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講義:財務與會計 第九章(第一節(jié)c)

字號:

②零售價法:零售價法是指用成本占零售價的百分比計算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商業(yè)零售企業(yè)。
    計算公式
     成本率=(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期初存貨售價+本期購貨售價)×100%
     期末存貨成本=期末存貨售價總額×成本率
     本期銷售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零售價法的一個具體的實務處理方法是進銷差價法,見教材第137頁。
    ③計劃成本法是指存貨的收入、發(fā)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成本差異科目,登記、分攤、按期結轉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期末將發(fā)出和結存存貨的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的一種計價方法。
    計算公式
     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100%
     月初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本月發(fā)出材料應負擔成本差異額=發(fā)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3、期末計量存貨在會計期末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計量,對于可變現(xiàn)凈值低于存貨成本的差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企業(yè)應當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終了對存貨進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貨遭受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貨成本高于可變現(xiàn)凈值的,應按可變現(xiàn)凈值低于成本的差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在資產負債表中,存貨項目按照減去存貨跌價準備的凈額反映。
    當存在下列情況之一時,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①市價持續(xù)下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回升的希望;
    ②企業(yè)使用該項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成本大于產品的銷售價格;
    ③企業(yè)因產品更新?lián)Q代,原有庫存原材料已不適應新產品的需要,而該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又低于其賬面成本;
    ④因企業(yè)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過時或消費者偏好改變而使市場的需求發(fā)生變化,導致市場價格逐漸下跌;
    ⑤其他足以證明該項存貨實質上已經發(fā)生減值的情形。
    當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表明存貨的可變現(xiàn)凈值為零:
    ①已霉爛變質的存貨;
    ②已過期且無轉讓價值的存貨;
    ③生產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
    ④其他足以證明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
    已計提跌價準備的存貨中已經銷售的部分、用于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部分,應在將其成本結轉為當期損益的同時結轉其已計提的跌價準備,計入“主營業(yè)務成本”。
    存貨計提了減值準備以后,如果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則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的金額內轉回,以此減少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三、存貨的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