請律師上貨船查閱船長的船行日志,證明提單日期是偽造的,立即憑律師拍攝的證據(jù),向當?shù)胤ǚㄔ嚎馗娌⒂煞ㄔ喊l(fā)出通知扣留該船,經(jīng)過4個月的協(xié)商,最后,我方賠款2.09萬英鎊;買方方才肯撤回上訴而結案。
分析: 倒簽提單是一種違法行為,一旦被識破,產(chǎn)生的后果是嚴重的。但是在國際貿(mào)易中, 倒倒簽提單的情況還是相當普遍。尤其是當延期時間不多的情況下,還是有許多出口商會鋌而走險。當?shù)购灥娜兆虞^長的情況出現(xiàn),就容容易引起買方懷疑,最終可以通過查閱船長的航行日志或者班輪時刻表等途徑加以識破。
案例二
有份CIF合同,出售礦砂5咖公噸,合同舶裝運條款規(guī)定:"CIF Hamburg,1989年2月份:由一船或數(shù)船裝運。"買方于2月15日裝運了3100公噸,余數(shù)又在3月1日裝上另一艘輪船。當賣方憑單據(jù)向買方要求付款時,買方以第二批貨物延期裝運為由,拒絕接受全部單據(jù),并拒付全部貸款,賣方提出異議,認為買方無權拒收全部貨物。
分析: 根據(jù)合同"由一船或數(shù)船裝運"的規(guī)定,可以認定該合同是允許分批裝運的。賣方在履行合同時,分兩批裝運,第一批貨物的裝貨時間是符合合同規(guī)定的,只是第二批貨物違反了合同規(guī)定的期限。因此,買方不應對符合合同的第一批貨物拒收或索賠權力。至于第二批貨物,雖然違反了合同,但是,裝運時間僅僅超過期限一天,一般不能視為根本性違反合同,因此,買方拒收第二批貨物的理由也是不充分的,最多只能要求賠償。
案例三
我國A公司與某國B公司于2001年10月20日簽訂購買52500噸化肥的CFR合同。A公司開出信用證規(guī)定,裝船期限為2002年1月1日至1月10日,由于B公司租來運貨的“順風號”輪在開往某外國港口途中遇到颶風,結果裝至2002年1月20日才完成。承運人在取得B公司出具的保函的情況下簽發(fā)了與信用證條款—致的提單。“順風號”輪于1月21日駛離裝運港。A公司為這批貨物投保了水漬險。2002年1月30日“順風號”輪途經(jīng)巴拿馬運河時起火,造成部分化肥燒毀。船長在命令救火過程中又造成部分化肥濕毀。由于船在裝貨港口的延遲,使該船到達目的地時正遇上了化肥價格下跌.A公司在出售余下的化肥時價格不得不大幅度下降,給A公司造成很大損失。請根據(jù)上述事例,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 (1)途中燒毀的化肥損失屬什么損失,應由誰承擔?為什么?
(2)途中濕毀的化肥損失屬什么損失,應由誰承擔?為什么?
(3)A公司可否向承運人追償由于化肥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為什么?
回答: (1)屬單獨海損,應由保險公司承擔損失。途中燒毀的化肥屬于單獨海損,依CFR術語,風險由A公司即買方承擔;而A公司購買了水漬險,賠償范圍包含單獨海損, 因此由保險公司承擔。
(2)屬共同海損,應由A公司與船公司分別承擔。因船舶和貨物遭到了共同危險,船長為了共同安全,有意又合理地造成了化肥的濕毀。
(3)可以。因為承運人遲延裝船,又倒簽提單,須對遲延交付負責。
案例四
國外一家貿(mào)易公司與我國某進出口公司訂立合同,購買小麥500噸。合同規(guī)定,2002 年
1月20日前開出信用證,2月5日前裝船。1月28日買方開來信用證,有效期至2月10日。由于賣方按期裝船發(fā)生困難,故電請買方將裝船期延至2月17日并將信用證有效期延長至2月20日,買方回電表示同意,但未通知開證銀行。2月17日貨物裝船后,賣方到銀行議付時,遭到拒絕。
問題: (1)銀行是否有權拒付貨款?力什么?
