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馬加前、馬年山、馬夕虎等36名原告為阜寧縣蘆蒲鎮(zhèn)三馬村四組村民,1981年3月25日,原告所在的三馬村四組與第三人蘆蒲供銷社簽訂《土地征用協(xié)議書》,約定蘆蒲供銷社征用該組土地9.52畝。1981年8月19日,阜寧縣政府批準第三人征用該土地。2004年底,第三人向被告阜寧縣政府申請發(fā)證。2005年1月31日,被告將三馬村四組的該被征用土地登記給第三人,并發(fā)放了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證。2006年初,原告中的馬年山、馬夕虎自稱代表三馬村四組全體村民對該組的土地處置問題信訪,2006年3月2日,阜寧縣國土局將信訪處理意見書送達給馬年山、馬夕虎,該信訪意見書中明確了被告2005年1月31日向第三人頒發(fā)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證的行為。2008年10月23日,馬加前、馬年山、馬夕虎等36名原告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被告向第三人頒發(fā)的該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證。案件審理過程中,原告馬年山、馬夕虎撤回起訴。
【分岐】
針對本案馬年山、馬夕虎以外的馬加前等其余34名原告的起訴是否超過法定期限,合議庭形成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2005年1月31日,被告向第三人登記、頒發(fā)訴爭土地使用權(quán)證這一具體行政行為,原告訴稱其并不知道,被告亦無證據(jù)證明原告知道。阜寧縣國土局作出的信訪處理意見書中雖明確了被告的頒證行為,并于2006年3月2日送達給原告馬年山、馬夕虎,而馬年山、馬夕虎雖自稱是三馬村四組的村民代表但無任何委托手續(xù),故只能認定原告馬年山、馬夕虎知道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不能推定本案中其余34名原告知道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本案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不動產(chǎn),馬加前等其余34名原告的起訴期限應從2005年1月31日起計算,起訴時沒有超過20年的法定期限。
第二種意見認為,阜寧縣國土局作出的信訪處理意見書中明確了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并于2006年3月2日送達給了作為三馬村四組村民代表的原告馬年山、馬夕虎,應推定本案36名原告均于2006年3月2日知道了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馬加前等其余34名原告的起訴期限從2006年3月2日起計算,起訴時已超過2年的法定期限。
【評析】
筆者同意合議庭第一種意見。
《行政訴訟法》第39條規(guī)定,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應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這里的“知道”是指行政機關將具體行政行為告知行政相對人。對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雖然告知了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但沒有告知訴權(quán)或者起訴期限的,《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1條規(guī)定,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quán)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nèi)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時,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而其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及時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對此,《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2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nèi)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nèi)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chǎn)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本案中,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時間是2005年1月31日,被告無證據(jù)證明馬加前等34名原告知道或應當知道該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原告馬年山、馬夕虎自稱代表三馬村四組全體村民對該組的土地處置問題信訪后,阜寧縣國土局作出的信訪處理意見書中明確了被告的頒證行為,且于2006年3月2日送達給了馬年山、馬夕虎,但因被告不能提供馬加前等34名原告委托馬年山、馬夕虎的授權(quán)委托手續(xù),故只能認定原告馬年山、馬夕虎知道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而不能推定本案中其余34名原告知道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故本案起訴期限的計算應適用《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2條的規(guī)定,因本案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不動產(chǎn),故本案中馬加前等其余34名原告的起訴期限應從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之日2005年1月31日起計算,最長不得超過20年,該34名原告的起訴沒有超過法定期限。(江蘇省建湖縣人民法院·丁扣萍 張瑞蘭)
馬加前、馬年山、馬夕虎等36名原告為阜寧縣蘆蒲鎮(zhèn)三馬村四組村民,1981年3月25日,原告所在的三馬村四組與第三人蘆蒲供銷社簽訂《土地征用協(xié)議書》,約定蘆蒲供銷社征用該組土地9.52畝。1981年8月19日,阜寧縣政府批準第三人征用該土地。2004年底,第三人向被告阜寧縣政府申請發(fā)證。2005年1月31日,被告將三馬村四組的該被征用土地登記給第三人,并發(fā)放了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證。2006年初,原告中的馬年山、馬夕虎自稱代表三馬村四組全體村民對該組的土地處置問題信訪,2006年3月2日,阜寧縣國土局將信訪處理意見書送達給馬年山、馬夕虎,該信訪意見書中明確了被告2005年1月31日向第三人頒發(fā)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證的行為。2008年10月23日,馬加前、馬年山、馬夕虎等36名原告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被告向第三人頒發(fā)的該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證。案件審理過程中,原告馬年山、馬夕虎撤回起訴。
【分岐】
針對本案馬年山、馬夕虎以外的馬加前等其余34名原告的起訴是否超過法定期限,合議庭形成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2005年1月31日,被告向第三人登記、頒發(fā)訴爭土地使用權(quán)證這一具體行政行為,原告訴稱其并不知道,被告亦無證據(jù)證明原告知道。阜寧縣國土局作出的信訪處理意見書中雖明確了被告的頒證行為,并于2006年3月2日送達給原告馬年山、馬夕虎,而馬年山、馬夕虎雖自稱是三馬村四組的村民代表但無任何委托手續(xù),故只能認定原告馬年山、馬夕虎知道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不能推定本案中其余34名原告知道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本案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不動產(chǎn),馬加前等其余34名原告的起訴期限應從2005年1月31日起計算,起訴時沒有超過20年的法定期限。
第二種意見認為,阜寧縣國土局作出的信訪處理意見書中明確了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并于2006年3月2日送達給了作為三馬村四組村民代表的原告馬年山、馬夕虎,應推定本案36名原告均于2006年3月2日知道了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馬加前等其余34名原告的起訴期限從2006年3月2日起計算,起訴時已超過2年的法定期限。
【評析】
筆者同意合議庭第一種意見。
《行政訴訟法》第39條規(guī)定,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應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這里的“知道”是指行政機關將具體行政行為告知行政相對人。對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雖然告知了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但沒有告知訴權(quán)或者起訴期限的,《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1條規(guī)定,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quán)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nèi)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時,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而其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及時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對此,《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2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nèi)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nèi)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chǎn)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本案中,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時間是2005年1月31日,被告無證據(jù)證明馬加前等34名原告知道或應當知道該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原告馬年山、馬夕虎自稱代表三馬村四組全體村民對該組的土地處置問題信訪后,阜寧縣國土局作出的信訪處理意見書中明確了被告的頒證行為,且于2006年3月2日送達給了馬年山、馬夕虎,但因被告不能提供馬加前等34名原告委托馬年山、馬夕虎的授權(quán)委托手續(xù),故只能認定原告馬年山、馬夕虎知道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而不能推定本案中其余34名原告知道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故本案起訴期限的計算應適用《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2條的規(guī)定,因本案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不動產(chǎn),故本案中馬加前等其余34名原告的起訴期限應從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之日2005年1月31日起計算,最長不得超過20年,該34名原告的起訴沒有超過法定期限。(江蘇省建湖縣人民法院·丁扣萍 張瑞蘭)