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小時”的意義不僅僅展示在道德層面,它何嘗不是社會閱歷、社會交往能力、溝通協(xié)作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等素質的一種積累和鍛煉?
做義工,在中國的學校里興起的時間并不長,但其對素質教育的意義十分顯著,并作為一種綜合素質考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條件,完全可以將“義工小時”納入高考(論壇)對考生綜合素質考量的系列。然而近期教育主管部門正在起草的《中長期國家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初步提出的3個建議方案中,并未將此類新興的義工教育納入綜合素質考評范圍,這顯然有悖綱要要解決如何考評學生綜合素質問題的主旨。
從綱要諸方案中的高考科目設定看,考評內容與目前的單純書本知識性考核并無實質性的改變,不外乎是對各門知識進行了重新的排列組合,包括從高中階段到高考期間知識考核在時間上的縱向拉伸和各學科間題目比例輕重的橫向重組,看似立體,其實它仍然停留在一個二維平面里,因為它實在看不出對“綜合素質”的考量有什么實質性的改進,因為它畢竟依然是在從書本到書本、 “格式化”、“圈養(yǎng)式”的應試教育舊模式里兜圈圈,甚至還落后和脫離于素質教育考評的實踐。
其實,廣州市教育部門已在考慮將做義工服務納入中學生的德育教育考核,按照今后將施行的學分制執(zhí)行,高中畢業(yè)階段修滿規(guī)定義工服務時間和學分方可領取畢業(yè)證書。前兩年看到過南開大學錄取新生的一則消息,南開的新生收到的錄取通知書上印有一道作業(yè):你要在入學前做一份義工,體會被別人感恩和你對社會感恩的那份快樂,或找一份工作,從此刻起就意識到你自己終究會走向社會。相信,有這樣的實踐基礎,將“義工小時”納入高考的綜合素質考評,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況且,這也是與國際接軌、向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操能力人才方面邁進的一個可行的路徑。
關于“義工小時”,讓筆者想起鄰居所寫的一本書,書中提到她女兒在美國讀書時做義工的情況。她的女兒在國內讀重點中學時,和其他同學一樣,平時功課多,家務和各類公益活動很少參加。在她隨丈夫去美國陪讀期間,女兒也跟去了。到了美國中學后,女兒要學的東西也很多,但還是經(jīng)學校介紹在一所大學博物館做講解員,開始鄰居不解,問女兒為何去做義工?回答說做義工學??梢运銓W分,每做20個小時可以算1個學分,在她女兒就讀的中學里,大多數(shù)學生都做這樣那樣的義工。做義工掙學分聽起來有點功利,其實它表達了一種提倡奉獻的價值取向——無償為社會服務一定時間,是領取高中畢業(yè)證的必要條件。至于做義工的時間,一般的中學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9年級一般為5小時,10年級10小時,11年級20小時,12年級就要再加一倍了。高考時,這些“義工小時”將成為大學考核綜合素質的重要部分。一名中國內地的學生,因小學時當義工的經(jīng)歷,在美國高校錄取時“加”了不少分。據(jù)相關報道,香港的一些高校在內地招生時也很注重考生的義工經(jīng)歷。
類似于“義工小時”的情況在其他國家也很常見。在加拿大,孩子只要年滿5周歲,就可以在圖書館申請當義工。加拿大的學校里有門叫“CAPP”(人生目標和職業(yè)規(guī)劃)的必修課,專門教授做義工服務社區(qū)的意義和方法。教育部門還規(guī)定學生必須為社會服務一定的時間。通常,學生們主要在自己的學校、社區(qū)中心或慈善機構等地方工作。通過義工工作,能積累經(jīng)驗、認識社會,學會與不同年齡和層次的人交往,在奉獻和回饋社會的同時,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認同。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做義工產(chǎn)生的正面心理效應,抵得上學生將來看8次心理醫(yī)生。
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應該是對將“義工小時”納入高考“綜合素質”考評系列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注解吧。相信它比在考卷上多答對幾道思想道德方面的試題要來得實際得多,有價值得多。因為“義工小時”的意義不僅僅展示在道德層面,它對于考生來說,何嘗不是社會閱歷、社會交往能力、溝通協(xié)作能力以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一種積累和鍛煉,它完全可以成為考量學生這些方面綜合素質的一個可以測量的分數(shù)。也只有這種路徑選擇,才能彌補高考綜合素質考評系統(tǒng)缺陷,走出封閉的應試教育死胡同。