(2)作為賣方,應當如何處理此事?
回答: (1)銀行有權拒絕議付。理由如下:根據(jù)《UCP500》的規(guī)定,信用證雖是根據(jù)買賣合
同開出的,但一經(jīng)開出就成為獨立于買賣合同的法律關系。銀行只受原信用證條
款約束,而不受買賣雙方之間合同的約束。合同條款改變,信用證條款未改變,
銀行就只按原信用證條款辦事。買賣雙方達成修改信用證的協(xié)議并未通知銀行并
得到銀行同意,銀行可以拒付。
(2)作為賣方,當銀行拒付時,可依修改后的合同條款,直接要求買方履行付款義務。
案例五
某貨代公司接受貨主委托,安排一批茶葉海運出口。貨代公司在提取了船公司提供的集裝箱并裝箱后,將整箱貨交給船公司。同時,貨主自行辦理了貨物運輸驚險。收貨人在目的港拆箱提貨時發(fā)現(xiàn)集裝箱內(nèi)異味濃重,經(jīng)查明該集裝箱前一航次所載貨物為精萘,致使茶葉受精茶污染。請問:
問題: (1)收貨人可以向誰索賠?為什么?
(2)最終應由誰對茶葉受污染事故承擔賠償責任?
回答: (1)可向保險人或承運人索賠。因為根據(jù)保險合同,在保險人承保期間和責任范圍內(nèi),
保險人應承擔賠付責任。因為根據(jù)運輸合同,承運人應提供”適載”的COC,由于COC存在問題,承運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2) 由于承運人沒有提供”適載”的COC,而貨代在提空箱時沒有履行其義務,即檢查
箱子的義務,并且在目的港拆箱時異味還很濃重,因此,承運人和貨代應按各自過
失比例承擔賠償責任, 如承運人承擔60%,貨代承擔40%的責任。
案例六
某出口公司按CIF條件成交貨物一批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保了水漬險,貨物在轉船過程中遇到大雨,貨到目的港后,收貨人發(fā)現(xiàn)貨物有明顯的雨水浸漬,損失達70%,因而向我方提出索賠。
問題: 我方能接受嗎?
回答:不能接受。貨物被雨水浸濕屬淡水雨淋險范圍;保險公司和賣方對貨損都不負責,由買方承擔損失。
案例七
某年我某外貿(mào)公司出售一批核桃給數(shù)家英國客戶,采用CIF術語,憑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證付款。由于銷售核桃的銷售季節(jié)性很強,到貨的遲早,會直接影響貨物的價格,因此,在合同中對到貨時間作了以下規(guī)定:“10月份自中國裝運港裝運,買方保證載貨輪船于12月2日抵達英國目的港。如載貨輪船遲于12月2日抵達目的港,在買方要求下,賣方必須同意取消合同,如貨款已經(jīng)收妥,則須退還買方?!焙贤喠⒑?,我外貿(mào)公司于10月中旬將貨物裝船出口,憑信用證規(guī)定的裝運單據(jù)(發(fā)票、提單、保險單)向銀行收妥貨款。不料,輪船在航運途中,主要機件損壞,無法繼續(xù)航行。為保證如期抵達目的港,我外貿(mào)公司以重金租用大馬力拖輪拖帶該輪繼續(xù)前進。但因途中又遇大風浪,致使該輪抵達目的港的時間,較合同的限定的最后日期晚了數(shù)小時。適遇核桃市價下跌除個別客戶提供外,多數(shù)客戶要求取消合同。我外貿(mào)公司最終因這筆交易遭受重大經(jīng)濟損失。
問題: (1)我外貿(mào)公司與英國客戶所簽定的合同,是真正的CIF合同嗎?
