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犯罪嫌疑人張某在某專賣店看中一輛電動車,遂產生設局騙車的念頭。后張某謊稱為岳母裝修房屋,在勞務市場找到素不相識的農民工馮某,并對馮某稱其岳母對外人裝修不放心,要馮某與其以表兄弟相稱。兩人乘車到專賣店下車,張某對馮某講其岳母家就在附近,提出先買輛電動車再去裝修。進入專賣店后,張某不斷在店主面前稱馮某為表弟,并不時詢問其對電動車的意見。最后張某就之前已看中的那款車與店主經(jīng)過討價還價后成交。付款前,張某提出要試車,店主以為馮某是張某的表弟,有其在場沒有丟車危險,于是應允,張某駕車后一去不返。經(jīng)鑒定,該電動車價值2200元。
【分歧】
對于本案的定性,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張某構成詐騙罪。張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欺騙的手段騙取被害人財物,被害人基于張某的欺騙行為而處分電動車,致使張某得到電動車,被害人受到損失,整個過程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因而應當構成詐騙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張某構成盜竊罪。張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了欺騙的手段,雖然使被害人產生了錯誤認識,但被害人并沒有因為錯誤認識而將電動車轉移給張某占有的處分行為與處分意思,因此不應構成詐騙罪。張某以不法所有為目的,通過欺詐手段,違反電動車占有人意志,將電動車轉移為自己占有的行為,應當定性為盜竊罪。雖然張某使用了欺詐手段,但這只是為了給其占有電動車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而已。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盜竊罪,是指以不法所有為目的,使用平和的方式,違反財物占有人意志,將財物轉移為自己或第三人占有的行為。本罪的行為方式主要是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竊取,但并不限于秘密竊取,事實上也完全可能存在公開盜竊的情況。詐騙罪,是指以不法所有為目的,使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的基本構造為:行為人以不法所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對方產生錯誤認識——對方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取得財產——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害。
事實上,雖然詐騙罪和盜竊罪都屬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侵犯財產型犯罪,但盜竊罪屬于違反被害人意志取得財產的犯罪,而詐騙罪屬于基于被害人有瑕疵的意志而取得財產的犯罪,成立詐騙罪要求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由于詐騙罪與盜竊罪屬于兩種不同的犯罪類型,所以需要嚴格區(qū)別,而區(qū)分兩罪的關鍵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被害人處分財產的是詐騙罪,沒有處分財產的是盜竊罪。詐騙罪與盜竊罪屬于一種相互排斥的關系,不存在同一行為同時成立詐騙罪與盜竊罪,二者處于觀念競合關系的情況。因此,正確理解和認定“處分行為”,就是區(qū)分盜竊罪與詐騙罪的關鍵。
處分行為意味著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占有,即由行為人或第三者事實上支配財產。至于受害人是否已經(jīng)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占有,一方面,要根據(jù)社會的一般觀念判斷,即在當時的情況下,社會的一般觀念是否認為受害人已經(jīng)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進行事實上的支配或控制;另一方面,受害人是否具有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支配或控制的意思。
結合本案來看,專賣店店主只是讓張某進行試車,并非讓其占有或者所有車輛。盡管張某謊稱馮某為其表弟,并且自己只是試車,可能使店主產生了錯誤認識,但店主并沒有因為錯誤認識而將電動車轉移給張某占有的處分行為與處分意思。因為在社會的一般觀念來看,店主允許顧客試車,顯然不是將財產轉移其進行事實上的支配或控制,另外,也看不出店主有轉移占有的意思,因此張某不應構成詐騙罪。本案中,張某以不法所有為目的,通過欺詐手段,違反電動車占有人意志,將電動車轉移為自己占有的行為,應當定性為盜竊罪,雖然張某使用了欺詐的手段,但這只是為了給其占有被害人財物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而已。
犯罪嫌疑人張某在某專賣店看中一輛電動車,遂產生設局騙車的念頭。后張某謊稱為岳母裝修房屋,在勞務市場找到素不相識的農民工馮某,并對馮某稱其岳母對外人裝修不放心,要馮某與其以表兄弟相稱。兩人乘車到專賣店下車,張某對馮某講其岳母家就在附近,提出先買輛電動車再去裝修。進入專賣店后,張某不斷在店主面前稱馮某為表弟,并不時詢問其對電動車的意見。最后張某就之前已看中的那款車與店主經(jīng)過討價還價后成交。付款前,張某提出要試車,店主以為馮某是張某的表弟,有其在場沒有丟車危險,于是應允,張某駕車后一去不返。經(jīng)鑒定,該電動車價值2200元。
【分歧】
對于本案的定性,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張某構成詐騙罪。張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欺騙的手段騙取被害人財物,被害人基于張某的欺騙行為而處分電動車,致使張某得到電動車,被害人受到損失,整個過程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因而應當構成詐騙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張某構成盜竊罪。張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了欺騙的手段,雖然使被害人產生了錯誤認識,但被害人并沒有因為錯誤認識而將電動車轉移給張某占有的處分行為與處分意思,因此不應構成詐騙罪。張某以不法所有為目的,通過欺詐手段,違反電動車占有人意志,將電動車轉移為自己占有的行為,應當定性為盜竊罪。雖然張某使用了欺詐手段,但這只是為了給其占有電動車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而已。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盜竊罪,是指以不法所有為目的,使用平和的方式,違反財物占有人意志,將財物轉移為自己或第三人占有的行為。本罪的行為方式主要是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竊取,但并不限于秘密竊取,事實上也完全可能存在公開盜竊的情況。詐騙罪,是指以不法所有為目的,使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的基本構造為:行為人以不法所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對方產生錯誤認識——對方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取得財產——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害。
事實上,雖然詐騙罪和盜竊罪都屬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侵犯財產型犯罪,但盜竊罪屬于違反被害人意志取得財產的犯罪,而詐騙罪屬于基于被害人有瑕疵的意志而取得財產的犯罪,成立詐騙罪要求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由于詐騙罪與盜竊罪屬于兩種不同的犯罪類型,所以需要嚴格區(qū)別,而區(qū)分兩罪的關鍵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被害人處分財產的是詐騙罪,沒有處分財產的是盜竊罪。詐騙罪與盜竊罪屬于一種相互排斥的關系,不存在同一行為同時成立詐騙罪與盜竊罪,二者處于觀念競合關系的情況。因此,正確理解和認定“處分行為”,就是區(qū)分盜竊罪與詐騙罪的關鍵。
處分行為意味著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占有,即由行為人或第三者事實上支配財產。至于受害人是否已經(jīng)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占有,一方面,要根據(jù)社會的一般觀念判斷,即在當時的情況下,社會的一般觀念是否認為受害人已經(jīng)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進行事實上的支配或控制;另一方面,受害人是否具有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支配或控制的意思。
結合本案來看,專賣店店主只是讓張某進行試車,并非讓其占有或者所有車輛。盡管張某謊稱馮某為其表弟,并且自己只是試車,可能使店主產生了錯誤認識,但店主并沒有因為錯誤認識而將電動車轉移給張某占有的處分行為與處分意思。因為在社會的一般觀念來看,店主允許顧客試車,顯然不是將財產轉移其進行事實上的支配或控制,另外,也看不出店主有轉移占有的意思,因此張某不應構成詐騙罪。本案中,張某以不法所有為目的,通過欺詐手段,違反電動車占有人意志,將電動車轉移為自己占有的行為,應當定性為盜竊罪,雖然張某使用了欺詐的手段,但這只是為了給其占有被害人財物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