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zhì)異者。武夷巖茶產(chǎn)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武夷產(chǎn)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shè)立御茶園專門采制貢茶,明末清初創(chuàng)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huán)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fā)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按蠹t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xì)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zhì),大紅袍茶樹現(xiàn)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zhì)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巖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guān)于“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巖壁上的茶樹芽葉制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xiàn)經(jīng)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采取無性繁殖的技術(shù)已獲成功,經(jīng)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chǎn)。“大紅袍”茶的采制技術(shù)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xì)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jīng)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fù)炒、復(fù)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fù)焙、再簸揀、補火而制成。“大紅袍”的品質(zhì)特征是: 外形條索緊結(jié),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zhì)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xì)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顛的韻味。
【別名】大和紅、銹釘子、油根、扁皂角
【來源】為豆科秔子梢屬植物毛秔子梢Campylotropis hirtella (Franch.) Schindl.
【Lespedeza hirtella Franch.】,以根入藥。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
【源形態(tài)】小灌木,高約1米,通體均被銹色硬毛。根直而長,可達(dá)50厘米,常有銹色油點,斷面帶淺紅色。莖直立,枝有棱。三出復(fù)葉互生。夏秋開花,總狀花序腋生或聚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蝶形花冠紫紅色。莢果斜卵形,僅一莢節(jié),被貼生長柔毛,紫色網(wǎng)脈明顯。種子長圓形。
【性味歸經(jīng)】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收斂。用于閉經(jīng),痛經(jīng),白帶,胃痛;外用治黃水瘡,燒燙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根烤出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大和紅、銹釘子、油根、扁皂角
【來源】為豆科秔子梢屬植物毛秔子梢Campylotropis hirtella (Franch.) Schindl.
【Lespedeza hirtella Franch.】,以根入藥。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
【源形態(tài)】小灌木,高約1米,通體均被銹色硬毛。根直而長,可達(dá)50厘米,常有銹色油點,斷面帶淺紅色。莖直立,枝有棱。三出復(fù)葉互生。夏秋開花,總狀花序腋生或聚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蝶形花冠紫紅色。莢果斜卵形,僅一莢節(jié),被貼生長柔毛,紫色網(wǎng)脈明顯。種子長圓形。
【性味歸經(jīng)】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收斂。用于閉經(jīng),痛經(jīng),白帶,胃痛;外用治黃水瘡,燒燙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根烤出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