(2)是或不是,請說明理由
分析一:分析該案例中,合同條款規(guī)定賣方須保證貨物抵達目的港的時間,這一規(guī)定與CIF
術語的風險劃分相矛盾,所以不是真正的合同。
分析二:合同中規(guī)定付款后買方在貨物不能及時抵達目的港的情況下,應買方要求,須退款。
這一要求與付款條款的規(guī)定(憑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證付款)相矛盾,所以在履行合同時買方承擔很大風險。
結論: 我外貿(mào)公司應吸取這次貿(mào)易的教訓,在今后交易中盡力避免制定此類不切實際合同。
案例八
我某出口企業(yè)按FCA Shanghai Airport 條件向印度A進口商出口手表一批,貨價萬5美元,規(guī)定交貨期為8月份,自上海空運至孟買;支付條件:買方由孟買‥銀行轉交的航空公司空運到貨通知即期全額電匯付款。我出口企業(yè)于8月31日將該批手表運到上海虹橋機場交由航空公司收貨并出具航空運單。我隨即向印商用電傳發(fā)出裝運通知。航空公司于9月2日將該批手表運到孟買,并將到貨通知連同有關發(fā)票和航運單送孟買‥銀行。該銀行立即通知印商前來收取上述到貨通知等單據(jù)并電匯付款。此時,國際市場手表價下跌,印商以我交貨延期,拒絕付款、提貨。我出口企業(yè)則堅持對方必須立即付款、提貨。雙方爭執(zhí)不下,遂提起仲裁。
問題: (1)假如你是仲裁員你認為誰是誰非,應如何處理?說明理由。
分析: (2)該按例規(guī)定交貨期為8月份,我出口企業(yè)8月31日,將該批手表運到上海虹橋
機場交由航空公司(承運人)即完成交貨。印商于9月2日到貨時間為交貨期,
與FCA術語規(guī)定相矛盾。
結論: 仲裁員的仲裁結果有利于買方。
案例九
有一年我國外貿(mào)公司向德國出口大麻一批,合同規(guī)定水分15%,雜質不超過3%,但在成交前,我方曾向對方寄過樣品,合同訂立后我又電告對方“成交貨物與樣品相似”。貨到德國后,買方出具了貨物品質比樣品低7%的檢驗證明,并要求賠償600英鎊的損失。我方拒絕賠償,并陳述理由說:我批商品在交貨時是經(jīng)過挑選的,因為是農(nóng)產(chǎn)品,不可能做到與樣品完全相符。但也不至于比樣品低7%。
問題: 我方失誤在哪里?是否可以該商品并非憑樣成交為由而不予理賠?
回答:賣方避免對交易貨物的品質承擔雙重擔保義務(既憑規(guī)格又憑樣品);雖賣方電文中
告訴對方貨物與樣品相似,而不是完全相符,但買方有權保留所賠的權利;買出具
品質比樣品低7%的證明,雖不符合實情,賣方拿不出留存樣品,故要賠償600英鎊。
案例十
我出口公司與美商憑樣成交一批高級瓷器,復驗期為60天,貨到國外經(jīng)美商復驗后,未提出任何異議,但事隔一年,買方來電稱:瓷器全部出現(xiàn)“釉裂”,只能削處理銷售,因此要求我方按成交價賠償60%,我接電話后立即查看留存的復樣,發(fā)現(xiàn)其釉下也有裂紋。
問題: 我方因如何處理?