(作者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做義工,在中國的學校里興起的時間并不長,但其對素質教育的意義十分顯著,并作為一種綜合素質考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條件,完全可以將“義工小時”納入高考(論壇)對考生綜合素質考量的系列。然而近期教育主管部門正在起草的《中長期國家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初步提出的3個建議方案中,并未將此類新興的義工教育納入綜合素質考評范圍,這顯然有悖綱要要解決如何考評學生綜合素質問題的主旨。
從綱要諸方案中的高考科目設定看,考評內容與目前的單純書本知識性考核并無實質性的改變,不外乎是對各門知識進行了重新的排列組合,包括從高中階段到高考期間知識考核在時間上的縱向拉伸和各學科間題目比例輕重的橫向重組,看似立體,其實它仍然停留在一個二維平面里,因為它實在看不出對“綜合素質”的考量有什么實質性的改進,因為它畢竟依然是在從書本到書本、 “格式化”、“圈養(yǎng)式”的應試教育舊模式里兜圈圈,甚至還落后和脫離于素質教育考評的實踐。
其實,廣州市教育部門已在考慮將做義工服務納入中學生的德育教育考核,按照今后將施行的學分制執(zhí)行,高中畢業(yè)階段修滿規(guī)定義工服務時間和學分方可領取畢業(yè)證書。前兩年看到過南開大學錄取新生的一則消息,南開的新生收到的錄取通知書上印有一道作業(yè):你要在入學前做一份義工,體會被別人感恩和你對社會感恩的那份快樂,或找一份工作,從此刻起就意識到你自己終究會走向社會。相信,有這樣的實踐基礎,將“義工小時”納入高考的綜合素質考評,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況且,這也是與國際接軌、向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操能力人才方面邁進的一個可行的路徑。
關于“義工小時”,讓筆者想起鄰居所寫的一本書,書中提到她女兒在美國讀書時做義工的情況。她的女兒在國內讀重點中學時,和其他同學一樣,平時功課多,家務和各類公益活動很少參加。在她隨丈夫去美國陪讀期間,女兒也跟去了。到了美國中學后,女兒要學的東西也很多,但還是經(jīng)學校介紹在一所大學博物館做講解員,開始鄰居不解,問女兒為何去做義工?回答說做義工學??梢运銓W分,每做20個小時可以算1個學分,在她女兒就讀的中學里,大多數(shù)學生都做這樣那樣的義工。做義工掙學分聽起來有點功利,其實它表達了一種提倡奉獻的價值取向——無償為社會服務一定時間,是領取高中畢業(yè)證的必要條件。至于做義工的時間,一般的中學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9年級一般為5小時,10年級10小時,11年級20小時,12年級就要再加一倍了。高考時,這些“義工小時”將成為大學考核綜合素質的重要部分。一名中國內地的學生,因小學時當義工的經(jīng)歷,在美國高校錄取時“加”了不少分。據(jù)相關報道,香港的一些高校在內地招生時也很注重考生的義工經(jīng)歷。
類似于“義工小時”的情況在其他國家也很常見。在加拿大,孩子只要年滿5周歲,就可以在圖書館申請當義工。加拿大的學校里有門叫“CAPP”(人生目標和職業(yè)規(guī)劃)的必修課,專門教授做義工服務社區(qū)的意義和方法。教育部門還規(guī)定學生必須為社會服務一定的時間。通常,學生們主要在自己的學校、社區(qū)中心或慈善機構等地方工作。通過義工工作,能積累經(jīng)驗、認識社會,學會與不同年齡和層次的人交往,在奉獻和回饋社會的同時,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認同。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做義工產(chǎn)生的正面心理效應,抵得上學生將來看8次心理醫(yī)生。
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應該是對將“義工小時”納入高考“綜合素質”考評系列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注解吧。相信它比在考卷上多答對幾道思想道德方面的試題要來得實際得多,有價值得多。因為“義工小時”的意義不僅僅展示在道德層面,它對于考生來說,何嘗不是社會閱歷、社會交往能力、溝通協(xié)作能力以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一種積累和鍛煉,它完全可以成為考量學生這些方面綜合素質的一個可以測量的分數(shù)。也只有這種路徑選擇,才能彌補高考綜合素質考評系統(tǒng)缺陷,走出封閉的應試教育死胡同。
(作者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