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車記錄儀——安全行車的保障

字號:

早在20世紀20年代,車速里程表成為許多汽車的標準設備后不久,它就有了一個兄弟:行車記錄儀。這個儀表顯示車速,并在整個旅途駕駛期間對所有速度和駕駛時間做記錄。
    行車記錄儀的歷史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德國的凱茨勒公司。該公司現(xiàn)已并入到西門子威迪歐集團。當時的行車記錄儀是由一個振動搖錘在一張小圓形卡片上記錄車的行程和停止時間。行車記錄儀隨后擴展到用來記錄駕駛員駕駛時間、里程和速度。到1933年,凱茨勒公司開發(fā)出TCO2行車記錄儀,從此奠定了公司在后來的30年成功的基礎。TCO2的核心是一個時鐘,一根鋼針或一個藍寶石以及一張涂蠟的卡片用作記錄媒介。最簡單的行車記錄儀可記錄速度和行車時間,而較先進的型號還能測量發(fā)動機轉速。
    行車記錄最早是由若干汽車制造商和運輸企業(yè)自愿采用。在20世紀50年代,因缺乏睡眠和疲勞駕駛的商務運營卡車司機造成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大量增加,導致行車記錄儀在商用車市場上迅速普及。行車記錄儀使得運輸單位和交通執(zhí)法機關能可靠地監(jiān)督司機駕車行駛時間和車速。為此,從1953年起,德國政府立法規(guī)定,對載重超過7噸的卡車必須使用行車記錄儀。自1970年起,歐洲對載重超過3.5噸以上的所有卡車強制安裝行車記錄儀,其他一些地區(qū)也跟隨其后。在巴西、商用車若沒有記錄卡則不可以使用公共道路。行車記錄儀對管理運輸企業(yè)車隊和保障商用車輛的安全運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具。
    行車記錄儀的歷史是一個不斷改革的歷史。1954年,行車記錄儀被改制成渦流式。20世紀70年代初期,電子運轉和為司機賦予個性的記錄卡被引入到行車記錄儀上。1984年,凱茨勒公司研制開發(fā)出KTCO1318緊湊型行車記錄儀。這種紀錄儀使得用戶能通過一個光纖接口將中心數(shù)據(jù)傳輸?shù)睫k公室電腦上。它很快成為世界上的主導產品,其年銷售量超過800萬個。1999年投放市場的模塊式儀器MTCO1324為駕駛室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它是市場上第一款適用德國車用收音機開口標準的行車記錄儀。
    目前,德國西門子威迪歐汽車公司研制開發(fā)出一種數(shù)字式行車記錄儀DTCO,這個系統(tǒng)能夠在存儲量達28天的芯片上記錄司機的個人工作小時。此外,在DTCO上還帶有一個打印機,這樣就可以使交通警察做路邊檢查時將數(shù)據(jù)打印輸出。DTCO還將滿足ITSECE3/hoch(信息技術安全評估標準)的所有硬件和軟件安全要求。該安全標準相當于用在支票和信用卡上的安全標準,確保行車記錄儀數(shù)字的真實可靠。
    這種汽車記錄儀類似于飛機上的“黑匣子”,可以記錄并連續(xù)更新汽車的加速度、旋轉和方向信息數(shù)據(jù),甚至連轉向燈或剎車的使用情況也會被記錄下來。一旦發(fā)生事故,保險專家和法院的調查員可以從記錄的數(shù)據(jù)中再現(xiàn)這個交通事故。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行車記錄儀對司機的心理作用。在歐洲,車輛安裝行車記錄儀后,事故顯著下降,乘車人變得更有安全感。裝有數(shù)字式行車記錄儀的車輛,索賠處理的成本也顯著降低,平均降低了20%.
    為監(jiān)督那些不遵守行車和休息時間的司機,歐盟規(guī)定,從2004年8月開始,在歐盟新注冊的毛重超過3.5噸的所有商用車都必須安裝數(shù)字式行車記錄儀。通過這種簡單而有效的手段,達到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的目的。
    隨著這項政策的實施,數(shù)字式行車記錄儀在今后的歐盟乃至全球得以普及,歐盟及全球的道路交通安全狀況也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