回答:貨物與樣品關系:貨物品質要與樣品品質相符。這批瓷器出現(xiàn)“釉裂”由配方本身
與加工不當所導致。買方收到貨物時無法發(fā)現(xiàn),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才可顯露出來;
留存樣品與出現(xiàn)同樣情況,所以要賠償。
我國某出口公司先后與倫敦B公司和瑞士S公司簽訂兩個出售農(nóng)產(chǎn)晶合同,共計3500長噸,價值8.275萬英鎊。裝運期為當年12月至次年1月。但由于原定的裝貨船舶出故障,只能改裝另一艘外輪,至使貨物到2月11日才裝船完畢。在我公司的請求下,外輪代理公司將提單的日期改為1月31日,貸物到達鹿特丹后,買方對裝貨日期提出異議,要求我公司提供1月份裝船證明。我公司堅持提單是正常的,無需提供證明。結果買方聘請律師上貨船查閱船長的船行日志,證明提單日期是偽造的,立即憑律師拍攝的證據(jù),向當?shù)胤ǚㄔ嚎馗娌⒂煞ㄔ喊l(fā)出通知扣留該船,經(jīng)過4個月的協(xié)商,最后,我方賠款2.09萬英鎊;買方方才肯撤回上訴而結案。
分析: 倒簽提單是一種違法行為,一旦被識破,產(chǎn)生的后果是嚴重的。但是在國際貿(mào)易中, 倒倒簽提單的情況還是相當普遍。尤其是當延期時間不多的情況下,還是有許多出口商會鋌而走險。當?shù)购灥娜兆虞^長的情況出現(xiàn),就容容易引起買方懷疑,最終可以通過查閱船長的航行日志或者班輪時刻表等途徑加以識破。
案例二
有份CIF合同,出售礦砂5咖公噸,合同舶裝運條款規(guī)定:"CIF Hamburg,1989年2月份:由一船或數(shù)船裝運。"買方于2月15日裝運了3100公噸,余數(shù)又在3月1日裝上另一艘輪船。當賣方憑單據(jù)向買方要求付款時,買方以第二批貨物延期裝運為由,拒絕接受全部單據(jù),并拒付全部貸款,賣方提出異議,認為買方無權拒收全部貨物。
分析: 根據(jù)合同"由一船或數(shù)船裝運"的規(guī)定,可以認定該合同是允許分批裝運的。賣方在履行合同時,分兩批裝運,第一批貨物的裝貨時間是符合合同規(guī)定的,只是第二批貨物違反了合同規(guī)定的期限。因此,買方不應對符合合同的第一批貨物拒收或索賠權力。至于第二批貨物,雖然違反了合同,但是,裝運時間僅僅超過期限一天,一般不能視為根本性違反合同,因此,買方拒收第二批貨物的理由也是不充分的,最多只能要求賠償。
案例三
我國A公司與某國B公司于2001年10月20日簽訂購買52500噸化肥的CFR合同。A公司開出信用證規(guī)定,裝船期限為2002年1月1日至1月10日,由于B公司租來運貨的“順風號”輪在開往某外國港口途中遇到颶風,結果裝至2002年1月20日才完成。承運人在取得B公司出具的保函的情況下簽發(fā)了與信用證條款—致的提單。“順風號”輪于1月21日駛離裝運港。A公司為這批貨物投保了水漬險。2002年1月30日“順風號”輪途經(jīng)巴拿馬運河時起火,造成部分化肥燒毀。船長在命令救火過程中又造成部分化肥濕毀。由于船在裝貨港口的延遲,使該船到達目的地時正遇上了化肥價格下跌.A公司在出售余下的化肥時價格不得不大幅度下降,給A公司造成很大損失。請根據(jù)上述事例,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 (1)途中燒毀的化肥損失屬什么損失,應由誰承擔?為什么?
(2)途中濕毀的化肥損失屬什么損失,應由誰承擔?為什么?
(3)A公司可否向承運人追償由于化肥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為什么?
回答: (1)屬單獨海損,應由保險公司承擔損失。途中燒毀的化肥屬于單獨海損,依CFR術語,風險由A公司即買方承擔;而A公司購買了水漬險,賠償范圍包含單獨海損, 因此由保險公司承擔。
(2)屬共同海損,應由A公司與船公司分別承擔。因船舶和貨物遭到了共同危險,船長為了共同安全,有意又合理地造成了化肥的濕毀。
(3)可以。因為承運人遲延裝船,又倒簽提單,須對遲延交付負責。
案例四
國外一家貿(mào)易公司與我國某進出口公司訂立合同,購買小麥500噸。合同規(guī)定,2002 年
1月20日前開出信用證,2月5日前裝船。1月28日買方開來信用證,有效期至2月10日。由于賣方按期裝船發(fā)生困難,故電請買方將裝船期延至2月17日并將信用證有效期延長至2月20日,買方回電表示同意,但未通知開證銀行。2月17日貨物裝船后,賣方到銀行議付時,遭到拒絕。
問題: (1)銀行是否有權拒付貨款?力什么?
(2)作為賣方,應當如何處理此事?
回答: (1)銀行有權拒絕議付。理由如下:根據(jù)《UCP500》的規(guī)定,信用證雖是根據(jù)買賣合
同開出的,但一經(jīng)開出就成為獨立于買賣合同的法律關系。銀行只受原信用證條
款約束,而不受買賣雙方之間合同的約束。合同條款改變,信用證條款未改變,
銀行就只按原信用證條款辦事。買賣雙方達成修改信用證的協(xié)議并未通知銀行并
得到銀行同意,銀行可以拒付。
(2)作為賣方,當銀行拒付時,可依修改后的合同條款,直接要求買方履行付款義務。
案例五
某貨代公司接受貨主委托,安排一批茶葉海運出口。貨代公司在提取了船公司提供的集裝箱并裝箱后,將整箱貨交給船公司。同時,貨主自行辦理了貨物運輸驚險。收貨人在目的港拆箱提貨時發(fā)現(xiàn)集裝箱內(nèi)異味濃重,經(jīng)查明該集裝箱前一航次所載貨物為精萘,致使茶葉受精茶污染。請問:
問題: (1)收貨人可以向誰索賠?為什么?
(2)最終應由誰對茶葉受污染事故承擔賠償責任?
回答: (1)可向保險人或承運人索賠。因為根據(jù)保險合同,在保險人承保期間和責任范圍內(nèi),
保險人應承擔賠付責任。因為根據(jù)運輸合同,承運人應提供”適載”的COC,由于COC存在問題,承運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2) 由于承運人沒有提供”適載”的COC,而貨代在提空箱時沒有履行其義務,即檢查
箱子的義務,并且在目的港拆箱時異味還很濃重,因此,承運人和貨代應按各自過
失比例承擔賠償責任, 如承運人承擔60%,貨代承擔40%的責任。
案例六
某出口公司按CIF條件成交貨物一批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保了水漬險,貨物在轉船過程中遇到大雨,貨到目的港后,收貨人發(fā)現(xiàn)貨物有明顯的雨水浸漬,損失達70%,因而向我方提出索賠。
問題: 我方能接受嗎?
回答:不能接受。貨物被雨水浸濕屬淡水雨淋險范圍;保險公司和賣方對貨損都不負責,由買方承擔損失。
案例七
某年我某外貿(mào)公司出售一批核桃給數(shù)家英國客戶,采用CIF術語,憑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證付款。由于銷售核桃的銷售季節(jié)性很強,到貨的遲早,會直接影響貨物的價格,因此,在合同中對到貨時間作了以下規(guī)定:“10月份自中國裝運港裝運,買方保證載貨輪船于12月2日抵達英國目的港。如載貨輪船遲于12月2日抵達目的港,在買方要求下,賣方必須同意取消合同,如貨款已經(jīng)收妥,則須退還買方?!焙贤喠⒑?,我外貿(mào)公司于10月中旬將貨物裝船出口,憑信用證規(guī)定的裝運單據(jù)(發(fā)票、提單、保險單)向銀行收妥貨款。不料,輪船在航運途中,主要機件損壞,無法繼續(xù)航行。為保證如期抵達目的港,我外貿(mào)公司以重金租用大馬力拖輪拖帶該輪繼續(xù)前進。但因途中又遇大風浪,致使該輪抵達目的港的時間,較合同的限定的最后日期晚了數(shù)小時。適遇核桃市價下跌除個別客戶提供外,多數(shù)客戶要求取消合同。我外貿(mào)公司最終因這筆交易遭受重大經(jīng)濟損失。
問題: (1)我外貿(mào)公司與英國客戶所簽定的合同,是真正的CIF合同嗎?
(2)是或不是,請說明理由
分析一:分析該案例中,合同條款規(guī)定賣方須保證貨物抵達目的港的時間,這一規(guī)定與CIF
術語的風險劃分相矛盾,所以不是真正的合同。
分析二:合同中規(guī)定付款后買方在貨物不能及時抵達目的港的情況下,應買方要求,須退款。
這一要求與付款條款的規(guī)定(憑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證付款)相矛盾,所以在履行合同時買方承擔很大風險。
結論: 我外貿(mào)公司應吸取這次貿(mào)易的教訓,在今后交易中盡力避免制定此類不切實際合同。
案例八
我某出口企業(yè)按FCA Shanghai Airport 條件向印度A進口商出口手表一批,貨價萬5美元,規(guī)定交貨期為8月份,自上海空運至孟買;支付條件:買方由孟買‥銀行轉交的航空公司空運到貨通知即期全額電匯付款。我出口企業(yè)于8月31日將該批手表運到上海虹橋機場交由航空公司收貨并出具航空運單。我隨即向印商用電傳發(fā)出裝運通知。航空公司于9月2日將該批手表運到孟買,并將到貨通知連同有關發(fā)票和航運單送孟買‥銀行。該銀行立即通知印商前來收取上述到貨通知等單據(jù)并電匯付款。此時,國際市場手表價下跌,印商以我交貨延期,拒絕付款、提貨。我出口企業(yè)則堅持對方必須立即付款、提貨。雙方爭執(zhí)不下,遂提起仲裁。
問題: (1)假如你是仲裁員你認為誰是誰非,應如何處理?說明理由。
分析: (2)該按例規(guī)定交貨期為8月份,我出口企業(yè)8月31日,將該批手表運到上海虹橋
機場交由航空公司(承運人)即完成交貨。印商于9月2日到貨時間為交貨期,
與FCA術語規(guī)定相矛盾。
結論: 仲裁員的仲裁結果有利于買方。
案例九
有一年我國外貿(mào)公司向德國出口大麻一批,合同規(guī)定水分15%,雜質不超過3%,但在成交前,我方曾向對方寄過樣品,合同訂立后我又電告對方“成交貨物與樣品相似”。貨到德國后,買方出具了貨物品質比樣品低7%的檢驗證明,并要求賠償600英鎊的損失。我方拒絕賠償,并陳述理由說:我批商品在交貨時是經(jīng)過挑選的,因為是農(nóng)產(chǎn)品,不可能做到與樣品完全相符。但也不至于比樣品低7%。
問題: 我方失誤在哪里?是否可以該商品并非憑樣成交為由而不予理賠?
回答:賣方避免對交易貨物的品質承擔雙重擔保義務(既憑規(guī)格又憑樣品);雖賣方電文中
告訴對方貨物與樣品相似,而不是完全相符,但買方有權保留所賠的權利;買出具
品質比樣品低7%的證明,雖不符合實情,賣方拿不出留存樣品,故要賠償600英鎊。
案例十
我出口公司與美商憑樣成交一批高級瓷器,復驗期為60天,貨到國外經(jīng)美商復驗后,未提出任何異議,但事隔一年,買方來電稱:瓷器全部出現(xiàn)“釉裂”,只能削處理銷售,因此要求我方按成交價賠償60%,我接電話后立即查看留存的復樣,發(fā)現(xiàn)其釉下也有裂紋。
問題: 我方因如何處理?
回答:貨物與樣品關系:貨物品質要與樣品品質相符。這批瓷器出現(xiàn)“釉裂”由配方本身
與加工不當所導致。買方收到貨物時無法發(fā)現(xiàn),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才可顯露出來;
留存樣品與出現(xiàn)同樣情況,所以要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